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国学
-
明珠缘(清)佚名著;苏孟地[等]校注暂缺简介...
-
庄子(战国)庄周《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相传“内篇”全庄周所著;“外篇”和“杂篇”有的出自庄周门人或庄子学派之人之手。《庄子》注释本较多,以清末郭庆藩《庄子集释》最为详明。本书即采用该书为底本。注释根据语境用白话解释,力求简明扼要;翻译根据注释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力求保持原意和文句的晓畅。
-
中国禁毁小说百部暂缺作者禁粉艳,禁浓香,禁窥温柔乡,毁露真,毁揭秘,毁存宫闱档。数十名专家学者十载心血,堪称中国传统文化抢救性工程,诸多珍藏秘本小说首次在国内公开出版,可谓出版界一大盛事,百部禁毁小说成集扒出,其中不乏中国古代性文学的代表作。讲史类:讲史乃项庄舞剑,说人实含沙射影;才学类:逞才使气,本名士风度指点江山,乃书生意气;劝喻类:鬼使神差,善恶报应不爽阴差,阳错,天网疏而不漏;公案类:洞烛幽微,本非能掐会算,断狱若神,实乃忠直之心;神魔类:人神一途,岂知事都是空,圣魔两念,哪怪凡人不识真;艳情类:情色乱心,只可挑灯夜读,奇书祸世,惟有智者可藏;狭邪类:荡妇娃,绘绝男女极乐,相奇情乱欲,描尽人间春色图;宫闱类:宫闱秘事,流言家所倾耳,探幽发微有志者所瞩目;世情类:描人画鬼入木三分,三教九流,世态毕现,刺世疾邪,贬及骨髓,男盗女娼,人情看尽。
-
大清律例田濤,邓秦 点校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法律制度,在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法律罐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律制度。清在入关前曾相继颁行过一些法律,据满州实录记载,其在建州时期明万历十五年(公元一五八七年)于费阿拉“定国政,凡作乱、*盗、欺诈,悉行*禁”。其所谓*禁,在当时主要是带有民族特色的肉体刑罚,包括打腮、贯耳、以箭射身、刺鼻、头顶热*、脚踩红火炭、两手钉横木、碎*八段,及将*体分旗慰*示*等。大清律集解附例共三十卷,四百五十九条,其篇目分门,分卷,均沿袭明律,律文本身出入不大,统筹过程是十分*促的。因此曾遭到清初史学家谈*的批评:“大清律即大明律改名也。”此说或失于偏颇,但由于清初立国未稳,四海未定,加之时限甚短,故亦只能草率间世。因此,这部顺治朝大清律集解附例*非清代法律的代表作品。
-
顾颉刚学术思想评传刘俐娜著回顾20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历程,应该说:这是一个丰收的世纪、创新的世纪、辉煌的世纪。一百年间,名家辈出,群星灿烂,成果丰硕,推陈出新。中国传统的学术发生蜕变,西方学术大量引入中国,在中西方学术的交流、撞击、融合中,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诞育,并迅速地茁壮成长。一百年内,各个学术领域均有新的突破和重大进展,构建了完整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体系。回顾和总结20世纪的学术发展,明辨其是非得失,是一桩很有意义的工作,是为了推进21世纪的学术,进一步建构中国社会主义学术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璀璨的成果和丰厚的积累。它长期以来哺育了中华儿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在世界学术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从19世纪中叶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也带来了西方的学术文化。西学东渐,经历了几个阶段,先是器物文明的传播,其后是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传播,直到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西方的学术文化,涵盖广阔,影响深远,进入中国后生根、开花、结果。它改变了中国学术思想界以至全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前进步伐,中国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跨进近代社会。其间,中学和西学、旧学和新学、传统学术和近代学术发生了激烈斗争和逐步融合。中国20世纪之学术即在这一斗争和融合的再创造过程中呱呱堕地。 中国近现代学术肇始于严复翻译西方的学术名著,19世纪末,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学说,使中国学术界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此后,他又陆续翻译亚当·斯密的《原富》,穆勒的《群己权界论》,甄克思的《社会通诠》,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穆勒的《穆勒名学》,耶方斯的《名学浅说》,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学术界罕有研究、著述的领域,中国近代的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逻辑学得以借鉴,因之萌生。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说明近代历史学与传统历史学之区别:“自世界学术日进,故近世史家之本分,与前者史家有异。