宗教
-
基督与解脱王以培著本书是我这些年来关于信仰问题的一些思考。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考察一下自己对基督的认识和基督教文化对现代人及现代文明的影响和启示,我想是必要的。因为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早已接触到西方现代科技与现代文明的成果,但对于西方文化源头之一的基督教文化,恐怕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一些人眼里,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一样,只是作为一种迷信;而另一些人则因为反对迷信而盲目拒绝一切宗教和其他包含的历史文化及智慧,这两种态度都存在着很大的偏见。因此我想做的一种事情就是分清信仰与迷信之间的本质区别,用现实和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基督与基督信仰。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受宗教迷信和种种偏见的羁绊,真正从基督教文化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
中国十大高僧李利安等著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在富饶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数千年来,曾经涌观出了一批批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英雄豪杰。他们如夜空中的群星,交相辉映,璀璨夺目。岁月的流逝,冲刷不掉他们的英名;朝代的兴废,也改变不了他们不朽的业绩。他们中间,有雄才大略、举贤任能的国君;有变法图强、励精图治的名相;有横刀立马、席卷千军的将帅;有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谋士;有忧国忧民、忠言直谏的贤臣……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英、祖国的骄傲。当然,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也夹杂着不少的渣滓,如那些独断专行、荒淫奢侈、对人民横征暴敛的暴君、昏君;在任期间贪赃枉法、榨取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为达其罪恶目的而阳奉阴违、结党营私的阴谋家、奸臣……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败类,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了激励后代,增强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同时也为了抑恶扬善,借鉴历史,我们组织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中青年作者,编写了这套《中国十大系列丛书》。本套书在人物选择上都经过学者的反复推敲,力求名副其实。在写法上尽量做到融真实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既尊重历史事实,又文笔流畅生动,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今天,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再一次焕发青春,迎来了腾飞的一天,继往开来,重振雄风,再造辉煌,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
神圣的根何光沪著;赵汀阳,黄穗中插图人们在年幼时,大都会对我们生存的世界有一种不可遏止的惊奇,而对生命现象除了惊奇之外,对于死亡更有一种畏惧。对世界的惊奇和敏畏恰恰就是一种哲学关怀,许多儿童的问题常常也就是哲学问题;尤其是那些半大的孩子,会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执著地思考。但是,这些问题我们很难在大人那里找到满意的答案。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是一种思考,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套丛书就是面向那些爱思考、爱智慧的青少年,由几位著名的中青年哲学家和他们一起来想一些关于世界和人生的问题;通过一些小故事,小问题来解说一些爸爸妈妈最不耐烦或者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
-
百年烟云 沧海一粟李志刚著暂缺简介...
-
中国宗教与基督教秦家懿,(德)孔汉思(Kung,Hans)著;吴华译这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学者同一位著名的德国学者就中国宗教问题的书面对谈。他们讨论了中国宗教-儒学,道教、佛教的产生、理论、现状和前途,从现代基督教神学观点来看它们的特点,特别是将之同西方基督教进行比较。
-
中国古代佛门百态吴平,严小琳著本书系“中国古代社会百态”丛书之一。佛教在两汉之际从印度传人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人及其信徒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更具中国特点的佛教文化,从而广泛地在中国社会流传和发展。本书共分十大类,主要从佛门信徒出家的原因及他们的修行活动、慈心善行、丛林清规、禅师风姿、著述创作等几方面人手,通过大量带有故事情节的事例,生动描述了古代僧人形式多样的修行生活和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全书资料丰富,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文史爱好者及佛教研究者很好的阅读、参考书目。
-
名刹双黄寺丹迥·冉纳班杂,李德成著暂缺简介...
-
禅思与诗情孙昌武著本书以“描述”的方法集中探讨中国禅宗与文学相互影响的一个侧面:禅与诗歌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宗教与文学相互交涉的一个明显的、十分重要的课题,对研究文学史与佛教史意义都很重大。主要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对唐初至两宋之交禅宗发展的脉络及基本特征的描述;二、提出并重新认识一些基本禅籍;三、描述了禅宗对唐宋代表诗人及其诗歌的影响和互相关系。另外也介绍了一些日本学者的有关学术研究情况。本书还附录《禅宗承嗣表》、《禅宗活动示意图》、《禅籍简目》,并作人名、书名两种索引,以方便读者。
-
人生的迷惑高地血著暂缺简介...
-
葛兆光自选集葛兆光著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学人。学术所依托者,学人也。学人须由学殖养成,非纯由天资铸就。学殖者渐,天资者顿,而学术的规律是“渐”的。基于这个“渐”的规律,出版人便有义务在当代学术的积累与整理上做一份工作,以助成学术之进步。这是我们出版此丛书的初衷。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中国学术界涌现出一批新学人。他们大多有过对社会动乱与变革的体察,受过“西风”渐欲迷人眼的种种思潮的冲激,有过放眼望洋的蹈厉,亦有过躲进小楼的沉潜。他们在80年代初崭露头角,继而渐趋成熟。90年代以来,这批学人更以一种成熟的心态,对新世纪的学术前景作了从容的思考。由此我们也就有理由期望他们在步入下一个世纪的时候,成为新世纪通博的学术大家。这样的大家是现代化中国所迫切需要的。因为一个民族,在其步入现代化的时候,倘不能对自身的存在作出健全、合理的解释与肯定,那便是崩溃的开始。学人的使命,究其根本正在于作出这样的解释与肯定。我们不能在拥有了技术之后却失去了精神。这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是可堪忧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