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中华大藏经 续编《中华大藏经·续编》编委会,编 著,》编委会,《中华大藏经·续 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由任继愈先生倡议并担任主编,是继1997年中华书局出齐《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之后的又一重大编纂工程,从《嘉兴藏》、《卍续藏》、《频伽藏》、《大正藏》、《普慧藏》等各版大藏经及敦煌文献、房山石经中,挑选《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未收之重要佛教典籍,网罗遗珍,点校流通。《续编》规模宏大,收书约两千余种,八千余卷,分列十部,其中第四为汉传注疏部,分十二辑,收入汉地及古代朝鲜、古代日本与汉地佛教有交涉的著述中有关印度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典籍的注疏及复疏713种。本书为汉传注疏部第四辑,《续编》全书之44至56册,收录华严类解经著作共24种,包括法藏《华严经探玄记》、慧苑《续华严略疏刊定记》、澄观《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大方广华严经疏抄会本》等重要文献。
-
中国传统寺观造型艺术刘晓曦 著《中国传统寺观造型艺术》一书从艺术考察的全新视角及造型艺术特征分析出发,系统梳理和探讨以巴蜀石窟,山西寺观古建筑、壁画、泥塑,以及甘肃河西走廊石窟群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造型艺术杰作。本书图文并茂,收录有大量创作于唐、五代、两宋至元明的鲜为人知但具有极高艺术文化价值的相关作品,并对这些在美术史上不成系统的高水平艺术古迹进行考察、研究和评析,为中国传统艺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宗教与历史陶飞亚 著本辑共收入15篇文章,分为主题演讲(2篇),文本、思想与诠释(4篇),舆图、书籍与文献(4篇),人物、礼仪与文化交流(5篇)四个版块。1.主题演讲刊载了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主任、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李天纲教授的两篇演讲文稿。两位教授分别以提纲挈领的方式介绍了中欧之间的书籍、文化传播。2.文本、思想与诠释栏目,中山大学梅谦立教授对卫方济《中国哲学》有关“天”的属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上海大学肖清和教授以马若瑟《三一三》为中心探讨了三一论思想及其发展源流,复旦大学蒋硕博士对珍稀文献《狮子说》的底本进行了考证,中南大学谭杰博士详细梳理了晚明时期西方文艺复兴伦理学在中国的译介情况。3.舆图、书籍与文献栏目,分析了艾儒略刻印的地图、北堂藏汉文古籍,信仰与家谱编修之间的关系、利玛窦对中西文献交流史的贡献等问题。4.人物、礼仪与文化交流栏目,讨论了李问渔的生平事迹与著作数量类别、中国礼仪之争被抑制的祭礼、明末清初反教运动中的反教权主义、澳门在中欧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上海伯大尼孤儿乐园的发展源流等问题。
-
中国传统佛菩萨画像大典释心德 编《中国传统佛菩萨画像系列——诸佛菩萨圣象大典》全五册。收录了作者释心德所绘制的中国传统佛菩萨画像约一千幅。对于研究和学习佛教绘画艺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者释心德毕业于中国佛学院,专攻佛菩萨画像艺术创作。
-
纪念十世班禅大师圆寂30周年论文集公保扎西 编本书从2019年1月28日青海省召开的纪念十世班禅大师圆寂30周年研讨会上提交的纪念文章中遴选了二十多篇文章,内容主要是回顾十世班禅大师爱国爱教的一生经历,学习他光明磊落、爱憎分明、一生为民谋利益的光辉形象和高尚品格,学习他毕生为西藏及涉藏工作重点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以及和谐稳定而奋斗的光辉形象,进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新时代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努力奋斗。
-
观世音菩萨三十三法相郁生宏 绘《观世音菩萨三十三法相》一书是一本三十三观音的绘画集。中国历代以来多有艺术家作观音菩萨造像,如唐之阎立本、吴道子,宋之牧溪,明之丁云鹏,清之丁观鹏、金农,以及近代徐悲鸿、张大千等,都曾创作了具有极高艺术水准的观世音菩萨造像,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稀世珍品。本书作者用现代理念绘画观世音菩萨。三十三观音是依据经典记载观世音菩萨化身救度的理论和事迹逐步演化而来。郁生宏先生所绘的“三十三观音”图,采用朱砂丹绘,仅仅作线条勾勒而不另外着色,简洁明快,要而不繁。如此寥寥数笔之勾勒,便将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宛然呈现。这三十三幅观音画像中每个观音菩萨的面容都各不相同,神态各异,画风也有区别。
-
雪域经轮尕藏加 著“人文西藏”丛书旨在通过新手法、新视角,点面结合,立体呈现,讲好中国西藏故事。全套丛书分为两辑:一是“西藏风情”系列:包括《雪域经轮——西藏宗教考释》《藏地风土——西藏民俗趣谈》《物华天宝——西藏艺术掠影》《高原华章——西藏文学撷英》《流年乾坤——西藏历史述略》,全方位描绘西藏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风貌,向国内外读者展示西藏魅力和时代亮色;二是“西藏历史文化名人”系列:包括《松赞干布》《元朝首任帝师八思巴》《九世班禅传》《首席代表阿沛·阿旺晋美》,通过西藏历史人物形象侧面反映西藏社会的演进和转折,让历史人物走进新的历史方位。 千百年来,生活在西藏雪域高原的先民,在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中,孕育了具有浓郁高原特色的精神世界。西藏宗教产生、衍化和流布,呈现了宗教文化品性与世俗文化特征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
大众哲学艾思奇 著《大众哲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明了的事例,诠释了哲学是什么?哲学的两大类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质和量互相转变的规律等诸多哲学的思想问题,引导读者进一步去研究、读懂辩证唯物论哲学,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
陇东北朝佛教造像研究董华锋 著,郑炳林 编《陇东北朝佛教造像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为“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第二辑)之一。通过对陇东北朝佛教造像题记等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识读、梳理和分析,探讨了陇东北朝石窟和造像龛的窟型、龛型及各石窟寺的分布状况。同时结合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时代审美风尚,对陇东北朝佛教造像艺术特征作了一定的探究和总结。《陇东北朝佛教造像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所涉相关研究,对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后现代主义哲学论杨生平 著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涉及哲学、艺术、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传人我国,在我国文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著作把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从其产生背景、思想渊源、理论实质、社会影响以及发展走向等方面对其加以全面分析,以期把握其精神实质并为我国当代文化建设寻找有益资源。《后现代主义哲学论》分上篇、中篇和下篇三个部分。上篇主要对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理论特征、价值取向以及它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影响等进行了总体论述评价;中篇重点研究了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利奥塔、德里达、福柯、伽达默尔和鲍德里亚等的核心观点;下篇研究了一些著名思想家对后现代主义的评论,这对整体把握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一个必要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