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他大声疾呼,历史学必须冲破传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并认为这是有关国家兴亡的大事,他说:“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此时,夏曾佑编写《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是我国第一部用章节体写作的具有近代色彩的中国通史。其他学科也在20世纪之初相继跨人近代时期,1910年沈家本创办的法学会和《法学会杂志》可说是近代法学的萌芽;王国维、罗振玉研究殷墟出土的甲骨可说是近代考古学的滥觞;章太炎研究印度哲学、王国维研究叔本华,开近代中国人研究外国哲学的先河;五四时代,陈独秀、胡适鼓吹文学革命,中国近现代文学得以诞生,胡适写作《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次用西方观点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分析研究。至于自然科学,19世纪后期已由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翻译了许多著作,做了大量准备。1915年,留美的中国留学生成立中国科学社并创办《科学杂志》,中国近代的自然科学研究也逐步展开。20世纪的中国学术是先进知识界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产物。西方的各派学说,众多著作,像打开闸门的洪水一样,冲进中国。中国学者站在自己的基地上进行选择、甄别、吸收,创造适应于自己时代的学术文化。学者们,作为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在中国接受教育,必定会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20世纪的第一代学者,从旧时代过来,大都精通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四时代激烈的反传统文化的战士们,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吴虞等,他们为了完成除旧创新的历史使命,竭力反对旧传统,要与旧传统决裂,但实际上旧传统已渗进他们的血液里,他们不可能完全斩断传统。真像他们自己所说:他们是从旧营垒中冲杀出来,进行了反戈一击。即使像陈序经那样的“全盘西化论”者,也不可能摆脱旧传统。只要你是中国人,曾受中国文化的教育,就不能完全摆脱中国学术文化的影响,“今日之我”不可能全盘反对和完全丢弃“昨日之我”。 同样,20世纪的中国学者,不管他的思想多么保守、顽固,也不可能完全反对西方的学术文化。西方学术文化的先进性、优越性日益明显,人们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它,全盘反对和摒弃西方学术文化的人也是没有的。近代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大多受西方的影响,西服革履、西装大菜、洋房高楼、汽车飞机,西方文明,无处不在,哪个人的生活能离开这些?茅盾在《子夜》中写的吴老太爷头脑冬烘,顽固不化,但从乡下来到了上海,口诵《太上感应篇》,居住的却是洋房,出门更非坐汽车不可。拖着辫子,倡导复古的辜鸿铭其实是受过西方完备高等教育的一位大学者。20世纪的重大特点是中西文化从斗争走向融合,人们都在亦中亦西、非中非西、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两种异质文化的斗争和融合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历史上,佛教文化传人中国,经历了汉魏两晋南北朝唐宋,儒佛之间发生激烈斗争和相互排拒,才逐渐地融合,产生了儒学化的佛学——禅宗,和佛学化的儒学——理学。明清之际,耶酥会士将西方文化带来中国,虽有徐光启、李之藻甚至顺治帝、康熙帝等上层人物的扶植,也遇到儒学的顽强抵抗,经一、二百年之久而烟消云散,并未能生根、开花、结果。可见异质文化之间的融合,尤其是要从融合中诞生出新的学术文化,是一个长期、缓慢而艰难的过程。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这是历史上异质文化第三次进入中国,其声势之大,影响之远,大大超过了以前的两次。由于西方学术文化的先进性,使中国传统文化相形见绌,在上个世纪末,中学和西学的两军对战中,中学已阵脚大乱,败下阵来。必须吸取西学之长,“以洋为师”在中国学术文化的基地上重新创造,才能重建中国的学术文化。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经过中国学人们不懈的努力,20世纪的中国学术得以孕育成形,脱颖而出,并显示了崭新的面目和蓬勃的生命力。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大体上说,有以下特点: 一、以进化学说和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中国传统学术赞美上古时代的制度和人物,颂先圣而薄后王,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视为道统所在,后世丢失了古代道统,故而欺凌争斗,社会日益退步。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社会进化的原理风靡全国,完全改变了陈腐观念,中国人懂得了用进化史观来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得出了与古人全然不同的结论。这样,20世纪的学术文化抛弃了传统观念,树立起近代新观念。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掌握了科学的唯物史观,进一步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作用等等,把学术文化的研究置于唯物史观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之下。