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
-
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周宏伟等《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基础》概要论述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主要技能等问题。主要内容由八章组成。章介绍城乡文化遗产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特征;第二章介绍与分析文化遗产的价值表征及评估方法;第三章概述历史时期以来文化遗产保护的简要演进过程及其特征;第四章讨论和总结文化遗产法的调整对象、法律原则及国内外主要的立法成绩;第五章介绍城市型保护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相关案例及问题;第六章介绍乡村型保护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相关案例及问题;第七章主要阐述文化遗产保护的硬性和软性技术或技术性因素;第八章介绍各类建设活动等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影响及其评估程序与方法。
-
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下的减贫研究谭卫平 王宏新深入开展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下的减贫研究,对中国乃至全球减贫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也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国际机构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国贡献,为共同推进全球减贫作出新贡献。 本书在回顾中国城市贫困发展阶段、类型、规模测算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贫困的重要表现形式——城市贫困集聚现象,总结了中国城市贫困的现状、特征与成因,分析了中国城乡融合与贫困治理现有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探讨了后2020时代中国城乡减贫的核心思路与对策,同时以大同市云州区“小黄花 大产业”发展和大同市天镇县“万家乐”移民新区建设为案例,展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减贫成效。
-
亚洲的可持续城市化进程 一本写给地方政府的资料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暂缺简介...
-
城市规划体系重构谭纵波 刘健 王利伟等本书收录了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278265)资助的“中日法城市规划体系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包括来自中国、日本、法国城市规划领域专家学者撰写的16篇研究论文,从中日法城市规划体系的国际比较视角,横向对比不同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构成、特征和趋势,为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优化提供国际经验。 读者范围: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社会学等研究人员与城市规划管理人员。 读者范围: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社会学等研究人员与城市规划管理人员。
-
上海市轨道交通浦江线工程设计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编,曹文宏 利敏 陈鸿 王庆国本书系统全面地总结了轨道交通浦江线工程各专业的设计特点、难点和处理措施。尤其是胶轮路轨核心系统高度集成的设计理念和核心设备总承包的建设管理模式,项目推进过程中因此产生的不足和教训以及带给我们的思考。编著中重点围绕新系统、新标准、新要求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充分反映了参建各方和设计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攻坚克难、设计创新、设计管理所取得的成效,同时也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再认知,为今后轨道交通胶轮路轨系统项目设计,以及类似新系统的应用设计提供宝贵经验和启示。
-
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暂缺作者本书为第三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用书,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汇编,按照四大专题汇集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所写的61篇论文,全书共分为 “山区城镇化特征与发展路径选择”、“山地城镇产业优化升级与空间发展对策”、“转型期的山地城镇与绿色发展”和“山地城镇绿色、特色开发经验及推广”四大专题,针对每一个专题进行详细阐述,多学科、多视角地对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山地城镇开发建设与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为国家在山地城镇建设方面的重点和难点工作寻求研究思路和科技创新的解决途径。
-
基于景观媒介的交互式乡村规划方法及其实证研究张晓彤本书围绕基于景观媒介的交互式规划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梳理其基本观点、细分理论特征并评估其适用方向,研究和求证3个问题:一是如何建立和形成共同但有区别的理想语境;二是如何界定和选择差异化的交互媒介;三是如何判定和提供多样化的交互形式。在此基础上,本书通过景观认识论的多角度解构,梳理交互式规划的流程框架、媒介类型的界定依据;通过主观-客观、定性-定量两个维度的综合评估,凝练交互式规划的实施机制,提出不同阶段交互主体、交互方式、景观媒介和交互技术手段的选择方案;通过开发配套工具、结合具体案例完成历史景观分析、关键问题辨识、矛盾冲突解决、设计优化提升等乡村规划阶段的实证研究,实现基于景观媒介的交互式乡村规划方法研究成果的中试应用。
-
高速公路隧道光环境控制王希良为了实现隧道安全条件下照明节能目标,本书在深入分析隧道照明质量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采用两款照明软件分别模拟了高速公路隧道照明场景,对隧道各段布灯方式及参数进行了优化,提出了混合灯具组合照明方案;建立了以隧道洞外亮度、车速和车流量为输入参数,隧道洞内亮度为输出参数的隧道照明模糊控制模型,实现了根据天气环境和交通参数的变化、在满足安全行车的情况下实时调节隧道洞内亮度的目标,节能效果明显。
-
城市规划量化分析研究与武汉实践陈韦,丘永东,胡冬冬、 望开磊、 张古月本书在新信息技术形成和城市规划量化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的历史大背景下,从服务新时期规划编制与实践的视角出发,遵循由深层结构到显相形态,由理论框架到实践应用,由宏观到微观的逻辑思路,对城市规划量化分析的理论与技术方法进行系统的论述和规律性总结,构建并阐述了理论框架,开展了基于多学科综合的城市规划量化实践探索。全书共分为八章,力图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和综合的城市规划量化研究体系。其中,章概述了城市规划量化分析的内涵特点,研究了其发展趋势,并提出“以数据为基础、以模型为方法,以平台为支撑”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框架很有实用意义,它为以下章节的具体介绍和分析奠定了概念基础。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是理论框架的展开,分别从数据、模型、平台三大关键要素的层面阐述了相应的内容体系与应用方向,并探讨了其未来发展趋势。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则为规划应用实践,以大量的资料和图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详细介绍了武汉市在人口、产业、土地、交通、街道等规划量化实践案例与武汉市规划量化分析平台的功能特色,是对城市规划量化研究所作的一个有益探索。
-
现代城市设计原理刘生军 王飞虎 陈满光 王旭选题意向主要源于编者自身在城乡规划教学一线的教学需求,目前国内关于城市更新的译著、政策介绍、案例介绍较多,但鲜有比较系统的概念厘清、理论知识的书籍。本书注重知识系统的逻辑性,将从城市更新的概念内涵(概念认知、动力机制、约束机制、运行管理)、城市更新的相关理论、城市更新的历史认识、城市转型与城市更新、社区营造与城市更新、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城市更新中的城市设计、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的教学实践、规划案例介绍等部分内容为主。在本书的实践支撑部分,因为长三角、珠三角、西部地区的城市更新各有不同,各地区的管理架构、技术规定相差比较大,甚至是在珠三角一个地区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本书以深圳城市更新的问题、管理与实践内容为主,其他地区的案例介绍为辅,案例介绍简洁,主要以对理论知识点的补充说明为主。本书将努力厘清城市更新的理论系统与当下所涉及到的文化学、社会学、地理学、管理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领域交叉的概念认识、知识范畴体系建立等,将学科交叉知识、城市更新演化、社会治理问题、人居聚落营建、城市设计组织等相关内容与城市更新的实际工作建立理论上的梳理,形成不同学科对城市更新知识的总体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