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
-
清宫扬州御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扬州大学,扬州市档案局(馆) 编扬州是一座有着近两千五百年建城史的文化古城,历史上曾数度辉煌,清代康乾时臻于极盛,成为当时富甲天下的繁华都市。《清宫扬州御档精编(套装共4册)》收录了历史档案馆所藏扬州档案五千余件,以其所选内容独具专业性和资料性被列入国家清史工程的出版项目。
-
邁世之風祁小春第一,有關王羲之尺牍。祁小春將之解構,除了了解整體書式構造外,並旁參其它同時代或稍晚的書簡數據,考釋、歸納王羲之尺牍書式的特征與規律。此項研究,目前在相關學術領域中具有獨創性。第二,有關《蘭亭序》。不落以往局限于書風、書迹的考證的俗套,跳出非具體的經驗性概觀,著重文獻學方法,對《蘭亭序》的背景傳說與文本內容層層推衍,同時也對數據的本身,如文獻內容、文獻出現時間、獲取“真迹”時間、文獻涉及人物、蘭亭複制品出現時間、與文獻的「史料」價值等,作了進一步驗證與歸納。第三,有關東晉的避諱。祁小春先生藉由《蘭亭序》傳世帖本中出現的“攬”字作爲疑點,將六朝士族的避諱習俗與方式作了詳盡分析。除了音、義、形這三個方面,更參考古禮,旁徴博引大量史料,歸納秦漢至魏晉南北朝避諱改字的方法,缜密探討該時代的避諱規則,再次揭示《蘭亭序》的真僞本質。第四,有關王羲之的人物。這是本書下編,也是最具趣味的部分。根據上編所引述文獻,結合現今學界研究成果,從王羲之的生卒年、家世家族、人物性格、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引導讀者一睹此千古風流人物的真實風貌。讀者將欣賞到小春先生對于历代文獻典籍,有系統地掌握、歸納與爬梳剔抉的風格。跟隨作者缜密的考據推證思路,一步步接近真實的王羲之,正是閱讀本書最大的樂趣。
-
治湖录等(清)吴兴祚 等著一、《文庫》所收為無錫籍作家的著述和與無錫相關的歷代文獻,分為《官修舊志》、《地方史料專著》、《年譜家乘》、《無錫文存》和《近現代名家名著存目》五輯。 二、無錫地域範圍以現行行政轄區為準。《文庫》立足無錫市區,兼顧江陰、宜興,適當選收江陰、宜興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三、《文庫》所收著作,以史料價值高、使用價值大為原則,適當兼顧其版本價值。四、《文庫》主要采用影印方式出版,《近現代名家名著存目》收入作家小傳和主要著述目錄。五、《文庫》所收著作,其编纂年代下限為一九四九年;《近現代名家名著存目》則不受此限。 六、《文庫》所收著作,原書如有蠢損、殘缺、漫漶不清處,原則上以相同版本予以換頁、補頁,使全書清晰、整齊。 七、《文庫》對所收每種圖書,均撰寫提要,置於每種書扉頁之背面;每册均新编頁碼,自為起訖。八、《文庫》编制書名索引和著者索引,以方便讀者使用。
-
无锡富安乡志等(清)奚铮 等编《无锡文库(第2辑):无锡富安乡志等》为《无锡文库》第二辑之一。这些书籍皆为个人著作,它们是官修方志之外最重要的地方史料,是对地方历史更为精细的记录和阐述。其中保存了官志中看不到的材料,所以也是官志极其重要的补充。无锡自古以来人文苍萃,所以历史上存留下来的地方史料专著也非常丰富。明清以来这些著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方志体裁的史书,这些著作所述史事已细化到一个乡村,一座寺庙,一幢宅第,一座园林,一所学府,一项工程,一个专题等,从而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第一手的史料。进入民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出现了许多专门的出皈物,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文献,为我们保存了民国时期原生态的历史材料。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无锡向现代都市迈进的步伐。
-
秦氏献征录秦毓钧 著《无锡文库(第3辑):秦氏献征录》收录无锡(含江阴、宜兴)历代名人年谱以及部分著姓望族家谱。年谱是史籍中一种人物传记体裁。但和一般的传记有所不同,一般的传记主要纪传主的生平大要,而年谱则是以谱主为中心,以年月为经纬,比较全面细致地叙述谱主一生事迹。所谓「叙一人之道德、学问、事业,纤悉无遣而系以年月者,谓之年谱」(朱士嘉《中国历代名人年谱序》)。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图书体裁,主要包含谱序、题辞、恩荣、凡例、像赞、世系、传记、宗规、家训、祠墓、义田、艺文等内容。
-
