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唐卡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西合道口述史卓么措 著《热贡艺术及传承人》丛书基于扎实的田野考察,采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借助影像记录手段,梳理热贡艺术鲜活的发展历史,力图全方位立体真实呈现热贡艺术的原生态文化生命价值。《热贡艺术及传承人·唐卡》(汉文版、藏文版)为本丛书第一批成果。 本册为其中的一本。本书为汉文版。以热贡地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西合道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访谈、录音、摄影、录像、翻译、整理等手段,整理成书20万字,其中有200余幅唐卡图片及实地采访图片。全面反映了西合道大师的学艺和从艺经历及其独特的唐卡技艺和创作理念、对唐卡未来发展的思路,等等。
-
金刚经宗通箋注曾凤仪 撰,张培锋 笺注《金刚经宗通》是明代曾凤仪撰写的一部《金刚经》注本。本书经文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为主,同时参考北魏菩提流支和唐代玄奘译本,打破一般通行本采用的三十二分的结构,以天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所示“断二十七疑”为核心纲领;注文则节取长水子璿《金刚经纂要刊定记》精要部分、傅大士之偈颂,又广泛采集宗门语录中相关机缘语句予以会通,揭示《金刚经》的思想内涵。本书特色明显,对于研究宋元之后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次整理,以《宗通》七卷及曾凤仪《金刚经偈释》两卷为笺注对象,以光绪十一年金陵刻经处本为底本,校以咸丰三年本、《卍续藏》本及商务印书馆1925年刊本等,并对书中出现的重要典籍、人物、名相概念等作出简要注释或解说。
-
法句经疏马德,吕义,张远《法句经》,经名意为由“法句”连缀而成的经典。敦煌《法句经》疏本,存有五件,仅伯二三二五号《法句经疏》首尾俱全,卷轴装,二十二纸,共五百九十二行,主体部分爲中文草书。本书以伯二三二五写本为底本进行释录点校,对所引伪《法句经》经文与原经进行对照,并对《大正藏》录文进行校正。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综述部分则介绍了《法句经》及伯二三二五的内容与结构、思想史意义、写卷的书法特征等。
-
新编卧尔兹演讲集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 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近年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编写高质量讲经范本为主要载体,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积极构建中国特色伊斯兰教经学思想体系,取得积极成效。在此基础上,编者响应时代召唤,回应穆斯林群众需求,汇聚集体智慧,编辑成第八辑《新编卧尔兹演讲集》。本书具体分为伊斯兰教倡导富强、五功之中蕴含的文明精神等部分。
-
仪式空间与文明的宇宙观何贝莉本书是一项研究藏传佛教寺院的田野民族志。田野点是西藏山南市扎囊县境内的桑耶寺。它始建于公元8世纪中叶,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备的佛教寺院。通过为期八个月的实地考察,以及对相关历史文献、伏藏典籍和口述故事的分析;探讨桑耶寺仪式空间的各个层次及其蕴含的观念体系。此次田野考察表明:尽管桑耶寺素以佛教在西藏的代表性寺院著称,但这里呈现的“仪式空间”却非佛教的观念体系所能涵盖。换言之,桑耶人生活中的“佛教”,并不是学术建构或宗教教义所呈现的纯粹形态——其兼容并蓄的特质,使此地的信仰体验早已超越“佛教”定义的基本范式。出于此因,作者试图暂时悬置对田野点进行宗教学或佛学意义上的考察,而代之以人类学的“文明”理路,以期描绘出桑耶寺“仪式空间”所表达的“须弥山”(佛教宇宙图式)与“拉、鲁、念”(宇宙三界观)之间的关系图式。这幅关系图式,或可视为西藏复合文明的一个缩影。
-
道教常识黄信阳 编在我国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道教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国道教获得了新生,逐渐走上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道长,为弘扬道教文化,净化社会人心,特著《道教常识》一书。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谈全真道,介绍全真道的历史、五祖七真的事迹,以及全真道的教义、祖庭、丛林制度等等,皆娓娓道来;下篇谈道教的戒律,即介绍了道教的各种戒律及其主要内容,又探讨了道教戒律的社会价值。全书要言不烦,简明易懂。
-
名家小史吕思勉此书原为吕思勉先生《中国制度史》中的一篇,后上海中山书店于1929年以单行本刊行于世。本书对中 族制度根源及其变迁,宗族、姓氏、谱牒之源流,家族范围,继嗣之法,财产制度,妇女地位等方面,一一穷源竟委。本书篇幅较小,但资料详实,明晰无遗,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的一部力作。
-
宗教与现代性(荷兰)PETER VAN DER VEER,PET...暂缺简介...
-
藏传因明研究6郑堆暂缺简介...
-
祭牲与成神【法】勒内·基拉尔 著,周莽 译这是一部跨学科研究的典范,涉及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法学等诸多领域。基于对列维-斯特劳斯,罗杰·凯卢瓦等人有关人类早期祭祀活动的调查,本书对广泛存在于初民社会中的“活人祭神”行为的逻辑和功能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见解。作者认为人类族群中普遍存在一种“替罪羊”机制,杀死“替罪羊”可以将对内的暴力隐患释放到族群之外,从而保全族群内部的和平稳定。因此,暴力的祭祀活动并非宗教自身的产物,而源自族群化解内部矛盾的需求。祭祀行为是人类早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思路对于进一步理解与阐释早期中国或可提供别样的启示。作者勒内·基拉尔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批评家,被誉为“人类认知领域的新达尔文”。我社还曾出版过他的《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基拉尔的学说以“攀比摹仿”论超越弗洛依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认为欲望是人类的本性,因此羡慕嫉妒是人类的必然情感,冲突在所难免。而“替罪羊”的作用就在于将冲突从内部转移至外部,使其化解,因此其存在是必然也是必要的。基拉尔几部作品中的观点一以贯之,逻辑严密,自成一家,是法国思想性写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