20世纪中国的学术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的中国学人全都信从进化原理。而在1949年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占有主导地位,在它的哺育下,诞育和成长了大批学者。 二、形成了新的知识分类体系。中国传统学术,分成经、史、子、集,并不严格地建立在学科分类的基础之上,其中经学特别重要,凌驾于上,且涵盖一切。《易经》中包括数学、哲学、自然科学;《书经》中包括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学;《诗经》中包括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礼记》中包括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春秋》中包括历史学、政治学。许多学科尚在幼年萌芽状态,尚未从笼统的经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学科之间的界线极为模糊。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茁壮成长、规模齐备,形成了新的知识分类体系。自然科学移植了西方几百年积累的学术成果,独立为一大学科。其中分门别类,学支林立,建立了数、理、化、生、农、工、医等大学科,门类繁多、内容充实,洋洋大观,达到了较高水平,且有裨于国计民生。而人文和社会科学中,文史哲分离,形成各自的专业,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新闻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新学科,纷纷诞生独立。由于20世纪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认识更加深入,知识量、信息量巨大增长,学术文化的内容日益充实,范围日益扩展,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旧框架,形成了近现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的学科分类体系。 三、理性方法的运用。传统学术研究的方法不够精密、逻辑不够严谨,推理判断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治学中带有直观感悟,冥心静思,自省修养等等。某些非理性的方法,如形象的、感悟的、信仰的、揣测的、情绪的方法,只要能表达研究对象或真实、或虚幻的状态,就能形成某种学术性的知识,如古代的瀛海九州说,天人感应说,明心见性说。20世纪的中国学术引进西方的研究方法,运用归纳和演绎,重视证据,“无征不信”、“孤证不立”,摒弃主观成见,抱着冷静、客观的态度,以理性方法对确定的对象进行具体、准确的认知活动。在自然科学中运用显微镜、望远镜、以及其它科学仪器和实验手段,在社会科学中则着重调查研究的方法,获取第一手的实际材料。20世纪的学术文化追求的是精确而具体地把握现实世界的丰富多样性,进而认识其本质和规律。近现代学术崇尚的是理性精神而非感悟、信仰或权威。 四、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进入20世纪,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凶狠,封建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的压迫更加残酷,内忧外患,民不聊生。20世纪的中国学者们目睹山河破碎,人民苦难,抱着无限的同情,唤起自己的责任感,慷慨以拯救天下为己任,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苦心探索,矢志钻研,目的就是为了救国。20世纪的中国学术是在风雨如磐的苦难岁月中诞生发育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主义压迫,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20世纪学者们共同的强烈愿望。搞自然科学的希望科学救国,搞经济学的希望实业救国,搞教育学的希望教育救国,搞政治学的希望国家繁荣昌盛,搞哲学的希望振兴民族精神,搞历史学的希望以历史经验教育和唤起民众,搞文学的塑造了众多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伴随中国的苦难而产生,它推动国家的前进、呼唤民族的奋起、激励大众的斗争,因此,爱国主义渗透其中,成为它主要的精神支持。20世纪的中国学术高扬着爱国主义的旗帜。
-
全晋文(清)严可均辑本书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下简称《全文》)之一集。《全文》清严可均辑,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先唐文》,共收录唐以前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七人(或作三千五百二十人),每人附有小传,是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对唐以前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等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涵盖时间最长的一部文学总集。《全文》的辑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集中了自有文字以来直至唐代,除史传、诸子、诗赋、专书以外的所有文字,举凡硕学鸿儒、大师巨匠、佛道伎工乃名媛淑女的长篇巨制、片言只字,无不穷蒐毕讨,加以见存。此书第一次汇辑唐以前的文章,是对先唐文献典籍具有总结性的一件伟业,对学术界、文化界功不可没,称得上是一部功业甚伟的宏篇巨制。
