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未来思想导论(法)科斯塔斯·阿克塞洛斯《未来思想导论》是希腊裔法国哲学家科斯塔斯·阿克塞洛斯*一部用德文写就的著作,汇集了作者1956至1966年间用德文所作的论文、演讲、提纲、文本和谈话。作者遵循海德格尔在《关于人本主义的书信》中对于阐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以后期海德格尔哲学为资源,试图通过在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间建构一种创造性的对话,阐发一种从二者而来并超越二者的哲学。这种名为“未来思想”的哲学,通过对作为游戏和行星性技术的世界现象的道说,展开一种与世界经验及其实践相匹配的思想。
-
夔州天路道坚 著该书搜集整理了奉节县的安坪镇、白帝镇、草堂镇、大树镇、汾河镇等地的300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内容弥足珍贵,填补了该地区佛教研究空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本书由多个寺庙遗迹分篇介绍而成,部分遗迹配图呈现,多以碑文拓片为主。对个别涉及“文革”时期寺庙变迁的文字描述,编辑适度做了修改。神话色彩较重的语句有部分删节。
-
以心传心刘泽亮 著本书坚持唯物史观的导向,全面地搜集材料,充分利用今人的研究成果,从中唐社会转型、文化异动的广阔背景来阐释黄檗思想的产生及其时代特征,首次对黄檗禅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作者对《传心法要·宛陵录》进行了艰苦的版本校勘、抓住核心范畴和命题作了较为深入的学术性和思想性注释及必要的评析,并经深入琢磨,依文意作了分段和标题,使之成为一个可以为现代人所接受、了解的文本,为学人进一步研究黄檗禅哲学思想提供了方便。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之“论”以下编扎实的文本考订、校释和疏理工作为前提,这是我们一贯强调的“义必征实,言必切理”朴实学风的体现。作者在全面校释《传心法要·宛陵录》的学术基础上,对具有内在逻辑体系且充满哲学睿智的黄檗禅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研究,其论说多有新颖独得之见。
-
北大佛学王颂 编太虚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佛教领袖,佛教改革的倡导告与实践者。他以爱国爱教的信念、勇于革新的精神、放眼世界的眼光和广阔包容的胸怀,致力于推动近代中图佛教“数理、教制、教产”三大改革,提出了“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思想理念,并不遗余力地创办学校、二培养僧才、广传佛法,对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辑再次推出“太虚研究”专号,特邀专家学者梳理桕关文献资料、发掘史实、阐发思想,以期推动相关研究。
-
适应与引导吴南 著本书探讨的是我国传统宗教在社会转型期发生、发展出的多元的社会“游移现象”。所谓传统宗教,指的是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大教,在研究中更加关注的是在唐代已完成“中国化”进程、具有独立自主品格的佛教。所谓“游移现象”,指的是传统宗教文化与现今社会多领域、多层面、多方面的互动关系、过程及其结果。传统宗教的社会“游移现象”,反映出我国传统宗教文化发展的现代化、时代化趋势,包容性、开放性特征,以及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维护国家利益、承担社会责任的时代特色。本研究其实也是透过宗教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这类现象,折射文明、文化的流动、影响及功能作用。简单地说,研究传统宗教“游移现象”的目的,是通过对宗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形式、类型特征、结构功能、运作机制及内在本质特征等现象的描述阐释,提出理论假设,从而能够为积极引导宗教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提供理论及现实依据。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开展相关的探讨,为本土宗教社会学研究发声、为宗教领域的社会治理献策,从而体现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文化感、社会感和使命感。
-
唯识十支论 世亲卷世亲菩萨 著,玄奘等 译,欧阳竟无等 校勘金陵刻经处所刻印的佛教典籍,在业内被称为“金陵本”;欧阳竟无大师领导支那内学院师生,再从大藏中选出各类*重要的典籍,并广为收集不同的版本,进行了精湛的校勘整理,编为《藏要》,特被称为“藏要本”。“唯识学丛书”第五辑将主要影印出版《藏要》中的唯识典籍,个别没有“藏要本”的则用“金陵本”。 唯识学所宗“论”有“一本十支”之说,“一本”即《瑜伽师地论》,“十支”有二说,今取其中之一:一、《摄大乘论本》,二、《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三、《显扬圣教论》,四、《大乘庄严经论》,五、《辩中边论》,六《唯识二十论》,七、《大乘五蕴论》,八、《大乘百法明门论》,九《唯识三十论》,十、《分别瑜伽论》(未译)。其中,第十部论乃弥勒菩萨造,但未汉译;前三部论皆为无著菩萨造,故合刊名为《唯识十支论??无著卷》。《大乘庄严经论》,当代研究者普遍认为,颂为弥勒菩萨或无著菩萨造,释论为世亲菩萨造;《辩中边论》,颂为弥勒菩萨造,释论为世亲菩萨造;现将此二论与六至九这四论合刊,名为《唯识十支论??世亲卷》。此六论,前三种仍以“藏要本”为底本,但后三种因无“藏要本”,故代以“金陵本”或“北京刻经处本”。
-
印度佛教史[日]马田行啟 著,宋立道 译本书作者马田行啟是日莲宗僧侣,曾在早稻田大学讲授印度佛教史课程。他参与创办了立正大学并任该大学教授,于近现代日本佛教与佛学都有贡献。本书提纲縶领地呈现了印度佛教发展史。内容涵盖原始的、部派的佛教,以及大小乘成熟形态的佛教。其以缘起论和实相论来总结中观派哲学和瑜伽行派的哲学特点,不但妥贴,且富于启发性。作者认为印度佛教衰落的原因在于其理论繁琐化和形式过分世俗化。此见解亦颇精辟。
-
宗教文明论卓新平 著宗教自诞生以来就与人类文化有着密切关联,一些宗教甚至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代表和象征。因此,对待宗教应该具有一种文化感,形成我们探究宗教的文化意识,表现出评价宗教时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鉴赏。本书包括对宗教与文化的综合论述、整体思维,并深入探究宗教与文化战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文明对话以及生态文明发展等的关系。
-
藏籍译典丛书一汉区佛教源流记[清] 贡布嘉 著,罗桑旦增 译,罗桑旦增 注《汉区佛教源流记/藏籍译典丛书》从祖国内地的地理、历史述起,重点讲述了佛教在汉地所流传的情形,诸如佛教在汉地初的传播、高僧弘法事迹、主要宗派情况,书中对《至元法宝勘同总录》这一重要的佛教文献目录进行了勘察注明,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康德伦理学邓晓芒这部专集广泛探讨了康德伦理学的立论方式、康德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复兴,以及康德有关道德教育的方法论的思考;作者尤其深入讲解康德伦理学所包含的逻辑结构及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等内容:人是人自己造成的;真正的道德不是天地自然或神的赐予,而是人的自由意志建立起来的。康德伦理学颠覆了东方数千年的传统,赋予独立的人以尊严;研究康德可以救治儒家伦理学主体意识和理性的缺失,从而回应当今诸多现实问题和时代精神的感召。本书既有专论,也有句读,包含了作者数十年研究康德哲学和伦理学的一系列重要心得。一百年前,鲁迅先生以国民性批判相号召,其后新儒学对于如何继承传统也各有阐发;值此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邓晓芒先生标举新批判主义的治学理念,从康德伦理学获得启示,借以厘清中华传统文明中被遮蔽的人性的普遍需要,实在可说是为当下的学术研究开一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