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朱光潜全集第六卷朱光潜暂缺简介...
-
朱光潜全集第七卷朱光潜暂缺简介...
-
朱光潜全集第十二卷朱光潜本卷收译作[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英]萧伯纳剧本《英国佬的另一个岛》。
-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方克立,李兰芝编著一,考虑到学分和课时的要求,本教材只能精选各个历史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名篇作为课文,从先秦到近代,共涉及到48位哲学家,50部著作。选文尽量保持其完整性,篇幅过长的适当节选,少数无完整篇章者,则按问题分类摘编。所选内容还考虑到要尽可能地和“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相配合。二,每篇原文之前有“作者作品简介”,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所选作品在其著作和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并从史料学的角度介绍有关著作的版本和流传情况。三,原文之后分段注释。注释力求简明、准确,文字考订从略。生僻字标注读音和辞义,艰深句子适当加以串讲。四,每篇课文后有“简析”,除阐明该文的中心思想,提示主要范畴、命题及其哲学义蕴之外,还按照文章的逻辑结构,将全文分为若干段,逐段解析其思想内涵并说明前后文之间的联系。“简析”文字要简明,每篇平均不超过二千字。它是学生在字面上读懂了课文之后,进一步去把握其哲学思想内容的引渡津梁。
-
朱光潜全集朱光潜暂缺简介...
-
朱光潜全集第九卷朱光潜暂缺简介...
-
再论美是和谐周来祥著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我在北京参加高校文科教材《英学概论》绢写工作时,在对大量感性材料的观察中,升华出“美是和谐。这一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并在《美学问题论稿》、《论美是和谐》等书中作了初步的表述。自那之后,我从。美是和谐。这一抽象规定开始,不断地自理性具体提升,进一步探讨了它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探讨了这抽象规定膜拜韵逻辑中介和历史环节,以及美学范踌辩证发展的过程。这些具体的探讨大都集中在这里了。因为在此之前,曾出版过《论美是和谐》,所以这本书就只好名之为{再论美是和谐》了。当然我之所以把这本书称之为“再论。还因为它所探讨的伺题,都是曲绕“美是和谐。这一中心观念展开的:(1)首先在方法论上,我提出了以辩证思维为统帅的多样综合的一体化方法。我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方法是当代最科学最高水平的思维方法,当然辩证思维本质上是开放的、发展的,它必须吸收、融化当代一切有益的方法,特别是系统论的方法。它是多样的,又是综合的,它是以辩证思维为基础、为统帅的一体化的方法。(2)这一方法要求我们构造理论体系必须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综合到分析,从整体到分,在系统总体的关系属性中研究某特定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正是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引下。我们得出了美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系统整体属性,是由审美关系规定的对象性属性结论。(3)以审美关系为对象,我进一步研究了它的客体方面一一美,它的主体方面一一审美,以及主客体统一中所创造的更为典型更为理想的艺术,这样我就把美、审美、艺术在矛盾结构的深层本质上统一起来,视为异质同构的一体。从此,我和那些把美和艺术视为两橛的人彻底分手了。(4)继而我又以“美是和谐”这一抽象规定作为逻辑的起点,研究它由抽象上升为具体的逻辑过程;同时又把它作为历史的起点,研究它由萌芽、发展到成熟、嬗变、更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古典素朴和谐美、近代对立的崇高(或反和谐的丑)、现代辩证和谐美三大美学的理论。与此相对应。在艺术形态上形成了古典和谐美的艺术(未分化的古典主义艺术)、近代崇高型的艺术(它包括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分裂,以及经由丑的现代主义艺术向荒诞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和现代辩证和谐美的艺术等三大文艺美学的理论。为了达到逻辑与历史的真正统一,我还在中外美学史、艺术史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撰写了《论中国古典美学》,主编了《中国美学主潮》、《西方美学主潮》。(5)在这一逻辑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又始终贯穿了中西、古今相比较的研究方法,以揭示在现象形态上中西方共同的和独特的美学规律,得出了中西方是人类两大不同的美学体系的结论,这一方面集中表述在《中西比较美学大纲》一书中,一方面也渗透在这本书的具体研究之中。
-
儿童心理咨询范翠英,江新编著本书共分八篇,主要包括如何启蒙孩子的智慧;怎样养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家长怎么跟孩子沟通;如何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父母常会犯那些错误等。
-
罗素思想小品(英)罗素(Bertrand Russell)著;庄敏,江涛编伯兰特·罗素是当代世界思想文化名人。他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和社会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哲学和数学方面的建树更突出,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还是个文学家,1950年,瑞典文学院授予罗素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他对文学园地不经意的闯入,令许多为了文学以生命相搏的作家汗颜。本文是罗素的一则思想随笔,也是他生活的宣言书,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
-
现代新儒学的根基熊十力著;郭齐勇编现代新儒学本来是70年前就已经在中国大陆产生、经过了30年奠基和发展的一个学术思想派别,它的前期代表人物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都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解放后,作为一个思潮和学派来说,因其反对马克思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而不可能在中国大陆继续存在和发展,它的阵地遂转移到了港台和海外。而就整个中国现代思想史来说,现代新儒学并没有断绝薪火,在第二个30年它又经历了新的重要的发展阶段,进入80年代以后更有进一步走向世界、发展成为一种国际笥思潮的的趋势。由于海峡两岸隔绝30多年,国内的读者对这些情况均难以知悉,并在一再‘批儒“的气氛中对这种思想感到十分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