-
全汉文(清)严可均辑本书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下简称《全文》)之一集。《全文》清严可均辑,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朋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先唐文》,共收录唐以前作者三千四百九个七人(或作三千五百二个人),每人附有小传,是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对唐以前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等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涵盖时间最长的一部文学总集。《全文》的辑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集中了自有文字以来直至唐代,除史传、诸子、诗赋、专书以外的所有文字,举凡硕学鸿儒、大师巨匠、佛道位工乃至名媛淑女的长篇巨制、片言只字,无不穷菟毕讨,加以见存。此书第一次汇辑唐以前的文章,是对先唐文献典籍具有总结性的一件伟业,对学术界、文化界功不可没,称得上是一部功业甚伟的宏篇巨制。《全文》所辑文字,均注明出处,有利于重检、核校。有多处收录者,备载之,并且甄录异文。这与前代所编的《全唐诗》《全唐文》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大大提高了《全文》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也是清代辑佚学的一种反映。此外,严可均在?罗文献、考辨真伪、排比文字等方面,费力良多。就当时学未而言,善于利用文献,检校文献范围较广。严氏不仅从大量的史传中爬梳出先唐人的文字,而且遍检金石碑版、杂记、类书、笔记、古注、经疏乃至佛道两典等相关文献,尤其是佛道两大丛集的利用,对以后总集的编纂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当然,作为这样一件宏大的工程,以一人之力,又限以当时条件,必然存在诸多瑕频,如失收、误收、重出、误注,张冠李戴,往往而在,但是瑕不掩瑜。这次校点,我们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指正、查实、辨别,或许可以大大减少其中的错误。《全文》在严氏生前并未付刊,一是因为财力,一是因为兹事体大,校刊不易。书成之时虽有人愿刻此书,但并未果。光绪初年,蒋壑曾将此书目录及所撰小传刊行,学者难以见到全书。后来,爱文嗜史的张之洞主持粤政,命其属吏王毓藻董理此事。王毓藻因感此书价值重大,聚集二十位文士,耗时八年,校勘数载,终成完书,人称王刻本。因刻于广州,又称粤刻本。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将此本影印,请童第德先生施以断句,并校正了一些原书的错误,附在书眉之上。后来又编有索引,学术界所见大多即此影印本。这次标点,以王刻本为底本,参校了有关古籍成果,如唐以前正史标点本、《通典》王文锦校本、《文选》及诸家文集、类书,乃至诸子百家、佛道文献、出土文字,童第德先生眉批及断句也大多斟取。为便于阅读,这次整理将全书分集分册出版。
-
全三国文(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下简称《全文》)之一集。《全文》清严可均辑,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先唐文》,共收录唐以前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七人(或作三千五百二十人),每人附有小传,是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对唐以前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等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涵盖时间最长的一部文学总集。《全文》的辑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集中了自有文字以来直至唐代,除史传、诸子、诗赋、专书以外的所有文字,举凡硕学鸿儒、大师巨匠、佛道伎工乃至名媛淑女的长篇巨制、片言只字,无不穷蒐毕讨,加以见存。此书第一次汇辑唐以前的文章,是对先唐文献典籍具有总结性的一件伟业,对学术界、文化界功不可没,称得上是一部功业甚伟的宏篇巨制。《全文》所辑文字,均注明出处,有利于重检、核校。有多处收录者,备载之,并且甄录异文。这与前代所编的《全唐诗》《全唐文》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大大提高了《全文》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也是清代辑侠学的一种反映。
-
