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
-
经学文献学研究顾永新 著经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和根基,作为其知识载体和表现形式——经学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而以经学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经学文献学,与经学研究同步,贯穿着经学史的始终,在中国古代学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持久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经学文献学研究”,就是针对经学文献学所进行的专题研究。依托这一项目而召开的 “经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推动了经学文献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加强了与海内外同道的交流合作。作为会议的学术成果,编辑而成“经学文献学研究”一书。 本书汇集国内外学者关于“经学文献学研究”方向论文凡46篇,内容依经史子集的顺序排列。 有针对具体古籍的诠释研究,如王志平《卦解》;有整理校勘古代经典的经验总结,如杜泽逊《札记》、顾永新《经传注疏校勘记》;有以具体文本为依托对古代学者学术进行考辨者,如陈恒嵩《茅瑞征及其》、杨兆贵《论庄存与经史子兼融之学──以对周公的论评为研究对象》;有根据出土文献对疑难问题的新考证,如许建平《吐鲁番出土写卷的学术价值》、侯美珍《北京师范大学藏》;有对域外汉学典籍的研究,如陈捷《接受?融合?创新:从看十八世纪日本名物学研究的特色》、史甄陶《十九世纪末韩国儒者朴文镐“兴”论研究》等等。
-
十三经暂缺作者十三部儒家经典,是儒家文化的基本典籍。其地位之尊崇,是没有其他的经典可比及的;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渗透于我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观念等方方面面, 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截止目前,“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儒家十三经陆续出齐。此次聚合捆绑推出《十三经》(全本全注全译,全套装),以帮助众多读者扫除深奥文词带来的阅读上的障碍,读通和理解这十三部经典著作。 1.《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由“经”、“传”两部分组成。“经”称《易经》,包括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象、卦辞、爻辞,是《周易》的主体;“传”由《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共七种十篇构成,称“十翼”,又自成体系而为“易传”。 2.《尚书》: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具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 3.《诗经》:我国首部诗歌总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诗经》起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其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4.《周礼》:又称《周官》,是现存儒家“十三经”中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涉及古代官制、礼制、军制、田制、税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为我国西汉末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在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5.《仪礼》:在唐朝以前被尊为“礼经”,内容涉及士冠、士昏、士相见、乡饮酒、乡射、燕礼、聘礼、觐礼、丧礼等,是中国首部全面的关于政治社会生活礼仪的典籍,涉及上古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先秦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的基础核心经典。自汉代以来,对《仪礼》进行注疏研究者层出不穷,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6.《礼记》:为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是一部以儒家礼论为主的论文汇编,内容涵盖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等,阐释礼经意涵,可指引后人阅读礼经的思考方向。 7.《左传》:“《春秋》三传”之一,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极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一改《春秋》大事纲要的记史方法,代之以系统灵活的史书编纂方式,既记春秋史实,又包含了大量古代典章史料,是了解我国先秦文化的重要典籍。 8.《春秋公羊传》:“春秋三传”之一,是专门对历史著作《春秋》做解释的一部典籍,起止时间为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与《春秋》一致,释史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解经。其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9.《春秋穀梁传》:“春秋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穀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 10.《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论语》一书是集章成篇的体例,各章间的关系性较小。 11.《孝经》:是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涉及孝道,说到了一些行孝的具体事项,其核心是以“孝”劝“忠”。一些内容在今天,仍是新社会的伦理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 12.《尔雅》:《尔雅》是我国首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首部据义类编纂的词典,亦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古文字学方向兼有重要意义。全书本20篇,现存19篇,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等。后世还出了许多仿《尔雅》之作,号为“群雅”,由研究《尔雅》亦产生了雅学。 13.《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
-
诗经考论祝秀权暂缺简介...
-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六篇图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大学中庸林美均本书是继《汉韵:林美均当代艺术作品集》之后,再一次用独创的英文书法进行艺术创作。本书汇集了作者近期创作的书法作品,作者选用了《大学》《中庸》的经典名句进行英文书法创作。
-
黄式三黄以周礼学文献辑笺程继红 辑笺书稿汇辑整理了《礼书通故》以外的黄氏父子礼学文献,其中既有散见于文集中的独立礼学文献,也有黄氏父子与友人及弟子的论礼书信、涉礼序跋、读礼笔记,更有一些《合集》失收的稀见文献如天一阁藏黄以周《五礼异义》草稿本,一些被忽略的文献如黄以周《诂经精舍礼学课艺》等。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完备的黄氏礼学文本。
-
中华易学张涛 编《周易》为群经之首,是我国现存*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易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易学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周秦诸子易学、两汉象数易学、魏晋玄学易学、宋代理学易学、明代心学易学、清代朴学易学及近代科学易学等,都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不同的易学家和易学派别从各个角度对《周易》和易学进行解说、诠释和弘扬,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顺应新时代发展,《中华易学》力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整合多学科、多方面以及海内外的资源和力量,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易学文化研究,始终坚持正确的治《易》理念和宗旨:繁荣学术,强化学科建设;古为今用,传承中华文明;服务社会,倡导经世致用;以《易》会友,以友辅仁,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兼容并包,象数与义理并重,继承、弘扬《周易》和易学的文化精神;会通中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发展。
-
国学研究袁行霈暂缺简介...
-
四书五经(春秋)孔子暂缺简介...
-
宋代浙东学派经学思想研究姜海军《宋代浙东学派经学思想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永嘉“儒志、经行二子”的经学奠基之功、庆历之际“四明五先生”的义理经学、元丰“永嘉九先生”对二程性理经学的传扬、周行已、许景衡与二程学的浙东传播、刘安节等人对二程学的传承、发展、两宋之际浙东永嘉经学的传承与思想转向、高闶与二程之学在浙东地区的传扬、郑伯熊的经学诠释与永嘉学的思想转向、郑伯谦《太平经国书》及其思想旨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