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部
-
笑林广记(清)游戏主人|译者《笑林广记》的前身是明代通俗文学大家冯梦龙的《笑府》。周作人《苦茶庵笑话选序》中曾说:“《笑府》,原本十三卷..后改编为《笑林广记》,原本遂不传。”这也许可以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笑林广记》所具有的文化魅力。连千锤百炼的革命领袖,也抵不住它的强力吸引。在《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该书分为“古艳部”、“腐流部”、“术业部”、“形体部”等十二卷。书中所收入的作品均由“原文”和“译文”两部分组成。
-
珠玉词(宋)晏殊《珠玉词》多是男欢女爱、离情别绪之作,深情婉妙而又雍容闲雅,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本书以明汲古阁《六十名家词》本为底本,校以多种善本,以线装形式出版。本书列入《书韵楼丛刊》。
-
花间集(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后蜀时赵崇祚编的一部词集,它收录了晚唐止代时期温诞筠、皇琢松、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和凝、孙光宪、魏承斑、尹鹗、毛熙震、李洵等十八家词,共词,共五丰首,分为十卷。这是现存最早的词总庥。所收词的内容多为女子生活,表达男女相思之情。五代时期,中原动荡戎马倥偬,天下岌岌,笔观难安。西蜀、南唐因地处编僻,君苫尚可苟且偷安,寄情声色。《花间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集中之词多为冶游享乐之作,风格以婉丽柔靡为主,语多浓艳。风格香艳的“花间词派”即由此形成。在词的发展上,这些作品居于一定的枢纽地位,是汉魏乐府的蜕变和唐诗流派的发展,并直接成为宋词的先导。书韵楼丛刊 (共42册), 这套丛书还有《老子/书韵楼丛刊》,《书韵楼丛刊(第八函)》,《李贺歌诗编/书韵楼丛刊(书韵楼丛刊)》,《周易(共二册)――书韵楼丛刊》,《清真集(书韵楼丛刊.第三辑)》 等。
-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清)于敏中、等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末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12237 种;然后是整理图书,由四库馆臣对于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三千四百五十七种,凡七万九千零七十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十余年,共抄出七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第一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澜阁、是为南三阁。当乾隆帝下诏开馆征书时,他已经是六十三岁高龄的老皇帝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自己也没有把握。用他自己的话说:“朕临御已三十余年,亦望望岁矣,斯事体大物博,时略嫌迟”,于是乾隆帝便有了依照全书体例,另编一套卷帙较少的丛书的想法。同年五月初一,乾隆帝颁下谕旨,以全书卷帙浩如烟海,不易检索为由,命在《四库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随后,便另外设立了《四库全书荟要》修书处,责成王际华、于敏中负责此项事务。至乾隆四十三年,《四库全书荟要》第一部缮写完毕,按照乾隆帝的意愿,保存在坤宁宫后御花园内的搞藻堂。两年以后又缮出第二部,存于长春园味腴书室。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焚圆明园,味腴书屋所藏《荟要》被焚毁。嗣后,大江南北兵祸连绵,文宗阁、文汇阁、文源阁以及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相继遭劫。七阁《全书》仅有三部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另有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毁而未尽,得以据它本补足。而藏于搞藻堂的《四库全书荟要》则成为硕果仅存的世间孤本。搞藻堂位于乾清宫北,本为皇帝个人休息之所,他人根本无从涉足其地,所以,人们对于《荟要》所知甚少。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把《荟要》连同故宫文物运至西南,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又把《荟要》裹到台湾。 1985年,台湾世界书局将此书影印出版,精装十六开本,共五百册。由于《荟要》的编纂宗旨不似《全书》那样面向民间,而仅供皇帝御览,所以,《荟要》有着《全书》无法与之相匹的特点。首先,书品精美,质量上乘。如前所述,《荟要》几经战火,已经是天壤间硕果仅存的珍品,不惟如此,更重要的是,由于这部丛书的编纂费用全部由清廷承担,修书务求精美而不计资费,因此,《荟要》的书品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 界。据目睹此书的台湾学者说,《四库全书荟要》“字体端严劲挺,纸白墨润,装潢考究,”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世界书局的影印本中得到证实。其次,选编精审,卷帙精约。清代编纂《四库全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搜集佚书,其结果必然是卷帙浩繁,“检玩为难”,而《荟要》的编纂却是为了供皇帝一人御览,故其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四库全书荟要》的体例一如《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所收图书数量却仅为《全书》的七分之一,计四百六十三种,其中,经部一百七十三种,史部七十种,子部八十一种,集部一百三十九种。