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湛甘泉思想研究马寄 著湛甘泉与王阳明同为明儒巨擘,然而两人身后遭遇却反差极大。前者宗风普被,后者则门户凋零。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明代思想研究进入深耕阶段,本世纪初,逐渐有学人将研究触角伸向甘泉思想。这些学人的研究无疑推进了甘泉思想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多停留于平铺直叙,缺乏一个核心概念统领甘泉思想。在认真研读甘泉文本的基础上,作者将这一核心概念定位为“生”。在核心概念“生”统领下,力图展现甘泉独特的思想面貌。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追溯湛甘泉“生”思想的渊源。第二章阐述湛甘泉怎样在“生”的视域下架构整个思想体系。第三章阐述湛甘泉的工夫论。湛甘泉工夫论可概括为“随处体认天理”。“体认天理”是工夫的宗旨。在湛甘泉看来,“体认天理”只是在心中种下颗种子。种子能否发芽、茁壮成长,尚待“涵养”。第四章阐述湛甘泉“道统”说。第五章阐述湛甘泉与王阳明思想的异同。
-
雪域经轮尕藏加 著,朱建廷;李莉;王丽 译“人文西藏”丛书旨在通过新手法、新视角,点面结合,立体呈现,讲好中国西藏故事。全套丛书分为两辑:一是“西藏风情”系列:包括《雪域经轮——西藏宗教考释》《藏地风土——西藏民俗趣谈》《物华天宝——西藏艺术掠影》《高原华章——西藏文学撷英》《流年乾坤——西藏历史述略》,全方位描绘西藏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风貌,向国内外读者展示西藏魅力和时代亮色;二是“西藏历史文化名人”系列:包括《松赞干布》《元朝首任帝师八思巴》《九世班禅传》《首席代表阿沛·阿旺晋美》,通过西藏历史人物形象侧面反映西藏社会的演进和转折,让历史人物走进新的历史方位。 千百年来,生活在西藏雪域高原的先民,在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中,孕育了具有浓郁高原特色的精神世界。西藏宗教产生、衍化和流布,呈现了宗教文化品性与世俗文化特征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The series “Tibet History and Culture” tells the stories about Tibet from a new perspective. It includes such books as A Brief History of Tibet, A Study of Tibetan Religions, Tibetan Folk Customs, Tibetan Literature, A Snapshot of Tibetan Arts, The Biography of Songtsen Gampo, Drogon Chogyal Phagpa: The First Imperial Preceptor of the Yuan Dynasty, The Ninth Panchen Lama: A Biography and Chief Tibetan Delegate Ngabo Ngawang Jigme. Whenever Tibet is introduced, its religions are mentioned. The book entitled A Study of Tibetan Religions, give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Tibetan religions. It starts with the Bon religion, focuses on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n ha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Islam and Christianity, reflecting the concepts of “harmony” and “wholene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止观大意讲记责编:王鸣明《止观大意》的内容是根据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奢摩他章”及“毗钵舍那章”的纲要来讲述的。作者不但通达佛教学理,亦身体力行,修习瑜伽止观数十年,禅定经验丰富,遂能将《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关止观的内容加以决择,精简系统,深入浅出地善巧讲解,令学人容易掌握要旨,故其讲解对修定人甚具启发性及指导作用。
-
伟大的哲学书(美)詹姆斯·加维《伟大的哲学书:20本》遴选西方哲学史各主要时期的经典作品,以原著为纲,从柏拉图到维特根斯坦,选取了最重要的20本哲学著作,勾勒出整个西方哲学的框架。一本书在手,即可了解西方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思想。 《伟大的哲学书:20本》所选取的著作,都出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手: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的代表性人物阿奎那;启蒙运动前后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共产主义导师马克思;分析哲学代表性人物艾耶尔;女性主义代表人物波伏娃……通过一本本著作,勾勒出文明与思想的演进史。本书不仅介绍了这些哲学家伟大的思想和理论,也揭示了他们思维的困扰,包括他们对不同意见的辩驳和抗争。 本书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特别适合想要了解哲学但又没有哲学专业背景的读者。
-
孔子与杜威(美)安乐哲书稿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儒家伦理与杜威的伦理学对西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安乐哲教授从爱默生、詹姆斯、米德等人的思想切入对自我的本质的讨论,并进入对杜威自我观念的探究。第二部门讨论了杜威和孔子在宗教方面的思想。安乐哲教授提及杜威的母亲是位虔诚的基督徒,而杜威则在35岁时停止了去教堂。杜威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宗教和上帝这类概念,他拒绝将对宗教和上帝的定义权交给教会。安乐哲教授指出,尽管中哲中有“天”这样的超验性的概念,但用葛兰言的话说,“中国智慧不需要‘上帝’的理念”。仁和礼都应在在个体在一个群体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儒家的“宗教”是以人为中心的。在这一点上,杜威和儒家的思想又发生了共振。第三部分的主题是杜威与以唐君毅为代表的现代儒家民主观的比较。
