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
-
《孟子》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研究杨颖育 著书稿从政治、经济、学术自由和科学技术进步四个方面爬梳了《孟子》 在西方世界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首先从历时角度,分析《孟子》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研究的论著和论文,挖掘它们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翻译者和研究者们所呈现出的语言解读模式、翻译策略的选取、观点和研究的目的各有不同。其次,以社会文化背景为参照,探索孟学及以其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西方世界发 展的脉络与特点,揭示它与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文艺思潮、文化动态以及文学系统的关系,还原《孟子》在他文化中流变、发展以及人文精神构建过 程中的跨文化传播痕迹。再次,从跨文明、跨学科的角度,综合应用译介学、比 较哲学、传播学、影响研究等学科知识对具体的文本进行详尽的实证分析,对西 方世界中,中国文化经典被“误读”、“过滤”、“改写”或者“创造性”误读过程 中所产生的“变异”给予描述,通过描述性对比,探析跨文化语境中《孟子》研究的特色以及源语国文化对汉学家们阐释与接受策略的影响,解码跨异质文明、文化对话的种种可能性,建构中西文明的互补性。
-
论语[春秋] 孔子 著,李楠 译《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与思想的记录,共二十篇,约一万二千字,成书于战国时期。今本《论语:》是东汉学者郑玄综合多种版本编辑而成的。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鲁国人。《论语》集中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体现了他的思想,全文采用语录体,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其相互之间的谈论。章节简短,每件事自成一段,既不前后相属,亦无长篇大论,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二十篇的标题均取自每篇首章的两三个字,并无实际意义。《论语》内容广博,涉及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多个方面。虽然如此,《论语》的基本内容还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孔子博学多才,教学生“六艺”,但更重视人格的培养,他认为“仁”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必备的品德。在《论语》中,孔子的伦理思想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仁”,而“礼”则是贯彻“仁”的具体措施和手段。除了“仁”和“礼”的思想,《论语》中对孔子的认识论观点、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政治哲学以及中庸思想都有所述及。《论语》成书以来一直受到世人的重视。在汉代,《论语》被视为辅翼《五经》的“传”或“记”,西汉文帝时将其列入学宫,东汉时被尊为经,位列“七经”之一。东汉赵岐曾说:“《论语》者,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也”。至宋代,朱熹对《论语》极为推崇,他曾这样说:“F今欲直得圣人本意不差,未须理会经,先于《论语》《孟子》中专意看他。”不仅如此,朱熹还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连同《孟子》合为“四书”,自此《论语》更加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尊崇,它不但是士人必读之书,还是统治者言行的标准。《论语》一书体现的思想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和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等,都起了重要作用。由于《论语》内容博大精深、语言简练朴实、含蓄生动,至今仍有较大的价值。它不仅是研究孔子、孔门弟子和早期儒家思想的宝贵资料,也是研究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的重要典籍,因此它的推广和流传,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阮刻春秋公羊传注疏阮元 著《监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佚名疏,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嘉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刻本影印。 正经注疏之合刊始于南宋绍兴后期付梓的《周易注疏》《尚书正义》和《周礼疏》,此后又陆续刊行了《毛诗》《礼记》《左传》《论语》《孟子》等品种,因为这些合刊本版式、字体一致, 又同刻于越州(今浙江绍兴),故通称为“越州刻八行注疏本”。越刻八行本是经注疏合刊的源头,然而从现存的文献记录来看,其中并无《公羊》。继越刻八行本而起的是建刻十行本,尽管宋建刻十行本《公羊注疏》的原书已经亡佚,但翻刻自此本的元刻《公羊注疏》尚有多部复本传世(题为《监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足以证明宋建刻十行本《公羊注疏》的存在(详见李霖《宋本群经义疏的编校与刊印》第四章第一节)。此后明清两代,《公羊传》的经注疏合刊本都是从元刻十行本辗转衍生而来。我们这次影印的清嘉庆刻本,内封题为“重八刊宋本公羊注疏”,其实与阮刻《十三经注疏》中的其他大多数品种一样,仍是依据元刻递修十行本翻刻而成。 阮刻《十三经注疏》是古代正经注疏汇刻本的集大成者,虽然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容有“淮风别雨,不以为善”之讥,但其校刻精细、体例谨严,允推历代同类刻本中的翘楚。对于《诗》《书》《礼》《易》《左》之外的八经来说,阮刻本尤为不可或缺的通行本(即以《公羊》为例,后来的孙诒让《春秋公羊传注疏校记》、刘承干《公羊单疏残本校勘记》、日本杉浦丰治《公羊疏校记》均以阮刻本为主要校本,日本公羊注疏研究会合撰的《公羊注疏译注稿》也是以阮刻本为底本,详见刁小龙《〈春秋公羊传注疏〉校点前言》),因此我们决定继续努力,争取用三年时间将阮刻《十三经注疏》中剩下的八经都按照此前形制,陆续影印出版,使这部至关重要的经学丛书得成完璧,也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对此项工作继续予以关注和支持。
-