总计二万零二百八十八卷,一万一千一百七十八册。所选图书均为先秦至于清代久享盛名的图书精品,其思想学术、义理辞章俱属上乘。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菁华尽备于斯。再次,内容真实,少经删篡。自康熙时兴起的文字狱,到乾隆时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据统计,仅乾隆一朝,文字狱便有一百三十余起。对于清代统治者来说,他们最忌讳的便是图书文献中有不利于清王朝统治和诋毁满人的文字。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乾隆帝在诏令修《四库全书》的时候,也同时敕令对图书的内容严加审查,收入《四库全书》图书中有关华夷之别的思想言论,均被四库馆臣肆意删改,在这一意义上,清修《四库全书》,虽对于保留、整理中国传统文化有所贡献,但与此同时,《四库全书》中也有相当一些图书文献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由于《四库全书荟要》仅供皇帝御览,因此,其所收图书在内容上也就务求完整,至少没有大量删改的必要。由于这一原因,《荟要》收入图书种类虽然仅仅是《全书》的七分之一,而册数却近乎《四库全书》的三分之一,在原本保存、内容真实方面,《荟要》确实远远胜于《全书》。第四,校勘翔实,版本珍贵。《荟要》编纂过程中据以缮写的底本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内府刊刻本,这些刻本主要来自于清内府图书刊刻机构武英殿,二是内府藏历代善本和钞本,三是乾隆三十八年以后在民间征求到的佚书,在内府藏本和民间奉献的遗书中自然不乏宋元时期的旧本。再由于修书馆臣和誊录、校对的人员都具有相当的学识,他们缮写精细,校勘、核对精审,从而使得《四库全书荟要》绝少错谬之处。据统计,《四库全书荟要》用来校勘的图书达五百余种,其中宋本六十二种,金元刊本六十三种,明刊本二百八十八种,清刻本五十种,此外还有《水乐大典》本十八种,仿宋钞本七种,稿本一种。时至今日,《荟要》据为底本的许多宋元刻本已经不复存在,这就更显得《荟要》版本的珍贵。由于海峡阻隔,我们暂时无法一睹《四库全书荟要》的真容。因此,吉林出版集团对《荟要》的影印出版,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荟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再辅之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丛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
-
传家集(宋)司马光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一万二千二百三十七种;然后是整理图书,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三千四百五十七种,凡七万九千零七十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六千七百五十二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著作。本书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荟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再辅之以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
-
四库全书精华于永玉 等编子部精华摘要 ■《荀子》(战国)荀况 ——先秦诸子学说的集大成之作。中国哲学、学术思想史上继往开来的不朽丰碑。 ■《老子》(春秋)老聃 ——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对中国人立身处世之影响最大的“阴谋”哲学,被译为数十种文字,海外发行量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首。 ■《庄子》(战国)庄周 ——先秦道家学术的集大成之作,中国哲学史上的伟大著作,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寓言文学的“奠基之作”,中国小说创作的鼻祖,先秦诸子散文中思想性、艺术性最高的作品。 ■《韩非子》(战国)韩非 ——法、术、势并重,以“法”治国,弄权之“术”,君王成“势”,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政治思想基础。 ■《孙子》(春秋)孙武 ——“兵学圣典”、“百代谈兵之祖”、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国外多家军事院校的教材,海内外企业家以兵法经营管理的“圣经”,广为流传,备受推崇。 ■《司马法》(春秋)司马穰苴 ——汉代,武帝就曾“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任秩比博士”,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其评价高,并引用了其中不少条文。 ■《吴子》(战国)吴起 ——宋神宗时,《吴子》被列入《武经七书》加以刊行,成为习武者的必读教材。后来它又被传到国外,现有日、英、法、俄等多种译本。
-
乐清书书集乐清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樂清市文聯早就有意于蒼萃樂清歷代書畫作品為一集,經多年努力,得各方支持,今始克成。此集上起兩宋之交,下迄當代,作者近二百人,人各一件,雖難免遣珠之憾,然已堪稱洋洋大觀,一编在手,足以見吾邑書畫成就之大概矣。樂清立縣, 自束晋始,迄今計一千六百年。境内川原秀美,束甌三雁,樂清據其二,地不可謂不靈,然則立縣幾近八百年而藝文之事始盛,究其因,蓋與樂清長期遠離政治文化中心有關。及宋室南渡,温州頓成重鎮,衣冠競至,吾邑人文始隨之蔚然焕發,文學、書畫的歷史亦自此開其端。王梅溪一代名臣,詩文之外,書法亦犖然可觀。畫家則有倪端世,以擅畫雁蕩著名,事見袁釆《雁山圖序》,惜無作品傳世。翁卷、劉黻均是詩文名家,劉黻僅有“源遠泉”三字摩崖存世,翁卷則片墨無存,我們無法知其書法成就。其後元、明兩朝,吾邑文壇藝苑名家輩出,元有李孝光,元末明初有朱希晦,明有朱諫、李經敕、何白等,其中李經敕以書法名世,何白被譽為詩書畫三绝,兩人皆有作品存世。有清一代,吾邑雖乏書畫大家,但才俊之士亦復不少。江山代有才人出,可惜造化弄人,歲月無情,自南宋迄于晚清,八百年間,人此書畫集者不過七八人而已,被湮没者不知凡幾,豈不可嘆哉!因此,編此書畫集,遠者鉤其沉,近者選其粹,以傳之久遠,使後來者不復有黄塵古道之嘆,其意義不言而喻。
