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唯识三颂讲记于凌波 著唯识学,是大乘佛教法相宗的宗义。《唯识三颂讲记》是把词意艰深的唯识理论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使初入唯识之门者,读后获得一清晰的概念。
-
藏传佛教史研究嘎·达哇才仁《藏传佛教史研究·明代卷》(以下简称《明代卷》)对1372年(藏历第6饶迥水鼠年)至1644年(藏历第11饶迥木猴年)即明朝时期藏传佛教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介绍。总体来讲,《明代卷》系统梳理了明代藏传佛教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探析了明代藏传佛教的基本特点,其中涉及各教派、寺院、活佛、甘丹赤巴和高僧大德等。笔者在写作过程当中,有些教派历史比较完整,比如说觉囊派,为了完整理解觉囊派的历史脉络,笔者采取了追根溯源的方法,甚至涉及元末、清初的部分事件和人物。除此而外,有些章节内容在论述时,笔者尽量做到具体细致,比如说色拉寺和哲蚌寺等历史。撰写《明代卷》时,笔者参考了大量的藏文资料,在藏文文献资料搜集和引用上下了很大工夫,这也许是《明代卷》的亮点也是《明代卷》的学术贡献,但不免有繁琐之嫌。
-
唯识四论陈鹏 著本书汇集了《大乘百法明门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颂》以及《八识规矩颂》,均是佛教大乘唯识学的论著,合称为《唯识四论》,是学习唯识者必读的论著。
-
宗教与历史陶飞亚,程恭让 著本辑共收入15篇文章和4篇书评,共分为佛教中国化研究、佛教历史与文化研究、书评三个栏目。佛教中国化研究专题,程恭让教授就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与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展开探讨;赵文博士从鸠摩罗什所译般若系经典入手,分析了大乘佛教“真理”概念的中国化问题;常红星、吕昂、伊家慧、黄凯等分别从佛教人物、戒律、佛典汉译、护国思想等角度对佛教中国化问题展开探讨;翟兴龙博士则系统梳理了“中国佛教”与“佛教中国化”这两个概念在中国的发展史。佛教历史与文化专题,收入8篇论文,既有对佛教文献、经典的思想研究,也有对佛教思想义理的深入辨析;既涉及佛教自身的宗派研究,也有关于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研究,展示了当前中外学术前沿问题和方法。书评栏目所收入的四篇中外学者书评,从多个方面展开对程恭让教授的著作《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的学术评价,就该书的价值、影响和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
信念认识论喻佑斌行动在认识中扮演着一个很特别的角色。《信念认识论/光明社科文库》试图通过厘清信念、认识与行动的关系对认识论问题做一种转换视角的审视。
-
极简藏传佛教史王辅仁 著《极简藏传佛教史》根据王辅仁先生的授课讲稿整理而成,先生以简明通俗的语言勾勒了藏传佛教历史发展的清晰轮廓,并对藏传佛教的教理、教义、师承源流以及学程、仪轨等也作了简要的介绍,是读者了解藏传佛教文化的一把入门钥匙。
-
出三藏记集吕有祥 著本书系集录后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经籍编撰之缘起、目录、序、跋,以及译经者之传记等的记录整理,其文体与《汉书·艺文志》相似,属于佛教经录类。由于僧祐之前的各种经录在隋唐时代均已佚失,因而本书成为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之佛教学者的第一手资料。它提供了考证佛教译传源流之依据,也为后来佛教大藏经之编修有了轨迹可寻。
-
洛阳伽蓝记曹虹 著《洛阳伽蓝记》一书是以作者所亲见亲访的洛阳寺宇为对象,对洛阳全城寺宇的地理分布、各主要寺宇的由来、建制及相关佛教活动等方面的客观记载。具有特殊意味的是,作者面对的这一片佛教建筑,既是一种宗教景观,又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景观。因此,本书的佛学价值与历史地理学上的价值相互含摄。
-
四分律温金玉 著本书原为印度优波崛多系统的昙无德部所传的戒律,主要说明僧尼五众别解脱戒的内容和受持的方法。在每一条戒下,各各说明制戒缘起、缘起之人、立戒经过、立戒内文和判决是非。每结一戒必说十句义,此制戒十句义是佛制戒的根本意趣,也是出家受戒、持戒必有的利益。此书传入中国后,道宣律师根据本土风俗人情对其进行了“由小入大”的改革,使其适应中国的国情,而弘传独盛,不但成为律宗的根本经典,也是影响中国佛教**的律典。
-
俱舍要义杨白衣 著《俱舍论》是该摄《婆沙论》的精髓,以“理长为宗”的态度撰述的论典,所以既不偏于有部,亦不偏于经部。其思想不但精细,词意亦极明白且颇有系统,实不愧被誉为聪明论。 《俱舍要义》旨在说明诸法因缘之正理,破斥外道凡夫着我之执见,以断惑入圣,远离系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