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遭遇视差之见戴宇辰《遭遇“视差之见”:齐泽克与文化研究》围绕斯洛文尼亚当代著名哲学家、文化理论家、精神分析家斯拉沃热·齐泽克的著作展开研究,力图从大众文化这一视角出发,建构起齐泽克关于大众文化论述的理论脉络,从而能够澄清齐泽克对当代大众文化的诸种诊断。基于齐泽克众多文化批评的文本,书稿从其哲学理念中提取“视差”这一概念,以此作为齐泽克大众文化研究的重要起点。论著阐释了齐泽克对于大众文化三个层次的“视差之见”,特别选取了齐泽克对于“电影”“文学艺术”“意识形态”“后现代”“赛博空间”和“全球化”等六个方面的理论主题加以探讨。论著最后还总结了齐泽克对于文化研究的理论贡献及其缺陷。
-
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的智慧骆长捷,王雪莹,王怡 等《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的智慧》设立了术语解读与语篇精粹部分,分别选取了洛克的宗教政治观、孟德斯鸠的法理精神观、卢梭的人权意识观、狄德罗的唯物哲学观、休谟的人文主义观中拥有代表性的哲学观点,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加以呈现,为读者提供了很原汁原味的哲学论述。
-
唯真与求实卓新平 著实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这种“中国意识”“中国道路”“中国自觉”和“中国风格”,必须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来研究、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阐述中国共产党宗教理论及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本书论述了从中国共产党创立时的宗教理论到*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发展历程,尝试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曲折而丰富的脉络。
-
庐山禅行杨振雩 著《庐山禅行》是作者于庐山栖贤寺体味禅林、修心之旅的随笔集。庐山作为佛教名山历史悠久,栖贤寺位列庐山五大丛林,底蕴深厚。作者住寺日久,见往来僧众,闻晨钟暮鼓,心有所感,一一记录。
-
法苑珠林王邦维 著《法苑珠林》是唐初僧人道世编撰的一部佛教大型类书。全书从浩瀚的大藏经典,同时也从各种世俗的典籍中,选取了大量的资料,分门别类进行编排,为当时僧俗两众提供了全面而实用的导览利器。
-
犍陀罗古代佛教经卷卲瑞琪,Richard Salomon 著,心举,朗安 译,会闲 校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先后发现了几批用佉卢文书写的公元1、2世纪前后的犍陀罗语佛教写本残卷,分别为大英图书馆藏品、斯尼尔藏品、斯奎因藏品、巴焦尔藏品和巴基斯坦的一个私人收藏。这些写本的内容覆盖了经、律、论、偈颂、论注、大乘经籍、史传、譬喻故事、本生故事、佛赞等各种佛教文本类型,其中有些可以在梵语、巴利语、汉语或藏语等佛教传统中找到对应的内容,有些则在其他传统完全找不到,很可能出自犍陀罗的本土创作。对这些新发现佛教写本的研究,将为我们在重建犍陀罗佛教及社会生活史、理解不同的佛教传统、厘清汉传佛教的发展脉络等问题上带来巨大的助益。
-
般若心经程恭让,东初 著《心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虽不足三百字,却概括了整部《般若》的要义。其用语之简洁,说理之深刻以及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均为中国佛教史之所仅见。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圆香 著《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共有八卷,分十三品,自人天乘法说起,进而声闻、缘觉、菩萨诸乘,终至佛果修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虽然是“法备五乘”,而目的一样是教菩萨法,终而佛乘,只是就不同根性的众生,说法由浅而深而已。本经除中有些神通及超现实境界的描述外,其后的解说开示,或教诫,都是很平实亲切的,很少超出我们识量认知之外,只有浅识见浅,深识见深的差别,并没有完全不可理解的言句。
-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黄连忠 著《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简称为《释禅波罗蜜》、《禅波罗蜜》、《渐次止观》、《次第禅门》。凡十卷,是隋代天台智顗(智者大师。公元五三八——五九七年)撰述,弟子法慎记成三十卷,其后灌顶(公元五六一——六三二年)再加以编辑整理删定成十卷,目前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成立的时间,是智者大师在金陵(南京)的八年之间(公元五六九——五七五年)所完成的前期代表著作之一。本书的主要特色,是将禅定法门的修行系统,由浅渐次入深的加以组织与建构一套完整的体系,这在中国佛教禅定学的发展史上,对于理论与实践禅修并重的观点来看,可以算是结合了小乘与大乘禅观的权威代表性著作,也可以说是原始的印度佛教禅定学结合了后期的大乘佛教的禅定学,经过了智者大师的努力,融和成兼具有中国佛教特色与完密系统的禅定学,此书的价值,不言可喻。
-
中国道教通史 第一卷卿希泰,詹石窗 编本书为一部道教通史性著作,300余万字,共十八章,分为五卷。 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指导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总结了道教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规律, 对道教自身的发展与道教同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关系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坚持史论结合,努力挖掘和正确评价道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全面地总结、分析了道教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它的教理教义、道规仪范、修炼方术等等;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道教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以道教本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基本线索,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道教历史分期;通史与专史结合,以道教产生、改革、宗派衍化为纲,以著名道教人物、主要道教经籍为目,剖析了各宗派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道教著名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探讨了道教同儒、释的相互关系,阐发了它对中国古代化学、天文学、医药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意义。全书是给人们提供了一幅道教发展通史的全景图,不仅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还集中总结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道教学术研究的成果。第一卷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