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国学
-
千字文残石(唐)张旭 书张旭,生卒年不详。唐代书法家。字伯高。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官金吾长史。楷法精深,尤擅狂草书,逆笔涩势,连绵回绕,体态奇峭狂施,是王羲之后草书又一新风格。宋朱长文《续书断》将其草书列为“神品”。有“草圣”之誉。南宋陈思《书小史》载:“自言我见公主、担夫争道而得其意,又观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张旭生性嗜酒,与李白、贺知章等被称为:“饮中八仙”。往往大醉后呼叫狂走,然后挥笔写狂草,故人称“张颠”。《唐书》本传称:“后人论书,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者。”张旭草书取法张芝和二王,以草书抒发胸怀,寄托情思,“雄逸气象,是为天纵”,成为威名当世的狂草。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斐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韩愈《送高闲上人序》称“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怀素即其继随发展者,故有“颠张醉素”、“以狂继颠”之称。颜真卿亦曾向其请教。对后世影响巨大。相传草书《古诗四帖》墨迹为其手书,楷书有刻本《郎官石记》。 《千字文残石》狂草单刻帖。无书者姓名,传为唐张旭书。真迹已不传,宋后见诸著录。刻石存二百余字,字大二三寸。石现存陕西西安碑林。书法遒劲多变,为世所重。明王世贞跋云:“始余验其迹肥,不类怀素,定为张伯高,而又疑其锋势小后而肉胜,谓伯高不至此。后觉董逌《广川书跋》,有高闲千文,而去闲书不多存于此,共学出张颠。又云闲知随步,置履于旭之境,意者此为高闲帖乎。”此帖摹入《宝贤堂帖》。
-
聊斋志异蒲松龄暂缺简介...
-
中国十大古典文学名著罗贯中(明)《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罗贯中1330年-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而皆知。《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平易;《三国志演义》,清毛宗岗增删评点本,约成书于康熙初年,该本在社会上流传最为广泛。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鲁明/胡友鸣/尹世霖本书讲述了中国古代十三个名人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不同,具体情节也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故事的主人公都有着被世人所称道的传统美德。他们虽然早已作古,但是他们的名字永垂青史,他们的事迹将永远被世人称颂,他们的精神将被一代代相传……因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事迹处处闪耀着美德的光辉。
-
徐霞客游记(明)徐宏祖撰;韩放校点徐霞客,自万历三十五年(1607)起外出游历考察,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崇祯十年(1637)闰四月由湖南进入广西。一年之内,先后游历桂林、柳州、郁林、南宁、庆远诸府所属30余县地,行程3000多里。
-
敦煌吐鲁番本文选饶宗颐编拙编《敦煌吐鲁本文选》,网罗世界各地收藏《昭明文选》古写本之残缣零简,由于闻见所限,末能全力以赴,久置箧衍,末敢厘定,赖荣新江兄之助,得以整比完编。就中柏林藏吐鲁番写本《幽通赋》并注,新江携来,尤为难得。比勘李善注引曹大家注,不是一物,疑出《汉书》旧注,一时难下断语,故刊于附录,用竢贤者之探讨。又《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收入之《五等论》,原为傅增湘旧藏,学界似有不同意见,本书暂行从略。法京收藏诸件,年前尝向巴黎国家图书馆申请,获得印行权,所有费用由北山堂佽助,仅在此深表谢意。叙録之中,S.5550号《晋纪总论》,荣新江据许建平考证比定。又S.10179残文,已印入《英藏敦煌文献》第十三册,已由新江细心比定为陆士衡《吴趋行》及《塘上行》,今并采其说补入,更为本书增色。其英藏断片,多得新江订补。
-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暂缺简介...
-
史部1陶福履,胡思敬 编中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而能流传至今,历代学人编纂的丛书起了重要的作用。前代学者搜求羣书,汇为一编,而成丛书,刊刻面世,既便于学人查阅使用,又利于保存流传,功德匪浅。宋代左圭辑刊的百川学海、元代陶宗仪辑的说郛、阴代毛晋编辑出版的十三经、十七史等经史丛书及一批文学类丛书、清代鲍廷博编刊的知不足斋丛书、黄丕烈辑刊的士礼居丛书、卢文弨辑刊的抱经堂丛书、张海鹏辑刊的学津讨原,都是丛书中的杰出代表。丛书有各种编法。其中专收集一地区人士的著述及有关这一地区的文献的是地方文献丛书,也称郡邑文献丛书或乡邦文献丛书。地方文献丛书是丛书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阴清两代,尤其是清代,乡邦文献丛书纷纷问世即是明证。地方文献丛书对于了解该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有着其它文献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同时它又是综合性的文献丛书,反映了中华历史文化的诸多方面。
-
国学研究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7卷)》为综合性学术性刊物,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介遵实事求是的学风,鼓励在学术问题上大膽探索,努力创新。本刊登载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论文,距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各学科的专题研究并重。内容涉及以下学科: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古代文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古代史、近代史、史学史、敦煌吐鲁番学、思想史、哲学史、宗教史、法律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军事思想史、科技史、美学史、伦理学史、文化史、考古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
五经四书全译陈襄民等注译本书收录《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几部中国儒家的主要经典,将它们进行全面注译,以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研究与学习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经典。本书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上面是火而下面是泽,火炎上而泽润下,象征“违逆隔膜”;君子观此卦象和卦名,便观察研究事物,综合其中之同而分析其中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