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国学
-
诗本义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 欧阳修 撰, 刘心明,杨继荣 校点《诗本义》十五卷,是欧阳修在经学方面的代表作。卷一至卷十二,择取《诗经》中有代表性的各类诗作一百十四首重点论析,说解本义;卷十三至十五,则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讨论《诗经》各类诗作的分类原因、撰作时代及诗序等问题;卷末附有《郑氏诗谱补亡》一篇,是欧阳修根据他书相关资料对郑玄《诗谱》的订补之作。欧阳修首倡探求《诗经》之本义,怀疑毛郑、辨明是非,发疑《序》之端,,开宋代《诗经》学之先。欧阳修,以其大胆疑古精神、求实谨严的态度,“据文求义”,提出以“人情说诗”的诗说理论和“以意逆志”的本义观方法,开始注重从文学方面说诗,同时其说经平实,训诂谨严,为《诗经》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宋代朱熹至清代姚际恒、方玉润等人的治《诗》精神与方法无不受到了欧阳修的影响。本书为《诗本义》的首次校点整理。校点者为文献研究大家,《诗本义》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整理本。本书以1935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南宋刻本为底本,以清康熙十九年《通志堂经解》本为校本,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参校本。
-
孝经注解 温公易说 司马氏书仪 家范玄宗李隆基 注, 司马光 指解, 范祖禹 说, 赵四方、井良俊 校点, 司马光 撰, 刘保贞 校点, 司马光 撰, 张焕君 校点, 司马光 撰, 万义广本书包括北宋学者司马光的四种著作:《孝经注解》《温公易说》《司马氏书仪》和《家范》。司马光以史学、政事闻名,实际上他在儒学上亦有所成就,是朱熹所称道的北宋“道学六先生”之一。本书所收四部著作便是对《易》《礼》《孝经》等儒家经典的阐释发明,既有对经典本身的解读,也有基于经典的经世致用之作,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司马光的学术成就和儒学发展的历史。其中《孝经注解》一卷是就《孝经》进行发明。《孝经》一书自唐玄宗以今文为定颁行御注,《孝经》古文几废。司马光于秘府得见古文《孝经》,作《古文孝经指解》,范祖禹又据《指解》本经文作《古文孝经说》。校点者为复旦大学赵四方、井良俊先生。《温公易说》是司马光对《易》的解释。司马光解《易》唯以儒家中庸思想立说,推本天地之道,归之于仁义礼智信。其解多不袭前儒旧说,在北宋《易》学自成一家。此书并非《易》之通释,每卦或释三四爻,或一二爻,亦有全卦无解说者。本书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刘保贞先生校点。《司马氏书仪》与《家范》则皆与“礼”有关,是司马光植根于《仪礼》等经典,又与当时实际情况相结合,提炼总结出的礼仪程式与礼教规范。《司马氏书仪》十卷,内容以日常礼仪为主。其书一则依据经典,考订精审,二则参酌古今,易于实行。因此撰成之后深受欢迎,影响较大。校点者为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焕君教授。《家范》十卷,“取经史所载圣贤修身齐家之法,分十九门,编类训子弟”(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为历代推崇为家教的范本,从家庭伦理出发,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治家原则以及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整理者为江西师范大学万义广、李倩及南昌工程学院温乐平教授。
-
左传纪事本末高士奇 撰,董文武,石延博,王玉亮等 译《左传纪事本末》,清高士奇(1645—1704)撰。撰著者从《左传》二百五十四年的历史记载中,总结提取了五十三个重要史事,纂辑为五十三卷。每卷以一个历史事件为中心,每事又按年月顺序加以纂辑。其中涉及周的事项四卷、鲁十一卷、齐七卷、晋十一卷、宋三卷、卫四卷、郑四卷、楚四卷、吴三卷、秦一卷、列国一卷。除传文之外,还增加了“补逸”“考异”“考证”“辨误”“发明”五项注文以及高士奇本人的历史评论。每事首尾完备,展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篡弑谋立、公族兴废和卿大夫执政等重大历史事件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对于研究历史的学者来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是了解春秋历史脉络的入门书。
-
敦煌西域文献题跋辑录刘波 辑录《敦煌西域文献题跋辑录》首次全面对敦煌西域文献题跋进行系统性整理。敦煌西域文献散藏世界各地,整理搜集不易,国家图书馆的刘波研究员耗时数年,辑有四百余件、一千余条敦煌西域文献的题跋,相关文献几乎一网打尽,甚至包括历年各家拍卖行和散在网络上的资料,也尽皆收入囊中;整理时不仅做了精确录文,交代了写卷的来龙去脉,还对相关人物、事项做了详细的笺证,并编纂了方便读者的人名索引。该著是勾稽敦煌文献早期流散历史的重要成果,对早期敦煌西域文献的流散史研究,意义重大。《敦煌西域文献题跋辑录》搜罗宏富,体例完备,整理规范,录文精确。条目以文献收藏地排序,大体先中后韩、日、欧美,国内各收藏机构中私人收藏置于公藏机构之后,见于拍卖会者以面市时间为序。对所收各条,酌为拟题,包括卷号、文献名、题跋者人名等信息。每条分列六项:“概述”备列所跋敦煌西域文献或复印件的基本情况,如内容、残损、纸数、卷长及修整装裱情况、首尾题、题记、题签、藏家钤印、递藏等。“校录笺证”校录题跋全文及钤印,并就涉及的人物、事件、文献、典故等略加笺证。“著录”列题跋相关文献目录或研究论著。“录文”列校录该题跋的著作或论文。“图版”列题跋图像的图录、著作、论文或网站。“研究”列就题跋专题研究的论文。书后附人名索引。著者花费大量精力校录或覆核题跋录文,尤其印章等识别难度尤其大。对于已有过整理研究的题跋,《敦煌西域文献题跋辑录》尽力广收前人录文成果,在原有基础上加以覆核,核校文字、标点、钤印等,努力弥补前人录文的不足,力图提供一份更准确、更完善的录文。
