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八识规矩颂注译倪梁康 注本书包括倪梁康教授的《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和《王肯堂〈八识规矩集解〉编校》。前者从台湾三民书局引进,并对梵文字母进行了全面的订正;体例包括语译、章旨、注释。后者是对晚明唯识学大家王肯堂(1549—1613)《八识规矩集解》的精细化整理,体例极为复杂,包括考订出集解文字在现行《大正藏》中的具体页、行(在角标和脚注中以阴圈码标识),整理者的注释性文字(在角标和脚注中以阳圈码标识),王肯堂本人的批注(排成单行小字注),该刻本收藏者所作的朱笔和黑笔批注(排成单行小字注,并在两侧分别加〖〗、【】);此外,施以现代标点,并依文义对段落予以细分;本书的整理,严谨、全面,各种体例的版面形态分明。《八识规矩颂》48颂前都加了数字编号,方便查阅。
-
花雨满天 维摩说法南怀瑾 著本书是南怀瑾一九八一年所讲解《维摩诘经》的记录。 《维摩诘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三卷,通行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内容着重描写达到解脱境界不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出家修行生活,关键在于主观修养,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南怀瑾认为,《维摩诘经》是与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关系大、影响深的一部重要经典。《维摩诘经》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而解脱成佛的法门,也指出十方三世诸佛如何证道,如何得解脱,如何证得菩提之路。 有人说:读懂了一些《维摩诘经》,心量不自觉的扩大了,不再局限于我们生活的娑婆世界。也有人说:当你学佛不知道该怎么做时,本经有答案给你;当你事理不明白时,本经也有答案给你。 南怀瑾用简单明了的语句,深入浅出,让读者能更容易了解原经优美流畅文字下的深厚含义。
-
如来藏经述义暂缺作者本书作者在寺院中给居士讲解《如来藏经》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阐述。如来藏经全称《大方广如来藏经》,释迦牟尼佛获得正觉十年后,于灵鹫山,应金刚慧菩萨而说。经中宣讲了一切众生恒常具足如来藏,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教义。如来藏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常有,已超越了常与无常的分别。经中代表语句:“我以佛眼而观见,一切有情住佛位,是故我常说妙法,令得三身具佛智。”该经属于佛陀三***的了义经典。在本书中,作者结合生活实际,全面讲述了如来藏经的含义。全书共分5讲。
-
功事礼李生柱 著《功·事·礼:冀南的乡村打醮》一书基于近六年的田野调查,从一个较小的社会单元(村落与联村组织)出发,对河北广宗一带的乡村打醮仪式进行民俗志“深描”,生动呈现了华北地方道教仪式在当下的存活样态。借助“功”“事”“礼”等民俗词汇,作者探寻了地方历史传统与民众信仰实践之间的话语叙事与逻辑关联,从而提炼本土概念,探索中国话语体系的生活根基。
-
《法苑珠林》校勘研究张春雷,逯静 著《法苑珠林》是唐释道世编写的一部大型佛教类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素有“佛教百科全书”之称。由于它所收佛教文献来源复杂,错讹之处较多,文本失真程度较高。《校勘研究》对《法苑珠林》文本的校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主要订补了书中的引文来源、考辨梳理了涉及校勘的一些词语、纠谬补缺书中的失校文本和标点疏误、汇聚辩证了学者们对《法苑珠林》文本校勘的研究成果。《校勘研究》的编写是《法苑珠林》文本校勘研究阶段总结性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学者们对《法苑珠林》文本进行多角度、系统深入研究以及《法苑珠林》更精准的整理本的早日问世提供直接的借鉴和参考。
-
符启华夏熊承霞,韩良为 著本书第一章阐明的观点是作为人类符号母题的原型符号系统存在的普遍性意义。第二章和第三章,从符号与造物传播的精神范型到原型符号叙事中的物质范型进行论述。第四章通过“蛙娃哇”的音韵探索生命符号的演变。第五章通过文物符号在酒店品牌中的应用,探索文物在酒店品牌中的传播路径。第六章说明银行标志不仅具有明确传达信息的功能,而且还在艺术形象中展示了内在的精神意蕴。第七章对鸟的吉祥象征文化原型进行追溯,通过类比各处遗址中出土的鸟形符号,解读吉祥鸟与百雀羚品牌之间的文化原型关系,分析作为复苏的国货品牌,“百雀羚”不断将民族文化通过品牌进行传播的现代性重塑路径和模式意义。第八章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莲荷意象,解读莲荷的多维度生命视觉语义及其在造物中的视觉呈现。第九章对园林中的“花街铺地”进行文化原型视角的分析,解读其隐含的象征性思维。第十章通过对城市文字的缩写符号的论述来阐释城市被重新解码的现代传播特征,这意味着中国文字符号正在与城市文化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形象传播关系,在文字符号的传播下,城市的形象风貌更易于传播。本章以设计师石昌鸿的《魅力中国城市字体设计》为例阐述中国城市经典经由设计师的抽象提取而再次被激活。第十一章通过神话与品牌的关联表述品牌思维中运用神话语义传播民族品牌的重要作用,提出对于品牌形象的定位,要将神话原型理论引入中国,并加以中国化,建立起适用于中国的一套意义管理系统,为中国品牌的形象塑造服务。第十二章提出品牌原型的再生产,以世界****为例,阐述神话原型作为品牌文化传播的特殊性,通过企业文化将原型植入品牌,满足了人们对原型所蕴含的意义的认知渴望,开启了人类潜意识的欲望,以原型唤起消费者的持续性心理联结,从而使品牌成为一种社会单位。第十三章对文创产品的开发进行了思考。
