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
-
新中式造园叶科,蔡辉造园,是一项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的工作,需要依托大量的知识积淀,并博采众长。可以说,造园是一场让从业者需终其一生自我完善的修行。对于造园风格,其实无所谓“谁比谁 优越”,只有“谁比谁 适合”。在经历大浪淘沙的众多方式中,“新中式庭院”逐渐被人们所推崇,这是大多数园主的选择。因为,中式庭院所呈现的魅力,与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和生活价值观是较为契合的。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分别是新中式庭院景观特点、景观营造技巧、植物搭配和造园分享,既含具体的技法分析,也有实景的项目展现,希望能给造园爱好者或正待修建庭院的园主提供一些参考。
-
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创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策划萧国鸿著本书主要以珍贵罕见的古代科技图片、科技文物、通俗故事等表达方式,讲述历史和现代的生动案例,展示我国自然科学史在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史技术研究成果,展现出古人创造和综合利用 技术的非凡能力。本书为“天工开物-中国制造”篇的奇器天工,主要讲指南车、地动仪、水运仪象台等,从古代科学仪器讲述到其为现代科学发展起到的伟大作用,也介绍了很多历史书上没有介绍过但也 厉害、在科学 起到了至关作用的科学家和他们的发明创造,以及他们的研究和贡献。
-
司法鉴定立法体系化研究拜荣静司法鉴定法立法应以2017年《关于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和2019年《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为指导。我国目前形成的特殊司法鉴定体制,既有分散式立法已经不能解决司法鉴定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因此,我国司法鉴定法立法制定应该立足国情,全面总结已有司法鉴定理论研究成果,梳理需要解决的司法鉴定实体和程序问题,结束之前的分散式立法模式,应采取体系化的立法模式。司法鉴定立法体系化需要做好法法衔接工作,融通司法体制改革和诉讼法修改成果,实现司法鉴定制度、诉讼制度的功能互补和结构协调。
-
刑事诉讼出罪论拜荣静刑事诉讼出罪功能研究应基于阶段性视角,分析刑事诉讼侦查、检察、审判各阶段出罪形式的类型化。侦查阶段撤销案件、检察阶段不起诉、审判阶段无罪判决出罪机制和制度形式,是刑事诉讼实现各阶段类型化出罪的基本要求和完善路径。在肯定刑事诉讼阶段性出罪功能的同时,亦要重视《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在出罪中的的交互作用。
-
刑法治理的现代化与本土化讲演录石经海为纪念学科成立70周年并推动刑法治理现代化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科于2022年策划和主办了16期“刑法治理的现代化与本土化”在线系列讲座,邀请我国老中青刑法理论或实务工作者近百人作为主讲人、主持人和与谈嘉宾,围绕“刑法治理的现代化与本土化”的主题,就刑事立法模式、刑事立法观念、刑法解释理论、因果关系理论、企业合规改革、人工智能刑事应对、数据安全治理、自动驾驶刑事风险、量刑制度构建等刑法领域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些主题,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共同就如何进行中国特色刑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如何基于我国本土实际进行刑法治理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如何开展新类型、新领域的犯罪治理与社会风险应对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形成了本极具启发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讲演录成果。
-
中国近现代名人家庭教育启示录 法学家卷张志京 王仁彧 著本书选取近现代中国12位 法学家的成长历程和家庭教育状况为案例,分三个部分逐一展示他们带领子女奔向理想人生过程中的成就与经验。 篇重点表达四位驰名中外的法学家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方面给子女带来的重要影响。第二篇则重点展开另外四位法学大家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高瞻远瞩、坚实铺垫给儿女带来的底蕴与机遇。第三篇从世家发展与父子接力的角度展现了四位法学家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与效应。
-
为种子痴狂的人乔冰钟扬生前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 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偏远、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赴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本书用真挚感人的语言和质朴写实的插画讲述了钟扬自2001年以来,一次次进入西藏,克服重重困难研究种子的感人事迹。
-
一所大山脚下的幼儿园喻兴艳坐落于瓦屋山脚下的句容市袁巷中心幼儿园经过多年发展,成为“小九寨沟”里的一道新风景,接连承办联合国儿基会、国培班培训、骨干园长教师培训等大型活动现场,吸引了山东、甘肃、广西、新疆等地的一批批幼教同行前来学习考察,成为省第一批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本书主要记录了近几年袁巷幼儿园在管理、课程建设方面的做法和思考,全书共十章,分别从幼儿园课程设计、幼儿教师团队建设、作者出访学习交流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幼儿园多年来的建设成果和成功经验。
-
教育信息化的中国智慧任萍萍 主编暂缺简介...
-
做脊梁教育育时代新人陈恒华本书记述了陈恒华校长从老校长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北京市二十中学这所工农兵子弟学校的新的掌舵人,不断助力学校向 优质学校漫溯的教育历程。全书围绕“脊梁教育”这一主题,分为三个篇章:“使命为魂,开启脊梁教育征程”“五育并举,培育中国脊梁”“变革为纲,在求变中谋发展”。书中围绕“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记录了陈恒华校长在教育的“变”与“不变”,“道”与“术”之间的深度思考和实践探索。本书集中展现了新时代首都基础教育领域办学的特色成果,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