-
国语正义〔清〕董增龄 撰,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 金晓东 校点《国语正义》二十一卷,清董增龄撰。《国语正义》是董增龄的代表作,是采用传统注疏体形式研究《国语》韦注的著作,董增龄除进一步诠释韦注外,将汉儒相关旧说尽量搜集列出,为《国语》及韦注找到汉代学说根源。时人评此书“援据该备,自先儒传注及近世通人之说,无弗征引。又于发明韦注之中,时加是正。可谓语之详而择之精矣”。《国语正义》传世刻本仅光绪六年(1880)章氏式训堂刻本一种。在国内有两种影印本,一为一九八五年巴蜀书社影印王利器先生旧藏刻本,二为二〇〇二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上海图书馆藏刻本,此外在日本也有一部影印本,是1980年日本中文出版社影印光绪六年章氏式训堂刻本。《国语正义》曾被收入《儒藏》精华编一三七册,是排印校点整理本,以式训堂刻本为底本,校点以他校、本校为主, 属于合刊本。《国语正义》目前尚无单行本问世,此次将《儒藏》精华编一三七册中《国语正义》单独列出,以单行本形式首次出版。
-
劝戒录 全本全译(清)梁恭辰《劝戒录》,又名《北东园笔录》《池上草堂笔记》,为清代梁恭辰先生所著的笔记小说集。全书含《劝戒近录》《劝戒续录》《劝戒三录》《劝戒四录》《劝戒五录》《劝戒六录》《劝戒七录》《劝戒八录》《劝戒九录》《劝戒十录》等十集。每集六卷,共六十卷,一千四百余篇,六十余万字。《劝戒录》一书,仿照蒲松龄《聊斋志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之体例,专门记载作者耳闻目睹之轶事,所记多为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事。“上自缙绅,下达闾巷,凡有关于世道人心者,莫不博采旁搜,汇成巨帙。其事近而可考,其言信而有徵,不但足资惩劝,且可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洵非庄列寓言之比也。”此书包罗万象,事例丰富,叙事翔实生动,“可劝者足以感人,可戒者足以警世”。研读此书方知“彼苍之视听甚迩,鬼神之感格甚明”,足以触目惊心,使人知所趋避,善者取而法之,恶者取而戒之,改过向善之心油然而生。且语言典雅隽永,趣味盎然,引人入胜,极为精彩,诚为不可多得的善世奇书。
-
诗三家义集疏〔清〕王先谦 撰,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 陈锦春,王成略 校点《诗三家义集疏》,清王先谦撰。清代致力于辑考三家《诗》佚文者不下六十家,或辑录佚文,订补《诗考》;或独辟蹊径,撰成专书。至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作《三家诗遗说考》,赅综诸家,将三家《诗》遗说网罗殆尽。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即以陈氏父子书为基础纂集而成。其初名《三家诗义通绎》,属稿于江苏学政上,至《卫风·硕人》而中辍。1913年,王先谦续作此书,至是年冬月完成,题为今名。《诗三家义集疏》被誉为辑集三家《诗》遗说的集大成之作,其《序例》云“自愧用力少而取人者多”,可谓实事求是。此次校点,底本为1915年虚受堂刻后印本,无版本校勘,主要为他校,参校其他相关典籍,以校异同讹误。
-
管子(春秋) 管仲 著,学谦译《管子》一书旧题为管仲所撰,其文主体为战国中后期稷下学宫学者及后世管子思想研究者们整理而成。全文共八十六篇,现仅存七十六篇,分为八类:《经言》《外言》《内言》《短语》《区言》《杂篇》《管子解》《管子轻重》。内容包罗万象、思想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及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是一部汇聚百家学说的著作。同时,它不仅是一部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术大法,对于今人,更是治国理政、农业生产、军事指挥、为人处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性全书。
-
毛诗说曾运乾 著,周秉钧 点校本书为曾运乾著,周秉钧整理。曾运乾先生逝世后,留下了大量《诗经》讲稿、眉批和笔记,本书即据以排比整理。书中讲解了《诗经》二百四十多篇,约为《诗经》总数的十分之八。曾运乾先生广采毛《传》、郑《笺》、朱熹《诗集传》以及清代戴震、王念孙、王引之、陈奂、胡承珙、马瑞辰、魏源、王先谦等诸家之说,博取众长,参以己意。曾运乾先生长于音韵、训诂,说《诗》以阐明训诂为基础,又善于阐发诗意,解释精审,常常发前人之未发,在《诗经》研究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
易汉学〔清〕惠栋 撰, 陈修亮 校点,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易汉学》,清人惠栋撰。惠栋(一六九七—一七五八),字定宇,号松崖,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以倡导汉学而被誉为一代宗师。《易汉学》是惠栋崇尚汉学的代表性作品,《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八卷,而惠栋《易汉学自序》云七卷,江藩《汉学师承记》亦云七卷。盖后人将惠氏辩证《河图》、《洛书》等内容附于书后,是为八卷。《易汉学》受到当时及后世学者的普遍重视与好评。《易汉学》现存主要版本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九年(一七八一—一七八四)镇洋毕沅辑灵岩山馆《经训堂丛书》刻本、《清经解续编》本、清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汇文轩刻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此次校点以《经训堂丛书》本为底本,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经解续编》本为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