-
桃花扇(清)孔尚任,贾炳文,任爱玲 评注《桃花扇》是清代传奇的代表作。孔尚任米出仕之前,从族兄孔方训那里听到李香君血溅诗扇、杨龙友点染成桃花的故事,就想写一部反映南明灭亡的传奇剧本,因“见闻本广,有乖信史”,未敢贸然动笔。康熙二十五年(1681),他奉命随工部传郎孙在丰督修疏浚黄河海口的工程,在淮扬一代生活了三年,结识了一批明朝遗老,凭吊了不少南明历史遗迹,搜集了大量有关的历史资料,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在经过十几年酝酿和准备之后,终于以三易其稿完成了《桃花扇》的创作。这是一部“借高台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它以复社名士侯朝宗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南明弘光王朝从建立到亡国的短暂历史过程,描绘出明清易代时的广阔社会生活画卷。作者是非分用,爱憎强烈,对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腐败、奸佞专权和将领骄悍,都作了无情地揭露和鞭挞;对矢志报国而无力挽狂澜的史可法则寄予深切同情和大力称颂。作品着重塑造了李香君、柳敬事、苏昆生等下层人物的形象,满腔热忱地赞扬他们心系国家安危的高尚品质和民族气节。《桃花扇》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进步的思想倾向和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引起人们强烈的感情共鸣。剧本刚脱稿时,“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誉”,北京演出者,岁无虚日,故臣遗老“啼嘘而散”。它是继《长生殿》后又一部古典戏曲的杰作。本书以康熙戊子刻本为底本,以兰雪堂本、暖红室本、梁启超注本为参校本,择善而从。因为是为普通读者提供的读本,故而未出校勘记。
-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著;董国超标点《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纪昀,字昨岚,号云石,春帆,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又自称观奕道人。生于雍正二年,卒于嘉庆十年,终年八十二岁。清直隶献县人。纪昀和于家境殷实的富贵之家,父亲纪容舒,康熙举人,曾在京城户部、吏部做官,也曾任云南姚安知府。兄纪昭,乾隆进士,官至内阁中书。纪昀24岁应顺天乡试,考中举人,31岁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后,曾任贵州都匀府知府,翰林院侍读学士。45岁时,因泄露盐务机密,谪戎乌鲁木齐。获释召还后,复入翰林院,因其学识渊博,被任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在以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撰中。《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要继承魏晋志怪的风格,以抵抗《聊斋》影响的作品。
-
官场现形记(清)李伯元著;冷时峻校点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到晚清时期,其生命已经走到尽头。封建制度的各种弊端暴露无遗,吏治腐败,社会黑暗,加之外国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为求民族生存,国家富强,有识之士或思维新,或谋革命,在中国近代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可悲可感的活剧。中国近代文坛出现的社会谴责小说,就是这场社会变革引发的文学潮流,它们以文学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谴责小说,以暴露社会的黑暗面和种种弊端为主要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尽管存在鲁迅指出的“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的缺点,但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它们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广度,笔锋犀利辛辣,鞭辟入里,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号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官场现形记》从中举捐官的下层士子赵温和佐杂小官钱典史写起,联缀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长吏、省级藩台、钦差大臣以至军机、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们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可以说为近代中国腐朽丑陋的官场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画卷。书中一些章节如制台见洋人等,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读来令人捧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