-
宗教蓝皮书邱永辉 著《中国宗教报告(2017-2018)》针对中国目前面临的“内外困境”,从理论研究和实证报告两个层面,探讨中国宗教在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在全球文化战略中的作用。理论研究部分指出,承载着价值的宗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全球文化战略的高度定位中国宗教文化。实证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2017-2018年中国各大宗教各展所长,为促进社会平稳和谐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政府相关部门为引导宗教团体的健康发展,在纠正“宗教搭台,经济唱戏”方面进行了创新管理尝试。报告建议,全社会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对于宗教功能的把握,充分发挥宗教在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
文本与研究周利群 著,江晓原 编《虎耳譬喻经》讲述了一个旃陀罗种姓摩登伽部族的女子本性追求佛弟子阿难,最后为佛陀所度化的故事,该故事中包含了丰富的星宿占卜内容。这部譬喻经,自公元三世纪始出现汉文译本,九世纪出现藏文译本,十九世纪陆续发现梵文写本,目前连同译本在内的不同版本存世共计十余个。《文本与研究:中印间天文、历法和文学的交流》从《虎耳譬喻经》梵藏汉文本中的二十八宿星占史料出发,分别对前世今生的故事、梵藏汉多语文本、岁时历法、计时仪器、星宿特性、占卜预言等方面进行研究。藏于英国和俄罗斯的中亚梵本,可以作为平行文本修订精校本的书写,比如,两分两至的星宿值日、望日时分的知识性错误,也可以回溯若干汉译星宿名称出现别宇的路径。作为传八中国的印度天文史料。《虎耳譬喻经》的研究,不仅有文献学研究方面的意义,亦有助于从天文、历法、佛教文学多个维度来考察中国与印度文化交流。
-
法国汉学家的道教研究张粲 著本书主要以时间为轴线,分三个历史阶段勾画了自明清之际至20世纪法国汉学家对道教的认识过程,涉及明清之际法国来华耶稣会士著述中的道教,19世纪法国汉学早期阶段雷慕沙、鲍狄埃、儒莲、罗斯奈、马塞伦等汉学家对道教的认识,20世纪戴遂良神父、沙畹、马伯乐、康德谟、施舟人、劳格文、贺碧来、傅飞岚、穆瑞明等法国汉学家对道教的研究。本书分析了法国由浅入深、由否定贬斥到相对客观科学的研究道教的过程,突出了法国汉学家研究道教注重文献基础的特征,着重从法国汉学家的代表性论着中提炼核心观点和法国道教研究的精华,以期沟通中法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展中法道教学界的对话。
-
道教大辞典吉宏忠,刘仲宇,陈耀庭,丁常云 著本辞典是介绍道教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的大型专科辞典。共收有词目五千余条。辞典内容涵盖:道教总类、宗派、社团组织、道家和道教人物、教义、经籍、神仙、戒律、节庆、名山宫观、内外丹术、养生术、道教与古代科技、道教与文学艺术、道教重大史实和活动、道教研究机构、道教研究著述、道教在海外的传播等方面。其中所收当代道教组织及其活动、当代重大事件和当代道教研究机构、道教出版物等,以2012年末为截止期限。
-
耶可比的直接性哲学刘伟冬 著在浪漫主义运动中思想最为深刻的当属德国思想家,例如哈曼、赫尔德、耶可比等。在国内已经有不少关于赫尔德、莱辛以及哈曼的论文、译著出现甚至出版,但是作为浪漫主义重要思想家之一的耶可比在国内学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缺憾。为了克服知性哲学(包括启蒙哲学)的虚无本质,耶可比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直接性哲学。他对知觉(Wahrnehmung)这一单词做了德语词源上的分析:Wahrnehmung由两部分构成,即Wahr和Nehmung,前者意指真实,后者意指接受,由此知觉有“接受真实”的意思。在耶可比那里所谓的知觉具有实在的意义:事物本身向知觉敞开它的实在性;无疑知觉接受了它。耶可比通过知觉将事物自身实在的内容接纳进来,这对雅可比来说产生了一个问题:主体与对象在知觉中相遇时最为原初的关系是如何的呢?在耶可比那里,主体与对象最为本源的关系是在意识中直接相遇,主体通过感官直接把握到外在世界的实在性,在这个过程里是没有时间的变化,没有知性的逻辑过程参与其中的。“我与你”(耶可比亲切地把主体称之为我,把认识对象称之为你)相互敞开,彼此把自己实在的内容展示给对方。这表明耶可比的实在论不是以单纯的主体或者客体为基础,而是以“我与你”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主体与客体的直接性关系就是一切知识客观性的本源,他写到:一切确定性的源泉,你在!我在!我们无法从这一前提继续向前追溯,因此“我与你”的直接性的关系是根本性的。近代哲学的认识论没有走出主体决定客体或者客体决定主体的牢笼,但是雅可比却给出了第三种答案。耶可比的第三种思路可以说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遗憾的是,耶可比的新方案在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二十世纪他的思想才由奥地利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系统地发展为对话哲学。间接性哲学不仅表现为人的认识的虚无性,同样会导致人的道德的虚无与无自由,为此耶可比试图建立自己的道德学说以便克服间接性哲学导致的问题。耶可比在与门德尔松争论的过程中提出了跳跃这一概念,他指出为了从知性的逻辑链条的无限性的束缚中升腾出来,精神具有做出跳跃的必要性。耶可比哲学虽然因其非系统性而饱受诟病,但是如果从他的哲学洞见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天才性的哲学家。耶可比的思想必须受到重视,不仅因为他思想本身的价值,而且在于如果缺少了他,我们就很难理解后续哲学家思想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