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民国北京庙宇类型研究杨君 著本书是关于传统社会庙宇类型的一项研究。通过探讨民国时期北京庙宇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庙宇具有的基本特质,归纳出这一时期北京庙宇的整体特点,并重点提出对其中民庙这一类型进行重新认识与研究的意义。以民国北京庙宇作为研究个案,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庙宇形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及它们在新旧交替时代存在与变化的真实状况,从而对传统社会民众信仰的形态及特点产生更深入和多层次的认识。
-
明清僧人著述流传日本的研究林观潮 著本书站在全面了解明清文化输入日本及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度,着眼于中日佛教发展史、经济交流史、文化交流史的多层视角,考察研究东传僧人著述,了解其传播背景、内容构成、历史影响以及当代价值。考察研究明清时期在日本传播的我国僧人著述,发现这些东传著述不少于219种。东传著述内容广泛,除了讲经说法的语录以外,又有寺志、年谱、寿章、书信、诗集、僧传、杂著等多种体裁,涉及故国风物,表达思乡情绪,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本书应该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在本领域内的首次专门研究,明确提出了东传著述的历史定位,可能会填补国内外学术界在在明清佛教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实践性。
-
空海入唐之路戎章榕 著这是一本描述日本高僧空海入唐取法经历的书。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空海以“留学僧”名义随遣唐使跨海取经,从此结下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佛教情缘,而且对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写作采取时空交错的手法,既再现了空海当年登陆福建霞浦、驻锡福州开元寺、结缘唐密以及远赴长安拜师修学,学成之后,在日本高野山开创日本佛教真言宗,成为一代高僧祖师的历史情境;同时也生动记叙了八十年代在中日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怎样将尘封1200多年的历史重现,揭开中日友好的新篇章,开启了民间重走“空海之路”的活动。在叙述完整性的前提下,重点突出了空海大师、圆珍大师与福州开元寺的因缘,这是中日佛教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在还原历史的同时,将历史人物、现实事件放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来审视,从而使得本书具有故事性与资料性并存、历史性与现实性交融的特点。
-
南岳名峰与佛教谭民政 著南岳是五岳名山,周回八百里,以七十二峰最著,享有“五岳独秀”和“南岳独如飞”的美誉。南岳名峰是南岳衡山自然风光的精华,是南岳文化的载体。佛教于晋代进入南岳地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历史。南岳佛教以名峰为依托,与山水精华相融合,书写了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篇章。本书作者多年来查阅大量历史资料,以名峰为纲,现场走访考察南岳山峰和佛寺,寻访寺庵遗址,梳理佛教在南岳的发展脉络和内涵,以生动浅显的文字和图文并茂的方式,挖掘和传播南岳山水风光背景下的佛教文化之美。
-
佛教律法的禁忌研究陆新蕾 著佛教三藏典籍中就佛教徒须遵循的宗教戒律有着清晰而明确的规定,律法既是维持佛教僧团的核心力量,又是佛教徒修行的核心内容。本书从佛教修行的视角出发,对佛教典籍中有关“性”(包括sex,gender和sexuality三个层面)与饮食禁戒的文本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戒律为基础而延伸出的佛教禁忌,较少带有宗教神圣性的色彩,其初始目的多是为了促进宗教的修为,是日常生活与修行的指导方针。本书还对释迦摩尼的入灭年代(公元前386-前383年)和佛教第一次结集时间做了新的考证。
-
南朝佛教与金陵莲华,董群 编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南京就长期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的一座富矿。2018年5月,第三届“南朝佛教与金陵”学术研讨会在鸡鸣寺隆重举行,30多位有影响力的佛教研究学者齐聚一堂,专题研讨南朝时期建康佛教人物,共同推动南朝佛教文化研究和江苏佛教文化建设。此次研讨会由南京市佛教协会主办,南京鸡鸣寺、江苏尼众佛学院承办。本书所收30篇论文聚焦于南朝时期建康佛教人物活动,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
天方性理校注王根明 著《天方性理》是中国伊斯兰教最重要的古籍文献之一,是明清之际中国伊斯兰教“以儒诠经”的重要哲学著作,由清代著名学者刘智著。全书分《本经》和《图传》两大部分。《本经》共5章,辑译编著了80多种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经籍的有关论述。《图说》系仿效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以《太极图》解说世界本体的方式与《本经》互相阐发。全书共5卷,每卷列12说,每说1图1传,共60篇。本书是作者对《天方性理》的校注,该校注本选取原著版本可靠,校勘、注解准确,具有一定的学术权威性。
-
栖心图书馆聚珍辑刊可祥 编栖心图书馆位于全国重点寺院——七塔禅寺内,是浙东地方文献收藏中心、浙东佛教文献收藏中心,也是宁波地区佛教文献最为丰富的图书馆。七塔禅寺为浙东佛教四大丛林(七塔禅寺、天童寺、阿育王寺、观宗寺)之一,始建于唐代,为临济宗中兴祖庭之一。民国时华严学宗师溥常法师在寺内创办七塔报恩佛学院,并主持编纂了《七塔寺志》《七塔报恩寺宗谱》《七塔报恩佛学院院刊》。其中《七塔寺志》广搜博求,考据精祥。本书除收录《七塔寺志》《七塔报恩寺宗谱》《七塔报恩佛学院院刊》外,亦收入《保国寺志》《四明延庆讲寺万年薄》《华严纲要浅说》及《〈海云禅藻〉手稿》。《四明延庆讲寺万年薄》等收录寺院平面图、产业(田亩、殿舍、器具等)、建设(地基、改筑道路、疏浚日湖)等信息,对土地被占情形也有详细记载,是研究民国宁波地方经济、文化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
-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佛教与社会黄崑威 著本选题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号:14BZJ006)的结项成果。书稿以历史文献为中心,充分利用同时代出土文物研究成果并跟踪关注、吸收海内外相关研究信息,分析了4至6世纪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在持续了200多年的由少数民族政权主导的统治期间所爆发的严峻的“胡汉”民族冲突、文化碰撞及政权对立等一系列重大社会矛盾,并认为“中国化”的佛教在最终达致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汇,以及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再一次的“大一统”中发挥了“文化中介”和“文明纽带”的作用。全书分为“‘大一统’与十六国北朝时代精神”“佛教促进民族融合、文化融汇的社会功能”“政教关系视阈下的佛教‘中国化’与民族‘大融合’”“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民众佛教信仰与民族融合”四章。
-
青海宗教文忠祥 著本书为青海省情知识丛书的一种,主要介绍青海省各主要宗教的发展历史、现状及特点等,宣传党的宗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