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
-
四书五经(春秋)孔子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儒家的九部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它们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
尚书礼记暂缺作者《尚书》意即“上古帝上之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有着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礼记》是一一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尚书礼记(国学经典 精注精译)》由西汉时期的戴圣所篡辑,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或研究儒家学术思想的必读书籍。其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教育、生活、修养身心和为人处雌的道理,精辟深刻,对今人仍有教益。
-
诗经暂缺作者《诗经(古典文学 精注精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起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是三百篇中富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古典文学 精注精评)》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疗方面面,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
大学中庸暂缺作者《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是儒家文化核心经典。《大学》以人的修养为核心,提出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修养路径。《中庸》同《周易》一样,是儒家的哲学理论渊薮,自宋代以后《中庸》成为儒者研读的重点,理学的很多概念命题都出自《中庸》。“中庸”的思维方式成为很多学者的生活信条,对宋代以后中华文明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大学·中庸(国学经典 全注全译)》是《大学》和《中庸》的全注全译本,由高山译注。
-
论语(春秋)孔子《论语(国学经典 全注全译)》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是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在《论语(国学经典 全注全译)》简短的语言中,体现了儒家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代政治、思想、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西方人称为中国人的“圣经”。书中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借鉴。《论语(国学经典 全注全译)》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儒学所倡导的那种品德和功能,于今亦有积极效用。
-
周易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选择理性责任伦理和实践王中江,李巍 编本书为中国孟子研究院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主办的 “选择理性、责任伦理和实践:孟学与中国和东亚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王中江、匡钊、叶树勋等人的文章共十三篇。
-
《论语》话题结构研究彭吉军 著《《论语》话题结构研究》以原型性话题理论为背景,对《论语》话题进行专书研究,着重探讨《论语》话题的构成和特征,《论语》的话题链、话题推进、话题化问题,以此管窥先秦汉语话题结构,为“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这一判断提供古代汉语方面的支撑。《《论语》话题结构研究》选择《论语》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到《《论语》话题结构研究》以语录体形式呈现,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便于对其进行话题特征的描写和辨析。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对《论语》的语料进行了处理,以便于对《论语》语料作出让读者易于理解的分析。
-
明经世文编虞万里,李伟国,潘星辉 著《明经世文编》,共504卷,另有补遗4卷。由晚明陈子龙、徐孚远、宋征璧诸人主编,周立勋、李雯、何刚、夏允彝、彭宾等21人参编;其他参与校阅、鉴定者多达186人。全书收入明代臣僚429人的尺牍、奏疏、公文、杂著3158篇。内容涉及荐举、铨政、礼乐、历法,钱币、赋役、漕运、盐课、商税、矿政,军伍、屯田、边防、马政、舆地、宗藩、陵庙、皇庄、宦官等等,举凡经世济民、富国强兵方方面面都有反映。尤可一提的是,选编者和校阅、鉴定者对数千篇文章旁注了近十万字的评语,在重要文句下圈点了十多万字的警句,既展示出明代臣僚的经济思想,也表达了选编者的政治眼光和用心所在。
-
中华礼藏 礼经卷 仪礼之属仪礼要义贾海生 著《仪礼要义》,中华礼藏?礼经卷?仪礼之属之一种。 \n《仪礼要义》五十卷,宋魏了翁所撰《九经要义》中的一种。《仪礼》素称难读,自古注解亦少,魏了翁此书有宋以来帮助读者理解《仪礼》的重要典籍。我社这次出版的这个版本,是《仪礼要义》的第一个点校整理本,期望能进一步为读者阅读《仪礼》和相关典籍提供便利。 \n魏了翁倚重郑玄注、贾公彦疏,间择陆德明《仪礼音义》、李如圭《仪礼集释》,附以己意,整理成文。每卷分列数十条目:先列纲目,概括义理;目下节举注疏,采掇谨严,偶附他说。 \n此次整理,以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该馆所藏宋淳祐刻本为底本,以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对校本,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图藏本为参校本进行点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