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矛盾与结构安江林《矛盾与结构》是一本具有创新意义的唯物辩证法理论著作。 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科学思维方法,从分析事物本质的矛盾构造规律开始,逐层展开对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二元对立的矛盾演变为多元的系统结构关系,矛盾运动推动低级系统结构演变为高级有序的系统结构、自然系统演变为社会系统,以及社会系统的矛盾特征及其推动社会结构演变和人的全面发展等重大哲学问题的分析,揭示了内在矛盾表现为外在性的结构关系、外在结构关系内在化为不断丰富的本质内容的矛盾-结构规律,形成了一门逻辑清晰、涉猎广博、论证充分、体系严密的新学科的雏形——辩证结构学。研究范围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黑格尔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以及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宇宙学等许多学科的矛盾和结构问题,力求从物质演化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中总结出辩证矛盾与系统结构相统一的客观规律。书中多角度地深化了辩证矛盾理论和系统结构理论的研究,提出并论证了许多极富创新意义的唯物辩证法理论观点,有益于扩大和深化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式的影响,有利于人们更加科学地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著,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国民的阅读生活中最迫切的事情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阅读经典!
-
哲学如何成为苏格拉底式的[加]朗佩特(Laurence Lampert)《哲学如何成为苏格拉底式的》分三个部分,按照苏格拉底思想的时间进展顺序,依次识读柏拉图的《普罗塔戈拉》 《卡尔米德》和《王制》。 本书以尼采为主题,从尼采的视角识读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柏拉图将其对话作品散布于苏格拉底一生的时间跨度之中,这样一幅时间地图也描绘了苏格拉底思想的时间进展,也即苏格拉底如何成为苏格拉底的转变过程。通过柏拉图编织的三篇对话,本书将回答几个问题:苏格拉底是如何成为苏格拉底的?柏拉图何以成为尼采意义上的真正哲人? 本书又何以构成尼采开创的新哲学史的一个部分?
-
斐洛全集[古希腊]斐洛 著 王晓朝 译暂缺简介...
-
五帝本纪通解钟永圣本书为“钟永圣国学大讲堂”系列之一,作者曾在新华出版社出版过《论语通解》(一)(二)、《黄帝内经选讲》《黄帝内经选解》《道德经通解》《大学通解》等著作。本书是一本根据最新考古文物,作者利用文物证据,推理历史逻辑关系,结合文献和作者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证,阐述“中华上古史”的重要著作。根据司马迁《五帝本纪》记载,证实了在神农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明确的国家制度、文明制度;同时还介绍了“自然五帝”和“历史五帝”两种“五帝”的概念;提出要恢复华夏史观,梳理文化自信,运用综合文献、文物和文明的三个方面,重建中国宏观上古史和中国微观上古史,弘扬圣贤文化,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书以讲座形式呈现,语言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和体悟。本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参考价值和出版价值,对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
法律的沟通之维(比)马克·范·胡克 著,孙国东 译1980年代以来,哈贝马斯先后将其沟通行动理论运用于伦理学、政治哲学和法律哲学等领域,提出了以其商谈理论为核心的实践哲学理论体系。比利时法学家马克·范·胡克(Mark Van Hoecke)《法律的沟通之维》一书是哈贝马斯法律商谈理论在法律哲学领域的更具体运用,论述了法律的定义、特征、功能、法律系统的概念、法律方法论、法律的合法化等问题。
-
石经研究房山石经博物馆、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石经研究》是房山石经博物馆和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编的全国性专业学术年刊,现已成为中国历代儒、释、道石经和房山石经最新学术研究的交流平台。本辑第一次将西夏重要佛教典籍《藏汉合璧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48页经叶图版公之于世,罗炤先生撰写《影印出版后记》概述其传译源流及其研究情况。《〈风峪华严石经〉流散拓片录文校注》则第一次全面梳理了不見於晋祠博物館和可補晋博拓片成片殘損的流散海内外的4种风峪华严石经拓片并予录文校注,《风峪华严石经》现存经文得以全部公之于世,成为《华严经》的一种珍贵版本。其他几篇各有新的发现,可资佛教研究者引以为宝贵参考。
-
笛卡尔论表征多米尼克·派勒本书主要针对笛卡尔哲学中的观念问题,尤其是由观念论而来的表征主义认识论(间接实在论)与直接实在论之争。第一部分,分析观念在笛卡尔哲学中的含义,与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相关概念对比,并借助当代现象学的方法重新分析笛卡尔的观念概念。第二部分,对各类观念,如质料观念、非质料观念以及虚构的观念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重释笛卡尔的真理观,同时也从意向性的观念视角解决了“笛卡尔循环”问题。本书通过对观念的意向性解释,完成了对传统的笛卡尔认识论的颠覆。观念并不再是一种存在于思维者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相反,它具有的意向性使其更具有直接实在论的特性。观念并没有构成认知的障碍,也未成为一种“纱幕”。
-
乾嘉皖派的理必科学冯胜利本书从乾嘉考据学入手,揭示皖派学者在“理证”和“求是”方面的学术建树,论证戴震的理必、段玉裁的理校和王念孙的理训之间一脉相承的学术范式,力从乾嘉学者理性思维的角度,发覆他们在科学思想上的原创成果。在此基础之上,本书提出民国时期章黄承袭“理必思想”(即理性主义),创造性地发展出“发明之学”。“发明之学”与胡适和傅斯年尚西学而发展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及其“材料发现之法”,不仅有着学理的不同和时代的差异,而且二者经历了一场学术思想史研究至今尚未引起关注的“今发见之学行,而发明之学替”这一学术范式之更替。
-
保罗·利科六访马赛尔[法]保罗·利科 [法]加布里埃尔·马赛尔 著;陆达诚 译本书收录了两位思想巨擘保罗·利科与加布里埃尔·马赛尔的六次对话的文字成果。1968年,保罗·利科多次拜访了业师马赛尔,并与他讨论有关形上学、存在主义、戏剧、神圣、死亡、科技等问题。在这六次讨论中,他们少有意见不一之处,二人有着基本的共识。利科采用了马塞尔的存有论立场作为自己的立场。马赛尔认为,谦逊是“存有”的真实见证人的记号。而见证,则是为光作见证。利科说马赛尔首创了“光的形上学”。光照明、引导、吸引旅途之人与其他路人同步前行。这光也许变得黯淡,但它仍能指示晨曦的方向,给人带来希望。此外,本书还收录了马赛尔的剧本《破碎的世界》,在利科与马赛尔的对谈中,曾多次提及马赛尔的这部剧作,它是马赛尔存在哲学的文学性体现,也博得了利科的诸多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