群书治要译注魏征,虞世南,褚亮,萧德言 主 编《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八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八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根据《新唐书》记载如下: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征、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赉赐尤渥。《群书治要》一书,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唐太宗在读《治要》后,在《答魏征上〈群书治要〉手诏》中感慨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观所撰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唐太宗特令缮写《治要》十余部,分赐太子及诸侯王以作从政龟鉴。贞观九年,唐太宗再次总结阅读《治要》的感受说:“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见《贞观政要》)。由此,可知唐太宗及其群臣之所以将《治要》作为创建贞观“盛世”依据的道理了。如此珍贵的一部典籍,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此书至宋初已失传。所幸者,此书经由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从此被日本历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为圭臬,成为学习研讨中华文化的一部重要经典。据日本尾张国校督臣细井德民在天明五年刊印《群书治要》时写的考例中记叙,早在公元13世纪日本镰仓幕府第五代武将军北条实时(亦称金泽实时),因其“好居书籍”,故在发现《群书治要》后,请中秘书写“以藏其金泽文库”,《群书治要》因此得以传世。后来,此书归德川家康,他在得到这个本子后,曾于1616年(日本元和二年)正月命令用活字排印。但此时的《群书治要》已经缺失卷第四、卷第十三和卷第二十,残存四十七卷了。半年后,《群书治要》印成五十一部,每部凡四十七册。不幸的是,此时德川家康突然去世,印本只是分赠给了德川家康的后裔尾张、纪伊两家藩主。事实上等于没有公开发行,所以流传在外间的不多。 1781年,也就是日本天明元年,尾张藩主家的大纳言宗睦,有感于《群书治要》未能流布,便从枫山官库中借得原“金泽文库”藏僧人抄本《群书治要》,重新校刊。1786年(日本天明六年)重印本告成,分赠诸藩主和各位亲臣。这就是今天流传于世的天明本《群书治要》。《群书治要译注(全注全译繁体竖排版)(套装全28卷)》根据天明本《群书治要》、元和本《群书治要》整理校勘,并对字词进行详细注解、对原文和注文都进行了白话翻译。
-
二十四史郑红峰暂缺简介...
-
华氏谱略等许同莘 等著《无锡文库(第3辑):华氏谱略等》收录无锡(含江阴、宜兴)历代名人年谱以及部分著姓望族家谱。年谱是史籍中一种人物传记体裁。但和一般的传记有所不同,一般的传记主要纪传主的生平大要,而年谱则是以谱主为中心,以年月为经纬,比较全面细致地叙述谱主一生事迹。所谓「叙一人之道德、学问、事业,纤悉无遣而系以年月者,谓之年谱」(朱士嘉《中国历代名人年谱序》)。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图书体裁,主要包含谱序、题辞、恩荣、凡例、像赞、世系、传记、宗规、家训、祠墓、义田、艺文等内容。
-
华氏义田事略等(清)佚名 等编本书介绍了无锡,地灵人杰,截至二0一一年,产生于此的百余名科学院、工程院、社科院院士(学部委员)已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人才高地」,无锡的人文之厚,正源自这片热土千百年来所涌现出的众多风流人物与着姓望族。《无锡文库(第3辑):华氏义田事略等》首次较全面地汇编了这些名人的年谱和部分着姓望族家谱共约一百三十种,为学界研究提供参考。
-
近现代名家名著存目无锡文库第五辑编写组 编本輯為《無錫文庫》之第五輯《近現代名家名著存目》。 近代以來的無錫,人傑輩出,文章泉涌,堪稱大家巨匠者以什佰計。保存其著作菁華,本是《无錫文庫》使命之所在,但因其卷册繁多,編輯整理工程浩大,為便於檢索,亦備將來選编入庫,特於《無錫文庫》單設一輯,存錄無錫著名學者代表性著作目錄,名為《近現代名家名著存目)真 本輯收錄名家僅為社會人文學科學者,包括文學、史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新聞學、教育學等及藝術理论(不包括藝術作口叩創作》門類各科,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及醫藥街生學科不作為本輯收錄範圍。本輯入選學者的標準為:在學科建設中發揮開創性作用者;在學術研究中公認達到本學科同時代國内領先水平者;其著作在國內學術界產生廣泛影響者。除籍貫無錫的近現代名家外,兼收長期在無錫生活、工作者;其重要學術活動年代大致集中在二十世紀。在世人物和本輯编纂啟動後去世的人物均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