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释禅波罗蜜译释[隋] 智者大师 著,苏树华 译《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一书(简称《释禅波罗蜜》),是天台智者大师讲述禅定修行的一部著作,全书共十卷,在《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收录此书。此书所讲的“禅”,是“渐修禅”,禅相细密,名目繁多。此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次第渐修,有为禅定;第二,方便对治,二元相待;第三,作意观想,以妄治妄。译著者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以求“避免偏差,速证菩提”:一、“次第渐修”之时,莫忘“究竟了义”之旨;二、“方便对治”之时,莫忘“绝待至真”之旨;三、“作意观想”之时,莫忘“诸想同源”之旨。这三个原则,亦是一个原则,这就是“假借方便,体悟心源”。佛法意旨,不在“向外求玄”,唯在“识得诸人自己”。
-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佛学大辞典》从1921年出版至1939年,先后印过4次,皆为线装16册,3000余页,正文每页分上、中、下三栏。1984年,文物出版社曾将该辞典重新影印出版,并改为每页四栏,16开精装本1册,共1600多页。全部辞目索引均按新页码重新编排,改正了辞目字首和辞目索引笔画编排上的错误;旧版中的补遗25条插人正文相应条目;原书有当时人的赠序9篇,并有《畴隐居士自订年谱》,因与该书内容无关而删去。但对于正文中的错讹之处及编排上的错乱,未做订正。
-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该辞典是佛学词典,是一部中国佛学研究的重要专著。其内容涵盖广泛,囊括了佛教各种专有术语、典故、典籍、名词、名僧、史迹等。每条辞目下,均注明其类别、解释辞义、征引出处,便于读者考索。
-
无尽藏暂缺作者“十无尽藏”者,信、戒、惭、愧、闻、施、慧、念、持、辩十种藏也。前七名七圣财,以念、持二者守护,以辩积而能散;又前九为蕴积,后一乃出生。一一行量,体含法界,德用不穷,故名为藏。本书将梦参法师所讲“十行”内容集结出版,旨在广结法缘,复为师尊华诞之贺,诸佛欢喜龙天护念,诚胜善事也。
-
河北佛教史张志军 著作者以历史为经,人物为纬,在以人物为主线的思路下,将每一个朝代的佛教都予以分门类述,勾划了近二千年来佛教在河北的传入与发展的历史。《河北佛教史》填补了当今中国佛教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成果与一般史志不同,在方法论方面,兼采历史学与佛教的理论与方法,唯此方可深入研究佛教作为宗教的层面。具有历史学价值,如其对道安、道生及临济禅、赵州禅等重点论述,具有相当深度。
-
唯识要论慧仁 著唯识学是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具有高度组织与逻辑性的佛学思想体系,因其包含的理论概念众多复杂,所以传来中国后也被称为法相宗。从整体结构性而言,其众多复杂的名相概念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它们分属于几大范畴,有机地构成了唯识学的理论整体。通常来讲,八识、心所有法、种子、量论、三自性、修道次第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理论范畴,本书做了一定的调整,选取了八识、种子、量论、三自性、止观、转依六大范畴进行介绍。其中八识是关于心识结构的理论;种子是关于心理潜能,以及现象产生内因的理论;量论是关于认知的理论;止观是关于禅或静虑的理论;转依则是关于解脱原理与次第的理论,以上六大范畴有教有证,将唯识思想与瑜伽修证方法做了整体性的有机统一,基本上反映了瑜伽行派思想的全貌。
-
杭州佛教研究宋涛 编《杭州佛教研究》(学术辑刊2015年卷)作为第二届杭州佛教历史文化学术论坛的优秀论文结集,就学术论文涉及的主题、内容与深广度而言。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不仅为未来更为广博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区域性的佛教历史文化研究树立了典范。她的问世,必将为探讨杭州佛教历史文化的渊源、发展、流变与影响,持续深入地研究杭州佛教历史文化,为拓宽社会各界认识、了解杭州佛教历史文化的渠道,提供更多的学术支持。
-
闲师慧语会闲 著暂缺简介...
-
小藏经研修弘法 编书稿是作者通过多年的实修研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印光法师文钞》进行的详细解读。完整呈现了印光法师的人格魅力,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印光法师的佛学思想,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推广和实践。
-
元代北京汉藏佛教研究胡雪峰 编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元代帝王与汉藏佛教人物研究”收录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高华先生对《元仁宗与佛教》;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杨曾文先生的《耶律楚才与佛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尕藏加的《元代帝师八思巴生平中一二事》;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院教授乌力吉巴雅尔的《元廷与藏传佛教高僧交往管窥》;日本大谷大学真宗综合研究所研究员福岛重的《关于元世祖忽必烈崇教抑禅政策》。第二部分“元代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收录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班班多杰的《佛教在藏地与汉地本土化历史之再考察》;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副院长孙悟湖的《元大都汉藏佛教交流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嘉木扬·凯朝的《元代北京汉藏蒙佛教的思考》;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西南濒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丽明的《从四川蒙古族看佛教在川滇的影响》。第三部分“元代汉藏佛教仪轨研究”中,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沈卫荣谈《从“大喜乐”和“演揲儿”中拯救历史》的关于佛教“语文学”研究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安海燕做出了《清(宫廷瑜伽)、西夏“道果机轮”及元代“演揲儿法”》的考证;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楠教授的《元大都大白伞盖佛事杂考》研究了佛教仪轨在民间中的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研究员尹邦志则是从《大圆满与禅》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第四部分“元代汉藏佛教文史与艺术研究”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教授索罗宁发表了《西夏文(随缘集)与西夏汉传佛教流传问题》概述。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晓就《李承休(宾王录)笔下的燕京荐福寺——兼及木庵性英与讷庵道谦》做出了概述。北京雍和宫管理处副主任刘军就《试论刘元对元大都佛教造像艺术的贡献》做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