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集类
-
候一元集(明)侯一元 著,陈瑞赞 编校暂缺简介...
-
乐清书书集乐清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樂清市文聯早就有意于蒼萃樂清歷代書畫作品為一集,經多年努力,得各方支持,今始克成。此集上起兩宋之交,下迄當代,作者近二百人,人各一件,雖難免遣珠之憾,然已堪稱洋洋大觀,一编在手,足以見吾邑書畫成就之大概矣。樂清立縣, 自束晋始,迄今計一千六百年。境内川原秀美,束甌三雁,樂清據其二,地不可謂不靈,然則立縣幾近八百年而藝文之事始盛,究其因,蓋與樂清長期遠離政治文化中心有關。及宋室南渡,温州頓成重鎮,衣冠競至,吾邑人文始隨之蔚然焕發,文學、書畫的歷史亦自此開其端。王梅溪一代名臣,詩文之外,書法亦犖然可觀。畫家則有倪端世,以擅畫雁蕩著名,事見袁釆《雁山圖序》,惜無作品傳世。翁卷、劉黻均是詩文名家,劉黻僅有“源遠泉”三字摩崖存世,翁卷則片墨無存,我們無法知其書法成就。其後元、明兩朝,吾邑文壇藝苑名家輩出,元有李孝光,元末明初有朱希晦,明有朱諫、李經敕、何白等,其中李經敕以書法名世,何白被譽為詩書畫三绝,兩人皆有作品存世。有清一代,吾邑雖乏書畫大家,但才俊之士亦復不少。江山代有才人出,可惜造化弄人,歲月無情,自南宋迄于晚清,八百年間,人此書畫集者不過七八人而已,被湮没者不知凡幾,豈不可嘆哉!因此,編此書畫集,遠者鉤其沉,近者選其粹,以傳之久遠,使後來者不復有黄塵古道之嘆,其意義不言而喻。
-
辛弃疾全集校注徐汉明辛弃疾(1140—1207),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的一生是抗战爱国的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他能文能武,以诗词为陶写之具,抒发爱国忧民之情,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他的词既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气概,也有伤春感暮、怀人念远的婉约之情;他的诗表现了他在各个时期的思想;他的议论文章,笔势浩荡,英伟磊落,表现了他治国济世之才。世人追慕他人品之豪、文墨之美,他的作品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该书是迄今收集辛弃疾作品最多最全的一种版本,也是第一次将辛弃疾诗、词、文集于一书的一种版本。每篇作品之后附有校勘记、注释和评论。附录部分附有辛弃疾传记、历代辛弃疾作品版本介绍及序跋文、友人的唱和诗词、古今文人对辛弃疾诗词文的评论。该书集中了辛弃疾的全部作品及重要的辛弃疾研究资料,是辛弃疾全人格的展现。校注者长期从事辛弃疾研究工作,该书是他积四十年之工而成。《辛弃疾全集校注(套装上下册)》不但注出了诗词句“本事”和“典故”的出处,还对个别难懂的字、词、句进行了解释。具有研究性和普及性是本书不同于其他同类书的最大特点。
-
张之洞致张佩纶未刊书札广州图书馆 主编《张之洞致张佩纶未刊书札》收录的是晚清政界、学界、工商界重要人物张之洞致其同乡、“清流”干将张佩纶的六十二通书信及两首诗稿,图片展示原件,配有释文和笺注,内容主要为两人相约前往琉璃厂搜购古玩、书画、文献和交流鉴赏心得,以及筹商修建畿辅先哲祠和编纂《畿辅先哲录》等事,反映了二张当年交往的频繁和密切程度,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年二张及京官们在公事之余的日常活动状况。这批手札由可居室主人王贵忱先生收藏,均未见《张文襄公全集》及河北版、湖北版《张之洞全集》著录,笺纸精美考究,弥足珍贵。
-
曾国藩全集(清)曾国藩 著《曾国藩全集(套装全31册)》为上世纪80至90年代出版的《曾国藩全集》的修订本。《曾国藩全集(套装全31册)》分奏稿、批牍、诗文、读书录、日记、家书、书信7个部分。其中奏稿12册、批牍1册、诗文1册、读书录1册、日记4册、家书2册、书信10册,共31册。此次修订,新增五十万字,以增收佚文为主要内容。奏稿部分新增240余件,其中绝大部分出自1993年版台湾“故宫博物院”《先正曾国藩文献汇编》。批牍部分新增2件。诗文部分增收80余件。读书录部分增收新发现之曾氏后人誊录的《诗经》批注。日记部分增收道光二十一年元旦日记及咸丰元年、二年间的《绵绵穆穆之室日记》与同治八年、九年、十年间的《无慢室日记》。家书部分增收20余件。书信部分增收40余件。所有增收之件的来源,均于该页脚注中注明。 除此以外,改正初版中的个别差错,弥补其不足之处,也是这次修订的要务。在编排上,尤其以诗文部分变动较大,用功颇多。修订者借助学术界的成果和自己的研究,将每篇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考订,然后依类依时重新排序。
-
