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中国佛学《中国佛学》编委会 著,《中国佛学》编委会 编《中国佛学》为集刊,一年两期,每期栏目固定,包括“汉传佛教——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佛教与传统文化”“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每期刊发20篇左右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从总第31期开始由我社出版发行,目前已出至第46期,已在我社出版了16期。 《中国佛学》为中国佛学院的学报,其前身为佛教内部刊物《法源》,2010年更名后正式公开出版,由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传印长老亲题刊名,顾问为黄心川、方立天(已逝)、楼宇烈和杨曾文四位著名的佛学研究专家。
-
世界宗教领袖对话印顺 编本书以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2019年年会的“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为主要内容,分为五个篇章,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五届宗教分论坛的盛况,并介绍了这五届宗教分论坛召开的期间,中国佛教界围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展中国佛教界与泛南海地区国家佛教文化交流,开展中国宗教与世界各宗教文化的交流互鉴,立足海南、面向亚洲、辐射世界,融入“一带一路”宏伟倡议的民心相通工程,推动海南与新海上丝绸之路各国的文化交流与互鉴。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首设宗教分论坛,是中国宗教界的一件大事,彰显了中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一种自信,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宗教文明的包容。本书将五届宗教分论坛的成果进行了翔实的编撰与汇总,让海内外关注宗教文化的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五届分论坛的盛况,并通过分论坛让世界了解中国宗教,让中国宗教走向世界。
-
走向世俗石刚 著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立足并融入中国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本书将以中国中古时期的历史为中心,考察佛教与中国社会的双向互动——即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和中国社会的佛教化过程。本文不拟对学理佛教作思想史的梳理,重心在于考察作为信仰的佛教是如何进行调整以适应中国本土文化,走向世俗社会,并对民众心理、社会生活习俗产生影响的。本书是把佛教当成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来研究,所以更多地采用宗教社会学的方法。本文力图证明,唐宋之际的佛教转型绝非偶然,宋代以后兴起的民俗佛教是晋唐时期佛教信仰民众化的必然结果。
-
成唯识论世亲菩萨 造论,十大论师 释论,玄奘 糅译,欧阳竟无等 校勘金陵刻经处所刻印的佛教典籍,在业内被称为“金陵本”;欧阳竟无大师领导支那内学院师生,再从大藏中选出各类*重要的典籍,并广为收集不同的版本,进行了精湛的校勘整理,编为《藏要》,特被称为“藏要本”。“唯识学丛书”第五辑将主要影印出版《藏要》中的唯识典籍,个别没有“藏要本”的则用“金陵本”。 《成唯识论》共十卷,解释三十颂,今在新编制的目录中特将三十颂释论的起始页标出。
-
道教与唐前志怪小说专题研究徐胜男 著《道教与唐前志怪小说专题研究》对唐以前道教与志怪小说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而又全面的研究,仔细分析了与道教相关的各种因素在这些小说中的具体呈现,论述了道教的神仙信仰、鬼神观、女性观以及服食、镇妖、尸解、洞天福地等一系列道教理论和实践因素为志怪小说提供的资源与素材,从而揭示了先唐志怪小说中许多故事类型、小说主题、人物形象、叙事结构、情节描写中所蕴涵的道教文化内涵。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道教、佛教文化迅速发展并向社会各层面渗透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萌发并大量产生的时期,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复杂关系的确很值得深入探讨。胜男的研究聚焦于这一时期的道教与志怪文学,在前人已有相关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广泛收集资料,发掘问题,多所创获。在一些具体问题上颇有独到的发现和新颖的观点,将前人的相关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胜男这部著作不仅对研究先唐志怪小说和道教之间关系问题感兴趣的学者具有学术参考价值,而且对一般读者来说也具有很好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书中对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历史有很好的概述,对先唐时期志怪小说的类型、特色等做了全面介绍,在具体研究中涉及了许多生动有趣的问题,引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读者呈现了当时在道教观念影响下人们的信仰、习俗、宗教实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精彩图像,读来饶有趣味。
-
道教与书法关系研究阳志辉 著道教作为中华民族自创的宗教,是我国整个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汉字书写而成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拥有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两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该论文以魏晋时期为特定的历史阶段,考察当时道教人物的书法艺术成就,书法家与道教关系。论文还从意象精神、形神关系、道法自然三个方面分析了两者内在的相通性。道教符箓与道教法印作为独具特色的宗教符号系统,承载了宗教中人神互通的功能,它们同时从传统书法中借鉴书写和表现技法,该论文分析了两种符号系统与汉字书写的关系。
-
哲学的慰藉[英] 阿兰·德波顿 著,资中筠 译尽管古往今来被称作哲学家的思想者千差万别,还是有可能在相隔几世纪之间找到一小群情貌略微相似的人,其共同点就是忠于“哲学”一词希腊文的原义——“爱智慧”。他们的共同爱好,在于就人生痛苦的根源向我们说一些宽慰而切合实际的话;他们的共同精神就是不向世俗低头,坚持独立思考。德波顿以其特有的英国式笔调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轻松的哲学之旅,典雅风趣,帮助我们走近苏格拉底、伊壁鸠鲁、蒙田、尼采、叔本华等大师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悲苦、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在他们的智慧中都可以找到慰藉。 本书文字典雅醇厚、幽默睿智,150余幅图片精美呈现。德波顿还以本书为底本,为英国电视四台编写、主持了一档共六集的哲学节目《哲学:快乐的指南》,风靡英伦。
-
朱维铮学术讲演录朱维铮 著朱维铮先生(1936-2012),师承陈守实、周予同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曾主持整理、编选和校注多种重要典籍。朱先生治学严谨、功力深湛,在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均有造诣,《朱维铮学术讲演录》即收录了他在这些领域的演讲录,分为“解经典”“析文化”“探思想”“论学术”“衡国学”“通中西”“读近代”“求文明”八篇,展现了朱先生作为一个历史从业者深切的社会关怀。
-
有客西来 东渐华风张雪松 著中国古代欧亚移民与外来文明的关系,是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也是大众普遍感兴趣的话题。《有客西来 东渐华风:中国古代欧亚大陆移民及其后代的精神世界》从历史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入手,刻画了移民与外来宗教文明之间的关系,尤其从宗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视角,说明了外来移民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适应和认同,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多维度开展,具有开拓意义。全书几个篇章既相互独立,又由共同的问题意识一以贯之,笔锋在历史文献、社会思潮、地域族群等多个维度上挥洒自如,是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的著作。
-
广告意识形态的生成与传播研究周志平 著《广告意识形态的生成与传播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广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对广告意识形态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广告意识形态的生成动因、作用机制,以及传播机理与结构形态进行详细研究,建构出广告意识形态的生成与传播模型,探讨由广告意识形态传播所衍生出来的话语权的生成逻辑及其传播与施行途径,分析广告意识形态生成与传播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与消解,并针对广告意识形态生成与传播可能带来的异化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最后再提出基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广告社会责任建构原则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