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公元5-8世纪英格兰宗教文化变迁研究孙中华 著本书以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信仰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公元5-8世纪英格兰宗教文化的变迁,以揭示从异教信仰向基督教信仰转变过程中的复杂性。表面上,基督教战胜了异教,而实际上,新近皈依的盎格鲁一撤克逊人是以当地人所习惯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来理解基督教的。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本书各章节将围绕这些问题逐一展开。在本书第一章中,笔者将介绍公元5-8世纪英格兰的政治概况、社会结构和对外联系。第二章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异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以及基督教在英格兰是如何传播的。第三章探讨基督教信仰与盎格鲁一撒克逊英格兰异教文化是如何融合的,抑或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基督教文化中的异教元素。第四章以“国王和王权”“婚姻习俗”和“丧葬习俗”为例,探讨基督教传人以后,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制度和习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道教爱国主义教程中国道教协会 编本书为全国宗教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之一,具体内容包括导论、第一章是讲述天道的平等和民族的独立风雨搏击,第二章讲述了中华民族的亲生骨肉,第三章讲述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力量和行为规范,第四章讲述中华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成分,第五章讲述灿烂中华文化中的奇花异葩,第六章讲述道教对中国艺术发展的贡献,第七章内容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健康生存,第八章讲述建设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环境,第九章讲述道教不断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结束语是关于不断提高和磨练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等。
-
灵宝教典卢国龙 编本书是对初唐以前灵宝历史资源的收集整理项目,由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葛仙山镇相关部门发起,特别邀请卢国龙教授及其博士团队参与编纂,旨在挖掘、保护该地区的灵宝传统文化。本书对各种历史资料进行重新整理、点校、辑集,每种书后均以“笺记”的形式介绍其出世年代及版本情况。葛仙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中部的葛仙山镇,地处武夷山北麓,主峰葛仙峰海拔1096.3米,葛仙山景区面积50平方千米,号称“中华灵宝第一山”。本书立足葛仙山,坚持主体性,宣传葛仙山文化,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集学术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发掘灵宝学术中有价值的文化精华;研究葛仙山“灵宝”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对于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
天台佛学散论陈坚 著天台宗是隋代智者大师居天台山时所开创,所以称为天台宗。本宗的教义,主要依《法华经》,所以也称为法华宗,唐代中期传到日本,被尊为天台学。本书系天台学系列丛书丛书之一。书稿收集了山东大学著名学者陈坚教授近十年来研究天台学的论文,对天台宗的义理及其与佛教各宗的关系,作了精辟的阐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较高的学术价值,适于对佛教感觉兴趣的研究者。“天台学”不仅仅是指“天台佛学”,而是涵括了与“天台山”有关的儒道各种学说。
-
印顺中观思想及其绎论欧阳镇 著本书内容结构上,分为五章,章下设节目。按先后顺序,每一章的具体内容分别为:印顺中观思想的形成、印顺中观思想的主要内容、印顺中观思想的显著特征、印顺中观思想与菩萨道和印顺中观思想与人间佛教。从各章来看,每一章内容均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并构成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总体来说,从第一章至第五章,每一章与其后一章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具有严密的逻辑发展程序。也就是说,全文紧紧围绕一根主线,即从印顺中观思想推理演化而形成人间佛教的逻辑过程,展开全面的论述。如果以最后一章印顺中观思想与人间佛教为章的起点,依次按章逆推,那么全文可以说是一种回归溯源性的探讨。本书对印顺人间佛教的形成过程作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论述,特别是指出从印顺中观思想到人间佛教建构,必须经历菩萨道的推理演化,其间不是简单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可以说,菩萨道思想体系在印顺中观思想至人间佛教建构之间起到了一个桥梁纽带作用,这也充分肯定了菩萨道思想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学术界在探讨印顺人间佛教思想源流时,这一点长期以来却被忽视。
-
阿弥陀经[后秦] 鸠摩罗什,王党辉 注译净土三经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典,净土宗就是以这三部经典为依据形成的。净土三经为《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加上《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两章佛经,合称净土五经。这是我们选取净土三经做现代著述体例的注释和白话翻译,传承国学文化经典。本次为国学经典平装本改造升级为精装本,做为精装本后会有较可观的销量。
-
黄老道的形成与发展浅野裕一 著本书是日本学者、中国思想史研究大家浅野裕一的代表作,选取道家思想中有力的一派即黄老道作为对象,考察其思想特色及形成和发展的轨迹。所谓黄老,在人物上是指黄帝和老 子,在书籍上则是黄帝书和《老子》的合称。黄老道在汉初风靡一时,占据汉帝国中心思想的位置,是中国思想史发展的重要一环。作者对相关材料竭泽而渔,娴熟地运用传世典籍与 马王堆出土帛书等出土文献资料,对于道家思想的起源与演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同时,对于中国历史进程中秦汉帝国的性质差异以及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的转变,从思想史的 角度作出了精彩的阐释。
-
桑植白族本主信仰的史地研究陆群 著本课题通过对桑植白族本主信仰的空间结构、表现形态、特征及变迁的考察,运用宗教及宗教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桑植白族本主信仰与其所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互关系,揭示桑植白族本主信仰文化诸要素相互依存的地理背景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将桑植白族本主信仰置于特定人地关系视野下,从宏观视野和微观社会的双重维度探究桑植白族本主信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地域文化的特殊性。
-
传统的现代性周骅 著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1869-1948)是印度现代史上具世界性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与宗教改革者。在新时代背景下,重启对甘地的研究,特别是以宗教为切入点进行学术探讨,是深入了解印度宗教与圣雄甘地,研究解印度现任总理莫迪连续执政后背后的民众心理,分析宗教与现代性之复杂关系所必需。 本书分为六章。第一章梳理甘地时代之前,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宗教文化现状。第二章从哲学、经济、政治、社会等不同侧面分析甘地宗教思想的构成,。第三章进一步探寻甘地宗教思想的来源,特别是源自印度传统文化的部分。第四章重点研究甘地宗教思想观,在前后不同时期的转变。第五章分析甘地宗教思想的独特之处。第六章则分析甘地宗教思想对印度独立运动及当代印度的影响。
-
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游汝杰 著本书为《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一书的增订本,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篇”,现全书由“考述篇”和“研究篇”两大部分组成。考述篇主要分为“西洋传教士的方言记录和研究”“《圣经》方言译本书目考录”“方言圣经分地解说”“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考录”“传教士方言通俗读物书目辑录”“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圣经译本书目辑录”六大部分;研究篇主要收录作者关于西洋传教士的汉语方言著作的研究论文。由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故本书价值较大,可供后来的研究者查阅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