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
-
诗经胡长青 注《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是对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注释、赏析。以清阮元刊印《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缩印版)为底本。文本有差异的地方,选取前人已有定论的校勘成果,否则在注释中交代异文,但考虑行文的通俗性,不作考证深究。《诗经》各诗均分为正文、注释、辑评和赏析四部分,先列正文,次注释,再次辑评,最后赏析。
-
宋刻孝经唐玄宗 注《孝经》,记录孔子与弟子曾参问答之言,阐明为孝之道。“孝为百善之先”,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孝道,曾有五位皇帝(晋元帝、晋孝武帝、梁武帝、唐玄宗和清顺治帝)为之作注。唐玄宗李隆基曾亲为《孝经》做序、注,并以“御注孝经”颁行天下。此《宋刻孝经》,唐玄宗注,十八章。原本为清内府所藏,钤有乾隆帝藏书印。后为民国藏书家周叔弢所藏,视为至宝,后影印行于天下。此次影印,即以周叔弢影印本为底本。
-
国学课堂[春秋] 孔子 著;魏冰戬 编;孙伟 注《国学课堂:论语(解读版)》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
国学课堂魏冰戬,[春秋] 孔子 等 编;张希凤 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感情充沛,风格淳朴,手法多样,语言优美,是我国诗歌辉煌的开端具有文学经典与经学经典的双重价值。《国学课堂:诗经(解读版)》选取了《诗经》中有代表性的诗歌共104篇,兼顾了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主题,这些代表性的诗歌,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歌的同时,初步了解周代的礼乐文明,感受周代的理性精神,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
-
国学课堂[春秋] 左丘明 著;魏冰戬 编;刘树江 注《国学课堂:左传(解读版)》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丘明的《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评论。
-
论语译注邹憬 注十三经注疏之一,天津图书馆馆藏清乾隆四年(1739年)北京武英殿刻本。
-
诗经楚辞[春秋] 孔子,[战国] 屈原 著;李克 编《诗经》与《楚辞》都是古代诗歌集,中国古代文学的两极,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巅峰。《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诗经》“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四书五经解读马国欣 著“四书五经”,是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不仅是中国儒家经常阅读的典籍,也已沉淀为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元素。“四书”中的许多名言佳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一个人如果把《诗经》真正学深了,就能做到温柔敦厚而不昏暗无知;把《尚书》真正学深了,就能做到疏通知远而不夸张失实;把《易经》真正学深了,就能做到洁静精微而不邪辟狡猾;把《礼记》真正学深了,就能做到恭俭庄敬而不繁琐苛细;把《春秋左传》真正学深了,就能做到属辞比事而不擅加褒贬。《四书五经解读(套装共6册)》就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有益尝试,也是为书香社会建设奉献的佳作。
-
广雅疏义校注刘永华 注《广雅疏义校注(套装上下册)》是对清代小学家钱大昭的《广雅疏义》的整理精校,主要特点是:以静嘉堂本为底本,覆以爱古堂本,校以徐复本,所有引文均核对原书;采用繁体横排,词条以单列形式出现,词头字号加粗,以便翻检;加注现代标点,如多重引文之中,一二层分别加引号与单引号;基本不改动底本,异文、讹误等均出校语;等等。《广雅疏义校注(套装上下册)》的出版弥补了《广雅疏义》没有精校本的缺憾,为全面研究钱学、乾嘉學派提供一个可资凭借的范本。
-
四书五经[春秋] 左丘明 著;[元] 陈澔 注;万久富,李梦生,[宋] 朱熹 等 整理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0),正在漳州任上的朱熹刊行了他编注的《四子书》,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大概连朱熹本人也始料未及的是,这部文字浅近、篇帙并不浩繁的著作面世之后,势头甚至盖过了《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成为此后七百多年中最具影响力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