《大学》讲议于非 著包括作品的编写大纲、基本结构、内容提要、体例形式。 1. 国学常识介绍:讲解国学的来源、国学的分类、国学的核心思想、《十三经》的形成过程、《四书》的形成; 2.《大学》概说:大学的作者、大学的流传、大学的版本、大学的主要注本; 3.“三纲领”讲解: 4.“八条目”讲解: 5.注文讲解(一): 6.注文讲解(二): 7.注文讲解(三): 8.附录:《大学》原文,并关联原文诵读二维码。 本书按照章、节、目为基本结构,每个部分的内容多少不严格按照均衡布局的外在形式,而是根据需要,必要详细的内容就篇幅长些,简单明了的内容做略少处理,或者资料有限的篇幅就短些。也就是说,章节数目分布不等,每节分解条目数不同,每个条目表述的文字也有长有短,不拘泥于形式约束,确保散而不乱。 全书围绕每个问题(知识小系统)夹叙夹议,佐以史料、故事(历史与现实事件,古史传说等)、比喻、民谚、俗语、作者实际经历等,发现《大学》里边难以解释的义理,也有不少纠正被解释偏颇的《大学》文本内容,直接随着行文讲述出来。 本书附录为《大学》原文及朱熹注。其中,原文部分请专业人士诵读,制成二维码,与纸质文本关联。
-
论语崇贤书院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论语》是了解孔子哲学、政治、教育、文化等学说的很重要的资料。“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古至今,《论语》都是一部不能忽视的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论语》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
尚书大传[汉] 伏胜 著,[汉] 郑玄,[清] 陈寿祺 校《尚书大传(套装上下册)/济南元典·珍本集成》三卷,题“汉伏胜撰,郑康成注;福州陈寿祺辑校”,清同治十二年粤东书局刻《古经解汇函》本。前冠《尚书大传定本序》及《尚书大传序录》,后附《尚书大传辨譌》,俱清人陈寿祺所撰。卷一爲《唐传》《虞传》《虞夏传》《夏传》《殷传》,卷二爲《周传》,卷三爲《略说》。其《序录》一卷,辑录历来伏氏史料,及《建立伏博士始末》《重修伏生祠记》诸文,足具考献之资。所附《辨譌》一卷,则专订雅雨堂本之失也。后之研究伏氏之学者,以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爲精审,其所据依即此本,是陈氏纂注集腋之功不可没也。
-
尔雅张洁 校“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系列藏书为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作的普及读本,目前已出版作品共计131种.经典书目搭配典雅包装,以期为您的生活增添一分典雅与厚重。《尔雅》是我国首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全书本20篇,现存19篇,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等。《尔雅》还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是我国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它创的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它之后,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文字学、方言学乃至医药本草著作,都基本遵循了它的体例。
-
论语萧荣年 编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国学著作,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其蕴含的深刻哲理,渗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之中。因此,继承其中的精髓,是社会延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架设在传统和时代、学养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如果只是从课本上学到一些片段和摘录,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全社会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我们精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孝经》《千家诗》《诗经》《老子》《大学》《中庸》《论语》十一个篇目,推出了此套《中华经典国学书法读本丛书》,让全体华夏儿女广读、熟记并传承于世。中华传统国学包含五术六艺,其中的中国书法,是我国传统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承担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整体素养。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和网络信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社会书写意识薄弱,书写水平下降。因此从根本上重视书法教育,真正明确学习中国书法的重要性,提高书写能力,保护和传承中国书法艺术,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循于此,我们邀请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萧荣年先生,采用教育部推荐的经典字帖唐颜真卿《多宝塔碑》风格,依据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出版的《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丛书,对本丛书进行了全身心的书写。萧荣年先生从事书法教育四十余年,终身钻研中国书法艺术,功底扎实,技法完善。相信此套《中华经典国学书法读本丛书》一定会投生民以桃,报后世以李。
-
十三经精解刘松来 编,余光煜 注《仪礼》是儒家经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记载了先秦社会有关冠婚丧祭、朝觐聘问等各种礼节仪式,内容非常详细,是我国现存早的有关古代礼仪制度的汇编。孔子删订《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其中的《礼》就是指的《仪礼》。《仪礼》在汉初就被立于学官,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初置五经博士。据班固《白虎通》载,“五经”是指《易》《尚书》《诗》《礼》《春秋》,其中的《礼》即《仪礼》。《仪礼》是三礼之中成书早,也是先取得经的地位的。到了唐代,科举考试选定“九经”;及至宋代,有“十三经”,《仪礼》都在其中。《仪礼》是儒家经邦治国的重要典籍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
圣谕像解[清] 梁延年 著《圣谕像解》为清早期新安画派版画之代表,有康熙二十年辛酉梁延年序、龚佳育序,内收版画二百四十八幅,实承明末徽派版画之遗风,纸墨明湛,品相亦佳。郑振铎称:“承宣堂刻的《圣论像解》卷帙甚巨,其人物形象十分典雅。”此书的出版价值亦在于新安画派的版画再现,展现中国文人笔墨下的想象力和艺术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