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三希堂法帖宋·吴琚书《碎锦帖》陆有珠《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南宋时期的吴琚,字居父,号云壑,汴京。吴琚几乎可以说是“米芾第二”,耗尽毕生学米芾的书法,达到了可以乱真的程度。吴琚能够进入书法史,凭的不单单是像米芾,更在于其书法具备与米芾一样的神采,在无形之中增加米芾书法的厚度,这就是其书法的历史意义。
-
三希堂法帖苏轼·元祐三年春帖子词陆有珠《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春帖子词》书法作品,是苏轼于元祐三年(1088)春写的组诗。作品的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圆浑饱满,酣畅儒雅。另外从风格来看,仍然保留了早期学徐浩、颜真卿的笔墨语言,字体较为宽绰、厚重。
-
邓石如经典印作技法解析戴家妙《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是重庆出版社继《中国历代印风系列》后推出的又一经典力作,在2006年老版的基础上,利用并拓展老版的篆刻资料,突出篆刻艺术创作的教学功能,选取经典古代印章和代表性印人的作品,通过具体印例,对篆刻创作技法进行分类解析。《邓石如经典印作技法解析》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分析了邓石如经典印作的技法和创作思想,旨在启发和帮助篆刻爱好者正确认识其艺术精华之所在。共包含了三章,分别为“邓石如的生平和艺术”“技法解析”和“临摹与创作”。本书通过一方方具体的印例,对邓石如的篆刻创作技法进行分类解析,并从中梳理出一定的技法规律,是一本值得一读且切实有用的篆刻技法工具书。
-
赵之谦经典印作技法解析舒文扬《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是重庆出版社继《中国历代印风系列》后推出的又一经典力作,在2006年老版的基础上,利用并拓展老版的篆刻资料,突出篆刻艺术创作的教学功能,选取经典古代印章和代表性印人的作品,通过具体印例,对篆刻创作技法进行分类解析。《赵之谦经典印作技法解析》是丛书中的一本,共有“赵之谦篆刻的篆法特征”“赵之谦篆刻的章法构成”“赵之谦篆刻的刀法技巧”“赵之谦篆刻的边款赏析”“赵之谦篆刻的临摹要领”“赵之谦篆刻艺术的发展及在现当代的影响”六章内容。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采用大量实例对赵之谦印作进行解析,为此类篆刻作品提供基本的解读方法,为读者提供了学习思路与丰富的资料,是一本切实有用的篆刻技法工具书。
-
墨点字帖 书法等级考试教程荆霄鹏暂缺简介...
-
新撰楹联集《张迁碑》字郭振一暂缺简介...
-
元赵孟頫胆巴碑赵孟?《胆巴碑》全名为《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赵孟?奉敕书于元延佑三年(1316年),该帖通篇一气呵成,点画精纯,无一笔有懈怠之气。通篇基本为楷法,偶间行书写法,且上下血脉相连,自然流便,全是"二王"正脉。该帖因实用需要打有乌丝栏,但并不显字字独立,仍可看出血气相连。
-
三希堂法帖赵孟頫·《襄阳歌》陆有珠《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米芾《天马赋》行书纵横捭阖、笔走龙蛇,有气呑万里如虎之势,被康熙誉为“前无古人”,下面对米芾行书《天马赋》中的一些字进行详细解读,对于初学者深入掌握这字就能得其精髓。
-
论道中原李逸峰,黄修珠 著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推动书法学科建设,促进高等书法教育向纵深发展,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在五周年(2021)院庆之际,举办了“论道中原——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与展览”系列活动。系列活动由郑州大学主办,得到了教育*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与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大力支持。论坛包括名家论坛与青年论坛两部分,名家论坛邀请书法界15位当代著名学者参与,就高等书法教育招生与人才培养模式、交叉学科视域下的书法学科建设、高校书法专业发展与审美教育及书法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等问题展开专题论文讲演,并形成15篇专文。青年论坛面向全国公开征稿,评选出31篇入选文章,内容涉及传统书法教育与文化传承研究、古代书法教育对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启示、美育教育与高校书法教育之关系、高等书法教育中的大学书法公共教育问题与对策、高等书法教育与对外交流、高等书法教育与中小学书法教育、现代传媒技术与书法文化的传承传播等书法教育相关问题。论坛主题鲜明,成果丰硕,为当代书法教育与学科发展建言献策,具有较强的社会应用价值和文化参考价值。
-
李鸿藻书札陆德富 谢亚衡编;罗培源整理李鸿藻,直隶高阳(今河北高阳)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同治帝师,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长期入直军机处,参与同光年间的诸多重大政务决策,且引领张佩纶、张之洞等人,纠弹时政,为晚清著名的“清流派”。然而,相对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晚清名臣均有全集传世,李鸿藻留下的史料并不多,甚至可以说相当少。北京谢亚衡先生藏有李鸿藻书札一册,乃同治年间李鸿藻在京期间所写,有一百六十余页,涉及政务往来、日常交际、家庭事务等,内容丰富,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李鸿藻的书法源出颜真卿,又受苏东坡影响,厚重凝练,气息醇正,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也具有可资取法之处。本书为影印李鸿藻书札,并加注释文和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