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
-
近现代名家名著存目无锡文库第五辑编写组 编本輯為《無錫文庫》之第五輯《近現代名家名著存目》。 近代以來的無錫,人傑輩出,文章泉涌,堪稱大家巨匠者以什佰計。保存其著作菁華,本是《无錫文庫》使命之所在,但因其卷册繁多,編輯整理工程浩大,為便於檢索,亦備將來選编入庫,特於《無錫文庫》單設一輯,存錄無錫著名學者代表性著作目錄,名為《近現代名家名著存目)真 本輯收錄名家僅為社會人文學科學者,包括文學、史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新聞學、教育學等及藝術理论(不包括藝術作口叩創作》門類各科,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及醫藥街生學科不作為本輯收錄範圍。本輯入選學者的標準為:在學科建設中發揮開創性作用者;在學術研究中公認達到本學科同時代國内領先水平者;其著作在國內學術界產生廣泛影響者。除籍貫無錫的近現代名家外,兼收長期在無錫生活、工作者;其重要學術活動年代大致集中在二十世紀。在世人物和本輯编纂啟動後去世的人物均不收入。
-
钱氏湖头宗谱等(清)钱祖域 编本书为《无锡文库》之第三辑《年谱家乘》,收录无锡历史名人年谱以及部分著姓望族家谱。
-
余孝惠先生年谱(清)吴师澄 等编无锡,地灵人杰,截至二0一一年,产生于此的百余名科学院、工程院、社科院院士(学部委员)已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人才高地”,无锡的人文之厚,正源自这片热土千百年来所涌现出的众多风流人物与着姓望族。《无锡文库(第3辑):余孝惠先生年谱》首次较全面地汇编了这些名人的年谱和部分着姓望族家谱共约一百三十种,为学界研究提供参考。
-
总目录提要索引朱刚 等著无锡文化以兼容并蓄多样化的形态不断发展。崇文尚教,以教促文。北宋嘉佑三年(一零五八),无锡始设县学;北宋政和元年,埋学传人杨时在无锡创建东林书院,此后无锡出现了喻樗、尤袤、李祥、蒋重珍等一批知名的教育豕。至明代,顾宪成、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此后又有许多书院相继而起。古代无锡对教育的重砚,促进了“崇文”和“尚教”的风气,也造就了大量的人才。自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到清末废除科举,无锡共出了五名状元、三名榜眼、六名探花和三名传胪,并有五百四十名进士,一千二百多名举人;“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自古传为佳话。
-
锡山秦氏宗谱等秦毓钧 等著《无锡文库(第3辑):锡山秦氏宗谱等(套装全2册)》收录无锡(含江阴、宜兴)历代名人年谱以及部分著姓望族家谱。年谱是史籍中一种人物传记体裁。但和一般的传记有所不同,一般的传记主要纪传主的生平大要,而年谱则是以谱主为中心,以年月为经纬,比较全面细致地叙述谱主一生事迹。所谓「叙一人之道德、学问、事业,纤悉无遣而系以年月者,谓之年谱」(朱士嘉《中国历代名人年谱序》)。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图书体裁,主要包含谱序、题辞、恩荣、凡例、像赞、世系、传记、宗规、家训、祠墓、义田、艺文等内容。
-
梁溪先生年谱(宋)郑昌龄 编本輯為《無錫文庫》之第三輯《年譜家乘》,收錄無錫(含江陰、宜興》歷代名人年譜以及部分著姓望族家譜。年譜是史籍中一種人物傳記體裁。但和一般的傳記有所不同, 一般的傳記主要纪傳主的生平大要,而年譜則是以譜主為中心,以年月為經緯,比較全面細緻地叙述譜主一生事迹。所謂「叙一人之道德、學問、事業,纖悉無遺而系以年月者,謂之年譜」(朱士嘉《中國歷代名人年譜序》》。家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圖書體裁,主要包含譜序、題辭、恩榮、凡例、像贊、世系、傳記、宗規、家訓、祠墓、義田、藝文等内容。
-
春秋公羊经传通义(清)孔广森 著孔广森所著、崔冠华校点的《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凡十一卷、叙一卷,以十二公为膑序,本于何休《解诂》,重新注释《春秋公羊传》。此书不专主今文经学,而是采集汉、晋以来注释《春秋》之书,兼取《左传》、《谷梁传》,凡是经义“通於公羊”者,均予着录,《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其主旨在於调和今、古之争。
-
西安淳临安志(宋)潛说友 纂说友字君高﹐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临安﹐府名﹐治今浙江杭州﹐为南宋行在所。作者以《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为基础﹐旁搜博采﹐增补成书﹐共一百卷。前十五卷为行在所隶﹐记载皇城及中央官署等。十六卷以下﹐分列疆域﹑山川﹑诏令﹑御制﹑秩官﹑宫寺﹑文事﹑武备﹑风土﹑贡赋﹑人物﹑祠祀﹑寺观﹑园亭﹑古迹﹑冢墓﹑恤民﹑祥异﹑纪遗等门。体例完备﹐徵材宏富﹐考辨精审﹐条理秩然。所绘皇城﹑京城﹑府署﹑浙江(钱塘江)﹑西湖及府治﹑各县境﹑九县山川等地图颇为详明。所引宋人晏殊《舆地志》﹑范子长《皇朝郡县志》及《大宋登科记》等多种史籍﹐原书早已散佚。明﹑清人所作西湖诸志也大多取材于此。该志在宋末已有刊本﹐明代流传几绝。清人朱彝尊从海盐胡氏﹑常熟毛氏先後得宋刊本八十卷﹐并补抄十三卷﹐尚缺七卷。鲍廷博又多方搜补了宋刊本的六十五﹑六十六两卷﹐为宋本所无﹐即现存九十五卷本。今通行的以清道光十年(1830)钱塘汪氏振绮堂仿宋重刊本较为完备。该志是南宋地方志中的佳作﹐为研究临安地方史和宋史的重要史料。
-
群书治要魏征,褚亮,虞世南,萧德言 合编《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 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八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八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根据《新唐书》记载如下: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征、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赉赐尤渥。《群书治要》一书,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本书根据《群书治要》元和二年本、《群书治要》天明本校勘整理而成,并将原阙的三卷重新从原书中节录,以补原阙之憾,更便于当前人们学习和汲取该书的智慧。
-
日知录日知录之馀(清)顾炎武 撰《日知录 日知录之馀(套装共2册)》包括:《日知录》《日知录之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杂记体著作。内容宏富,贯通古今。有条目一千余条,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本书是作者花费毕生精力而精心结撰之作,自视为名山事业。本书对后世影响巨大,尤其是它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态度,对清代学风起到了导乎先路的作用。《日知录之馀》:顾炎武去世后,所撰《日知录》三十二卷即由弟子潘耒整理刊刻于闽。而《日知录之馀》四卷,溢出于《日知录》之外,流传甚稀,学界罕见。当是潘耒整理顾炎武遗稿,刊刻日知录后,没有收录的残存稿件,有好事者不忍心其泯灭,遂收拾遗存,编成四卷,行之于世。内容涉及书法、历代禁止之事、徙民、国史律令等方面,虽大多抄录史传各书编辑而成,然广博该洽,识见高妙,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是研究顾炎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