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心流生活实践指南[美]斯凯·尼尔森-艾萨克斯(Sky Nelson-Isaacs) 著本书是一本如何创造心流最优人生体验的实践指南。作者用量子物理学理论解释心流和共时性,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和运用心流。当我们的内心与外界环境保持一致时,外界环境也会响应我们内心世界的想法。内心与外界完全呼应一致的时候,就是所谓的“心流”状态。作者提出了一种“顺其自然”“生活在心流中”的生活模式,在心流状态中经历更多有意义的巧合。作者创造了以量子物理学理论及概率数据为基础的可能性之树模型以及LORRAX循环,解释了我们如何在职场、亲密关系、甚至是解决全球性问题时,用自己的选择实现内心深处的愿景。
-
中国儒学通志·隋唐五代卷·学案篇苗润田此为中国儒学通志隋唐五代卷的学案部分,内容主要是隋唐五代儒学重要人物及其著作。《中国儒学通志》拟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七部分,每部分再分纪年篇、纪事篇和学案篇。结合《20世纪儒学通志》,基本覆盖先秦至20世纪末的整个儒学历史,为中国儒学的演进、发展理清脉络。该书以历代大儒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传统文献为依托,从较高的高度俯瞰整个儒学发展脉络,体系完备,方法科学,可望著成新时期儒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
明末清初拉丁文儒学译述提要与研究罗莹 著来华耶稣会士对儒学典籍的译介,直接促成“中学西传”与欧洲启蒙思想界之间的互动,他们与来华托钵修会在“礼仪之争”中围绕儒学宗教性问题展开的讨论,亦引发中国天主教史上的重大转折。《明末清初拉丁文儒学译述提要与研究》立足拉丁文原典,一方面借助中西方版本学的方法,从传教士中外文儒学译述的编目整理及提要撰写起步,旨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勾勒出康熙朝“儒学西传”的整体面貌,同时亦使各个修会内部以及来华三大修会之间儒学译述的系谱传承、相互借鉴抑或回应问难等隐含的脉络获得清晰化梳理;另一方面采用形象学、阐释学的研究方法,依据传教士对待儒家文化的不同态度,分别选取“支持文化适应政策”“反对文化适应政策”及“文化调和激进派”三派的代表作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进而呈现“礼仪之争”时期来华传教士理解儒家经典的实际情况及其对于儒学宗教性的深入思考。同时,为综合考量上述三种儒学观的异同,《明末清初拉丁文儒学译述提要与研究》将以“天”“上帝”“鬼神”“太极”等极具争议性的儒学概念理解为线索,借助概念史的研究方法,由其立论依据(对不同儒学典籍的选择性翻译及引用)、论证手法及最终结论,总结三种儒学观的根本性分歧所在,并对其评判标准进行反思。在具体呈现其儒学观的多样性及矛盾性的同时,亦会对他们所缔造的儒家形象在启蒙时代欧洲的传播及影响进行梳理及评价。
-
中国儒学通志·明代卷·学案篇苗润田此为中国儒学通志明代卷的学案部分,内容主要是有明一代儒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中国儒学通志》拟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七部分,每部分再分纪年篇、纪事篇和学案篇。结合《20世纪儒学通志》,基本覆盖先秦至20世纪末的整个儒学历史,为中国儒学的演进、发展理清脉络。该书以历代大儒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传统文献为依托,从较高的高度俯瞰整个儒学发展脉络,体系完备,方法科学,可望著成新时期儒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
儒家哲学七讲梁启超 著儒家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国思想学术之主干,自先秦至明清,儒家思想流派的不断演进和发展持续地丰富着中华文明的内核与生命力,并构成了中国人的主要思想体系框架。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巨擘,学贯古今中外,卓有见地。本书选取梁启超在多部著作及讲演中围绕儒家思想展开讨论的内容并进行重新编排梳理,以帮助读者通过一代学术大师之思考见地,认知理解儒家哲学的基本面貌和基本精神。
-
阳明心学七讲梁启超 著王阳明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所开创的阳明心学以“心”为宗,突破了程朱理学范式的僵化对中国思想的桎梏,引导了中国思想趋向个体解放一面的萌芽。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巨擘,学贯古今中外,卓有见地。本书选取梁启超在相关著作及讲演中解读阳明心学的相关内容并进行重新编排梳理,以帮助读者通过一代学术大师之思考见地,认知理解阳明心学的全貌和精髓。
-
