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
-
老年人智慧生活进阶篇上海市老年教育教材研发中心 编本书为2021年上海市老年教育推荐用书之一。通过介绍日常生活场景应用、图片和视频处理、休闲娱乐等不同模块的内容,助力老年人掌握便捷生活、休闲娱乐等提升日常生活品质的智能手机使用技巧 ,让老年人更好地运用智能手机,掌握智能手机的一些隐藏或实用技巧。全书根据老年人学习的特点进行编排,在知识内容凝练的前提下,强调基础、实用、前沿,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让老年学员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
上海教师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 编本书讲述上海教师的成长故事,总结教师发展的上海经验,书写上海教师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辑精心设计了论坛、理论前沿、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教师发展、课堂教学、国际比较等专题,关注教师职业特征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集学术性与专业性、实践性与综合性于一体。其主要探讨教师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反映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骨干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人员和一线教师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启迪。
-
用减法教语文于晓冰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于晓冰的“减法教育”理念在语文教育上的实践。于晓冰老师扎根一线教学20余年,他在教学中奉行“三不政策”——不加课,不拖堂,不布置硬性作业。学生看似学时少,但往往能厚积薄发。 在本书中,于老师将多年的洞察与实践和盘托出,既包括“双减”背景下的语文教育观点、教学方法,也包括文言文教学、古诗文教学、朗读、错别字、备考等教学细节。这些真实的实践、真切的思考,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可以帮助语文教师智慧面对孩子的学习成长问题,在大语文时代获得受益终身的综合能力。
-
选择改变刘历红 著《选择改变:怎样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立足中小学教师是怎样走向研究道路的,作者刘历红访谈了全国不同城市的16位中小学教师,分析了他们走向研究道路的故事,深入探寻了中小学教师走上研究道路的契机和内在机制。
-
从另一种维度重新审视中国儿童文学陈恩黎《透过文化之镜——从另一种维度重新审视中国儿童文学》,陈恩黎/著。本书在“儿童”这一具有多向度解读的开放性逻辑前提下,引入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与策略,对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基因以及它的现代化历程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从大众文化研究的视角来重新考察中国儿童文学,以期发现一种新的维度与学术生长点。这基于对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思考,也基于对儿童文学与大众文化之间内在文化逻辑的认识。
-
论文学研究会的儿童文学运动王泉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文库: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论文学研究会的“儿童文学运动”》《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王泉根/著。作者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着眼,探讨文学研究会的儿童文学活动及其历史贡献,比较全面地评价与总结文学研究会对新文学运动的历史功绩,以助于儿童文学史的研究,并为当代儿童文学创作者参考与借鉴,以促进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繁荣。
-
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汤锐《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汤锐/著。这是一部有关现代儿童文学的本质、功能、美学特征、创作机制等一系列重大而基本的理论问题的专著。作者以“成人——儿童”双逻辑支点为理论核心和基本出发点,构建了系统严整的理论体系,从而使现代儿童文学观念与实践中的一切主要问题迎刃而解。
-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班马《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批评与构想》,班马/著。一种理论应是一种理想。在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整体情绪有相对准确的把握之后,作者对儿童文学一直以来互相缠绕的文学观念进行了解读和反思,并从“儿童反儿童化”、成人创作主体与儿童接受主体代际传递、儿童文学的美学意味等层面入手,对我国儿童文学做出了理论建构和创作召唤。
-
童话艺术空间论孙建江《童话艺术空间论》,孙建江/著。作品突破学界认识童话的固定思维模式,深入阐述了文学空间书写与童话创作的关系,从理论上概括了童话文本的空间特征,多角度多层次探讨了童话艺术空间的来历、构成、与儿童读者心理机制的呼应、功能网络等议题,是对儿童文学叙事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
-
陈平原文集陈平原作为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的学人,陈平原教授的研究展现出了一种广开风气的博雅视野。他由现代文学研究起步,关注作家作品中的人文意识;在九十年代转向学术史研究,从学人精神到学科体制再到述学文体;之后关于文化史、教育史的研究,更体现出了一种不断开辟新领域,在多元视野中拓展学科疆域的努力。近日,商务印书馆整体出版《陈平原文集》,汇集陈平原教授学术著作与文化随笔共44种。文集共24卷,依题材及时间略为分类,大致包含文学史(第1—5卷)、学术史(第6—10卷)、文化史(第11—15卷)、教育史(第16—20卷)等方面,最后4卷乃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