曾文正公全集(清)曾国藩 著,(清)李瀚章 编撰,(清)李鸿章 校刊曾国藩一生恪守了中国传统儒家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可谓做人做官的典范,被世人誉为“千古第一完人”——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他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他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曾国藩一生仕途平坦,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传世最早的《曾文正公全集》为传忠书局的刻本,全书五百八十万言,是在曾国藩去世三年之后由光绪皇帝亲自下旨编修,由李鸿章与其时任湖广总督的胞弟李瀚章挂名编撰。编者与曾国藩渊源颇深,知之甚笃,编辑此书,不可不谓用心良苦,因此,即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该刻本仍被公认为是曾国藩文集中编辑质量最高的版本。本版《曾文正公全集》采用传忠书局刻本,并参考大量目前已经出版的其他曾国藩文集版本,对古本进行了勘误,以简体版的形式编辑而成,包含:首卷、年谱、求阙斋日记类钞、家书、文集、鸣原堂论文、求阙斋读书录、书札、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简编、十八家诗抄、诗集、杂著、奏稿、批牍等,涵盖了曾国藩一生所学、所思及所为,今日盛传的各种曾国藩相关书籍,莫不出于此集。通过此套经典,读者终于可以见证“千古第一完人”是如何炼就的,同时也可以领略曾国藩“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学问。
-
曾文正公全集(清)曾国藩 著1935年,为纪念《曾文正公全集》刻印成书60周年,由桐城派国学大师叶玉麟、出版家朱太忙等人,收集整理了多方面的文献,终于整理出了有30册之巨的《曾氏家藏本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号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其集中体现就是这套《曾文正公全集(套装共23册)》。《曾文正公全集(套装共23册)》收录了曾国藩一生主要的学问精华,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位“千古第一完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语言平实易懂,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心得。全集由当时数十位学者、名流、官绅编辑而成,在原文的基础之上,也进行的大量的加工和整理工作,力图将对后人最有价值的内容较好地呈现出来,将曾国藩的学问传之后世。前清曾国藩,官位最高曾经做到四省的总督,真的像小皇帝一样。他书念得多,他知道已经过了头,不是好事情,就为书房题名“求阙斋”,以明其志。人皆求圆满,曾先生求 阙要求欠缺一点,不能盈满。地位愈高愈谦虚,所以他能够保得住,一直到现在,他的后人都相当好。这是他自己有德行,修善积德,后人能遵遗教,所以富贵能 常保。南怀瑾:死后的评语够得上称为“ “文正”的,上下五千年历史,最多一二十人而已。清朝的曾国藩的谥号“文正”,那都是最难得的。死后的评语够得上称为“文成”“文正”的,上下五千年历史,纵横十万里国土,虽然有几亿的人口,其中却数不出来几个人,最多一二十人而已。这是中国文化中谥法的谨严,所以中国人做官也好,做事也好,他的精神目标,也要对后代负责;不但对这一辈子要负责任,对后世仍旧要负责任。因为谁都没有办法逃避历史的公平,对了就对了,不对就是不对。所以中国人说,作人做事要有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就是这个意思。毛泽东: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十六岁时在湘乡东山高小读书,并在这里通读了《曾文正公全集(套装共23册)》。他读过的《曾文正公全集》,至今还保留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青年毛泽东在杨昌济的影响下,曾经认真研读过曾国藩的许多著作,在对其成功事业深深敬服的同时,对其文章品格也真诚仰慕。在毛泽东长沙求学期间的听课笔记和读书札记《讲堂录》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内容:涤生日记,官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日厚日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曾涤生《圣哲画像记》三十二人: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颅秦姚王。