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南朝佛教与金陵莲华,董群 编《南朝佛教与金陵(第2辑 建康佛教的经论翻译)/江苏尼众佛学院同泰佛学论丛》是以“南朝佛教与金陵”的第二次会议的参会论文编集而成。此次会议以“2016金陵刻经处与近现代佛教义学研讨会暨第二届南朝佛教与金陵学术研讨会”为题,这个会议作为第六届金陵礼佛文化月的一个内容,7月5日-6日在南京召开。依本来的计划,是延续首次会议的模式,单独召开,恰逢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其中也有一个学术研讨会,这样两个学术讨论会合为一个名称,“南朝佛教与金陵”作为一个分会场进行,这样一个联合会议,“由中国佛教协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金陵刻经处、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管委会联合承办”,江苏尼众佛学院、鸡鸣寺承办其中的“南朝佛教与金陵”研讨会。这一次的会议主题是“南朝佛教中的译经”,所以,会议论文都是围绕译经、译经人物、译出经典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影响,是大家讨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中日黄檗山志五本合刊林观潮 注中日黄檗山志五本,指的是福建福清黄檗山萬福禪寺的相關寺志四本,亦即明朝崇禎年間編《黄檗寺志》三卷、南明永曆年間編《黄檗山寺志》八卷、清朝道光年間編《黄檗山寺志》八卷、南明永曆年間编《獅子巖志》二卷,以及京都黄檗山萬福禪寺於日本宽文年間所编寺志《新黄檗志略》二卷。本書是這五本志書的合刊,並加以標注。
-
丰都禅心道坚 著《丰都禅心(丰都县佛教遗址拓碑辑录 套装上下册)》搜集整理了重庆丰都县的包鸾镇、保和镇、高家镇、龙河镇、江池镇、龙孔镇、都督乡、青龙乡等地490余寺的佛教遗址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包含约130张拓片及图片)。内容弥足珍贵,填补了该地区佛教研究空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丰都禅心——丰都县佛教遗址碑拓辑录》是对丰都佛教文脉的系统梳理,也是对丰都地方民俗“唯善呈和”本旨的诠释。
-
少林寺与北朝佛教释永信 编北朝佛教在朝廷的支持下,不仅建立了系统完备的僧官制度,还在山西大同、河南洛阳和相州(今河南安阳)、邺都(今河北临漳)等地大量兴建了石窟。同时,以地论学派为中心的北朝佛教思潮蓬勃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禅宗、律宗、天台和华严等。而少林寺自跋陀禅师开创以来,成为地论学派、四分律宗和禅宗的发祥地,在北朝佛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充分挖掘少林寺的历史底蕴,深入研讨少林寺在北朝佛教的重要地位,有一定学术价值。
-
人间佛教与中国佛教现代化怡藏 编太虚大师是中国佛教现代化的奠基人,一生致力于新佛教运动。他一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解行合一,裨益佛法世道,功勋卓著。他从各个方面,开拓、推进了中国佛教现代化的进程。《人间佛教与中国佛教现代化》对太虚大师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继承他的精神遗产,为当代佛教 好地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作出努力和贡献。
-
禅和之声明生 编《禅和之声(六祖慧能与佛教中国化研讨会论文集)》内容包括:《六祖坛经》与佛教中国化、《坛经》的伦理道德旨趣、禅宗与佛教的中国化、从“不立文字”看禅宗的发展、《楞严经》与南宗禅、禅与亚健康、禅宗诗偈及其思想呈现、试论禅宗文化内涵及其对国人行为范式的影响等。
-
人间佛教与两岸社会研究李湖江 著《人间佛教与两岸社会研究》中的部分文章系本人所主持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近代以来中国佛教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M571958)的研究成果;同时《人间佛教与两岸社会研究》也是福建师范大学两岸关系与闽台区域发展战略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人间佛教首倡于太虚大师,因其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思潮相契合,故而在海峡两岸逐渐落地生根、抽枝发芽。中国大陆弘扬人间佛教的代表人物,从太虚大师算起,有巨赞法师、赵朴初居士等;而在台湾地区,印顺长老和星云大师继承了太虚大师的思想,并成为人间佛教理论的重要建构者。由于有这些高僧大德的大力弘扬,如今人间佛教己成为汉传佛教发展的方向。《人间佛教与两岸社会研究》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佛教与社会研究”,中篇为“台湾佛教研究”,下篇为“禅学思想研究”,为什么把禅学研究的论文也收录进来?记得有一次参观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看到其中有一幅字,书曰:“人间佛教生活禅!”因为禅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禅宗的作略与风格是人间佛教的好表现形式,海峡两岸如出一辙、源出一脉。
-
药师如来与佛教中国化悟实 编本书收录了“中国福山峆?寺药师如来与佛教中国化论坛”会议论文,收录了与会专家学者的论文,系统论述了药师如来信仰的发展历史、基本教义和义理,药师经的翻译版本以及药师信仰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的新阐释。适合于对佛教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法云因明集刚晓 著暂缺简介...
-
疑伪经与中国佛教研究张淼 著本书系教育部青年基金资助项目,为关于佛教疑伪经研究的一部学术专著。疑伪经是佛教经典中的一类特殊典籍,对这类经典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佛教的变迁以及中国宗教的关系。本书首先辨析了疑伪经的相关概念,梳理了关于佛教疑伪经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认为对以疑伪经为核心的资料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这种“伪”中求真,探求印度佛教如何实现中国化,中国化佛教是如何被全面体现出来。本书重点分析探讨了报应观念、佛菩萨信仰、末法与救赎思想等的流变,归纳出佛教疑伪经具有继承性、融摄性、受制约性、世俗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