-
雁塔大唐三寺王宝成 著大慈恩寺至今已有1350余年的历史,是唯识宗祖庭、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在中国佛教目前具有突出地位。本书包括9章内容和附录部分,从文史研究的角度介绍了大慈恩寺的由来与历史沿革,大慈恩寺与唯识宗的关系,大慈恩寺的历代高僧,与大慈恩寺有关的诗词文章,大慈恩寺的历史价值,大慈恩寺作为中外文化桥梁的影响,等等。全书资料翔实,脉络清晰,具有较高的文史价值。大慈恩寺至今已有1350余年的历史,是唯识宗祖庭、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在中国佛教目前具有突出地位。本书包括9章内容和附录部分,从文史研究的角度介绍了大慈恩寺的由来与历史沿革,大慈恩寺与唯识宗的关系,大慈恩寺的历代高僧,与大慈恩寺有关的诗词文章,大慈恩寺的历史价值,大慈恩寺作为中外文化桥梁的影响,等等。全书资料翔实,脉络清晰,具有较高的文史价值。
-
华夏良能杨涛,熊承霞 著本书第一章探索文化原型基因是以“造物设计”作为推动文明进程的原动力,以造物设计解读人的精神信仰、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道德。第二章通过“玄黄”二元中隐喻的中国空间地理意象,揭示出人们对意象图示的认知决定了中国传统造物智慧的双向式思维的超越。第三章通过鲧禹治水创世神话,探索治水、建造和伦理的关系。第四章通过对《易经》“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分析,解读其隐喻的自然辩证关系,理解其中的造物设计与原始道德,而其核心在于演绎天地神秘的意象,以玄黄为色彩二元表征下的玉石象征,比拟天地阴阳思维原型所构筑的伦理指向,延递“立象以尽意”中的中华器物文化精神,在当代大力推崇传统文化之契机中,挖掘文化大传统时代的造物价值。第五章将神话思维与神圣建筑进行原型联系,沿着“建木”神话推溯人类追求“摩天大楼”式建筑形态的原型思维。第六、七、八章对建筑原型精神进行了分析论证,使其形态植入当代设计。第九章以原型基因为视角,探讨汉字原型对中国城市变迁的影响,研究隐喻在城市建筑中的与汉字有关的联系,从不同角度分析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原因,由此引出传统城市设计理念在现代城市规划理念中的应用实践,以及反思当代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第十章探索了农耕背景下的楼阁式高塔建筑的演变过程。从古代文献、文字原型、古代实物以及民间故事四个方面分析了自然环境、农耕文化与长江流域楼阁式佛塔建筑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了当代楼阁式佛塔建筑形态的发展与演变。最后得出了农耕文化与佛塔建筑形态的关系。第十一章尝试结合文学经典解读建筑空间,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隐喻的文化原型入手,选择作品中关键人物的三处居住空间“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的室内外环境进行分析,探索成熟表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原型意象。通过大观园中主要人物宝、黛、钗三人的住所分析居住者的性格及审美,既从总体上结合现代建筑理念对三座建筑所具备的建筑特色进行概括,又从建筑与人物的关系出发,解读建筑主人的性格特征与建筑空间之间的意象关系。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是以西江苗寨和蒙古穹庐式建筑作为原型进行分析。
-
圆融人生吴根友 著华严宗核心教义是“四法界”说。它以水波相摄、因陀螺网等精妙比喻呈现世界重重无尽的联系。本书以圆融人生为主旨,以散文笔调扼要讲述“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等深奥哲学道理。
-
西藏宗教概论索南才让 著针对西藏社会发展需要,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宗教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方法,对西藏宗教理论问题进行全面研究的理论成果。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西藏原始宗教、苯教、藏传佛教、民间宗教和外来宗教的历史发展、信仰观念、教义思想、信仰仪式、宗教组织、宗教活动和宗教文化艺术等内容。特别是对藏传佛教的形成发展及其各教派历史和思想,对西藏宗教的信仰仪式、组织形式、信仰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变迁做了系统考察,提出了一系列比较新颖的观点,力图反映出西藏宗教发展的历史、现状、规律和趋势。本书还对民主改革以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西藏的实践进行了理论概括,并就依法管理西藏宗教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为依法管理西藏宗教和促进西藏宗教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