曾文正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毛泽东在1915年6月25日写给湘生的信中说,“尝见曾文正家书有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时,又参以他务,以致百不一成。此言岂非金玉。”对于曾国藩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毛泽东又评论道:“仆观曾文正为学,四者为之科。曰义理,何一二书为主谓《论语》、《近思录》,何若干书辅之。曰考据亦然;曰词章曰经济亦然。”他把这部书和姚鼐编辑的《古文辞类纂》进行了比较,指出:国学者,统道与文也。姚氏“类纂”畸于文,曾书则二者兼之,所以可贵也。到了晚年,毛泽东还说过:“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一生推崇曾国藩,效法其治军、教子经验蒋介石一生推崇、学习、效法曾国藩,认为《曾文正公全集》是“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的”。当蒋介石接见打了胜仗的将领时,最高的赏赐就是送一套《曾文正公全集》。蒋介石的带兵思想、修身方式基本上都承袭自曾国藩,30年代,蒋介石在江西庐山等地举办“中央训练团”,亲自从《曾文正公全集》中辑录出《曾国藩剿捻实录》,分发给广大官兵,尤其要求高级将领“格外用心研究”。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明确表示要师承曾国藩,要求国民党军队中的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蒋介石也深受曾国藩的影响,蒋经国回国后,蒋介石要他读曾文正公家书和王阳明全集。蒋介石说,曾国藩对子女的训诫可作模范,要认真体会,并且依照曾氏家训去践行。蒋经国常写信向父亲请安,蒋介石有时无空作复,就指定以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要他细细参阅。蒋经国偶尔身体有病,蒋介石回信就说是他没有好好地读曾文正公家书的缘故,因为那书里对于如何保持健康,是说得很详尽的。蒋介石还常把自己阅读过的各书交给他读,《曾文正公全集》有蒋介石的亲笔圈点、批语和心得。
-
梁溪先生文集(宋)李钢 撰本辑为《无锡文库》之第四辑《无锡文存》,主要收录历代无锡籍作家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曲、文集或珍稀史料。无锡历来被誉为人才辈出、人文营萃之地,所谓「苍圣造端,文教聿起,泰伯入吴,肇基梅里,由是人文之盛,冠于南国。硕彦辈出,著述繁实」(高铄泉《锡金历朝著述书目考》序》。明代以前,无锡地区就已出现顾恺之、李绅、尤袤、蒋捷、倪瓒等一代名家;到了明清时期,这种「硕彦辈出,著述繁实」的特点得以充分地体现。据对《江苏艺文志.无锡卷》 一书的统计,古代无锡地区(包括江阴市和宜兴市》有著述存世或见于载籍的作者,从东汉到兀代有一百四十余家,而明清时期则多达四千四百余家。其中,尤以诗、词、曲、文别集为多,并且涌现了如口天炳、陈维崧、万树、顾贞观、嵇永仁、杨潮观、周济、蒋春霖等一大批在全国范围内广有影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文人。本书包含《梁溪先生文集(一)》《梁溪先生文集(二)》。
-
韦应物集校注(唐)韦应物 著,陶敏,王友胜 校《中国古典文学丛书:韦应物集校注(增订本)》注释以笺疏为主,简明扼要,并辑录大量诗评。
-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集部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编纂出版委员会 编汉籍是中国精神文化的载体,汉籍之路是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沿着汉籍传播的轨迹,寻找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应该是当代学者和出版人的责任。这些年,有志于此的学者,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学者就提出用书籍之路的概念,来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但是仔细想来,书籍之路的提法不如汉籍之路明确,探究的范围也不应该局限在两国之间,应该把汉籍之路作为打开古代中外精神文化交流史的钥匙。汉籍之路的概念发萌于《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丛书的编纂工作。在海外汉籍的版本调查、珍稀文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汉籍文献流传海外的一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