先秦诸子七讲梁启超 著先秦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十分活跃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百家争鸣,所提出的种种学说与观念奠定了此后中华文明的思想根基和框架,深深影响着后世的中国人。本书选取梁启超在多部著作及讲演中解读先秦诸子的相关内容并进行重新编排梳理,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主要线索,帮助读者通过一代学术大师之思考见地,从根基上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脉络。
-
教化传统与制度实践唐文明 主编近十几年以来,儒学的话语逐渐进入了中国社会的公共领域,成为人们讨论公共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这一现象自然来自官方、学术界等多重互动,已经且仍在极大地改变着原来学院化的儒学研究范式。过去的儒学研究往往被置于中国哲学的学科下,抽象化、思辨化既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而现在,儒学研究的主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有的中国哲学领域,不仅产生了大量新的思想主题,也使原来很多旧的思想主题呈现出相当不同的面貌。可以断言,立足儒学的义理,就社会各阶层都关心的公共问题展开独特、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将是今后中国社会公共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鉴于此,依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创办每年一度的公共儒学论坛,并以论坛的相关论文为主体,编辑、出版每年1辑的《公共儒学》(约20-25万字),旨在为儒门学者探讨公共问题提供一个高端的交流平台,力求反映出儒学在探讨公共问题时所取得的优秀成果,推动儒学在公共领域中的深入开展。本书为第3辑,专题是“教化传统与制度实践”。本稿内容涉及:主题研讨包括2篇文章,有关于全人教育的探讨,有岳麓书院形象的演变定位;专题论文4篇,包括这些内容:关于韩愈的儒家形象探讨,师道复兴与宋代儒学,《秩序与历史》中的中国文明研究,汉代今古文经学的讨论;异域新知专题讨论麦金太尔的思想,有翻译文章2篇,原创文章2篇;另外有主题书评,旧文重读,附录等。本书内容丰富,理论功底扎实,文章品质较好,具有学术价值。
-
儒学与中国社会十五讲干春松 著本书的基础是干春松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儒学与中国社会”课程的讲义,共十五讲。作者致力于儒家思想和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书稿涉及“儒学的基本内容与演变”“儒学与传统政治”“儒学与中国地方秩序”乃至“儒学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等主题。其中许多论题体现出作者对儒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的独特认识,比如“儒家与经济”“儒家与宗教”等议题,能拓展读者对儒家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了解。在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已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重新理解儒学对于当下社会与个体生活的作用,理解儒家思想与西方各种思潮之间的关系,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关心中国文化复兴的社会大众所普遍关注的。本书通过探讨儒学的重要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中国,进而加深对当下中国问题的理解。
-
逻辑学的奇妙世界野矢茂树本书是由资深哲学教授写作的逻辑入门书,将带你运用逻辑学中有趣的基本常识,“表达清楚”“轻松让对方了解自己”。本书前半部分不使用逻辑术语,只从日常语言中提取逻辑学话题并进行讲解;在后半部分讲解逻辑学的重要工具——符号,进而带你了解现代逻辑的基本体系——谓词逻辑,手把手教你专业性地学点儿逻辑。本书对想在生活和工作中变得更有逻辑性的人都有用。本书的目的不是要让你成为逻辑学方面的专家,而是带你正规地懂一点儿基本逻辑常识,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轻松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相关事项,透彻学好计算机和数学,以及顺利应答公务员和CPA等考试中涉及逻辑的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