全后周文、全北齐文(清)严可均 辑,任雪芳 等审订《全后周文、全北齐文:中国最古老最完整的文学总集》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下简称《全文》)之一集。《全文》清严可均辑,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朋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先唐文》,共收录唐以前作者三千四百九个七人(或作三千五百二个人),每人附有小传,是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对唐以前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等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涵盖时间最长的一部文学总集。《全文》的辑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集中了自有文字以来直至唐代,除史传、诸子、诗赋、专书以外的所有文字,举凡硕学鸿儒、大师巨匠、佛道位工乃至名媛淑女的长篇巨制、片言只字,无不穷菟毕讨,加以见存。此书第一次汇辑唐以前的文章,是对先唐文献典籍具有总结性的一件伟业,对学术界、文化界功不可没,称得上是一部功业甚伟的宏篇巨制。《全文》所辑文字,均注明出处,有利于重检、核校。有多处收录者,备载之,并且甄录异文。这与前代所编的《全唐诗》《全唐文》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大大提高了《全文》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也是清代辑佚学的一种反映。此外,严可均在?罗文献、考辨真伪、排比文字等方面,费力良多。就当时学未而言,善于利用文献,检校文献范围较广。严氏不仅从大量的史传中爬梳出先唐人的文字,而且遍检金石碑版、杂记、类书、笔记、古注、经疏乃至佛道两典等相关文献,尤其是佛道两大丛集的利用,对以后总集的编纂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当然,作为这样一件宏大的工程,以一人之力,又限以当时条件,必然存在诸多瑕频,如失收、误收、重出、误注,张冠李戴,往往而在,但是瑕不掩瑜。这次校点,我们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指正、查实、辨别,或许可以大大减少其中的错误。《全文》在严氏生前并未付刊,一是因为财力,一是因为兹事体大,校刊不易。书成之时虽有人愿刻此书,但并未果。光绪初年,蒋壑曾将此书目录及所撰小传刊行,学者难以见到全书。后来,爱文嗜史的张之洞主持粤政,命其属吏王毓藻董理此事。王毓藻因感此书价值重大,聚集二十位文士,耗时八年,校勘数载,终成完书,人称王刻本。因刻于广州,又称粤刻本。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将此本影印,请童第德先生施以断句,并校正了一些原书的错误,附在书眉之上。后来又编有索引,学术界所见大多即此影印本。这次标点,以王刻本为底本,参校了有关古籍成果,如唐以前正史标点本、《通典》王文锦校本、《文选》及诸家文集、类书,乃至诸子百家、佛道文献、出土文字,童第德先生眉批及断句也大多斟取。为便于阅读,这次整理将全书分集分册出版。
-
全后汉文(清)严可均辑本书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下简称《全文》)之一集。《全文》清严可均辑,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朋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先唐文》,共收录唐以前作者三千四百九个七人(或作三千五百二个人),每人附有小传,是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对唐以前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等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涵盖时间最长的一部文学总集。《全文》的辑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集中了自有文字以来直至唐代,除史传、诸子、诗赋、专书以外的所有文字,举凡硕学鸿儒、大师巨匠、佛道位工乃至名媛淑女的长篇巨制、片言只字,无不穷菟毕讨,加以见存。此书第一次汇辑唐以前的文章,是对先唐文献典籍具有总结性的一件伟业,对学术界、文化界功不可没,称得上是一部功业甚伟的宏篇巨制。《全文》所辑文字,均注明出处,有利于重检、核校。有多处收录者,备载之,并且甄录异文。这与前代所编的《全唐诗》《全唐文》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大大提高了《全文》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也是清代辑佚学的一种反映。此外,严可均在?罗文献、考辨真伪、排比文字等方面,费力良多。就当时学未而言,善于利用文献,检校文献范围较广。严氏不仅从大量的史传中爬梳出先唐人的文字,而且遍检金石碑版、杂记、类书、笔记、古注、经疏乃至佛道两典等相关文献,尤其是佛道两大丛集的利用,对以后总集的编纂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当然,作为这样一件宏大的工程,以一人之力,又限以当时条件,必然存在诸多瑕频,如失收、误收、重出、误注,张冠李戴,往往而在,但是瑕不掩瑜。这次校点,我们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指正、查实、辨别,或许可以大大减少其中的错误。《全文》在严氏生前并未付刊,一是因为财力,一是因为兹事体大,校刊不易。书成之时虽有人愿刻此书,但并未果。光绪初年,蒋壑曾将此书目录及所撰小传刊行,学者难以见到全书。后来,爱文嗜史的张之洞主持粤政,命其属吏王毓藻董理此事。王毓藻因感此书价值重大,聚集二十位文士,耗时八年,校勘数载,终成完书,人称王刻本。因刻于广州,又称粤刻本。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将此本影印,请童第德先生施以断句,并校正了一些原书的错误,附在书眉之上。后来又编有索引,学术界所见大多即此影印本。这次标点,以王刻本为底本,参校了有关古籍成果,如唐以前正史标点本、《通典》王文锦校本、《文选》及诸家文集、类书,乃至诸子百家、佛道文献、出土文字,童第德先生眉批及断句也大多斟取。为便于阅读,这次整理将全书分集分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