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网络化大都市李国平 等著本书通过对杭州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发展战略的研究,探索了网络化大都市空间发展战略在规划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通过对杭州城市空间发展、城市职能与地域分工,以及城市管理与协调体制现状的分析,明确杭州建设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现实基础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阶段加以判断。该书是我国城市区域规划与城镇化研究中一部有价值的著作,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大背景下的多中心、网络化的城镇化空间结构进行了积极探索,其出版必将推动我国城镇化相关学科和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
城市特色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城市特色学术委员会 编,吴伟 主编历史文化名城或者古城特色的时空坐标是历史的更是当代的;历史文化名城或者古城特色的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更是生活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主人是精英,更应该是大众。她不是世界冲击力的对象,不是旅游大舞台,不是绣花枕头般的文化标志,它首先是宜居的人居环境,只不过是一些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而区别于居住的机器而已。 本书精选多个古城的历史风貌与滨水景观建筑。
-
小区绿化维护与管理佘远国,江建国 主编《小区绿化维护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小区绿化基础知识、小区绿化常用园林植物、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施工、小区绿化维护、小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小区绿化管理、常用园林机具。内容翔实,语言简练,体系完整,实用性强。《小区绿化维护与管理》为高等职业教育物业管理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物业管理、风景园林、观赏园艺、环境艺术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物业企业职工的职业培训教材和房地产职业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论方法与实践李巍,刘艳菊,李天威 等编著本书在总结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特征及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于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变发展模式,优化调整城市产业发展规模、结构和布局,进而实现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基于国家环境保护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试点项目——鄂尔多斯市主导产业与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提出了“承载力增值”和“环境空间利用率”等重要评价概念及其分析方法,构建了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的“三基线环境空间评价模型”,完善了区域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测算与分配方法,重点说明了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程序和评价方法。本书可供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管理、研究和实践人员,环境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科学等领域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规划编制部门以及政府部门有关人员参考。
-
重筑生存空间肖刚,陈革 著《重筑生存空间:汶川龙溪乡灾后规划纪实》由肖刚、陈革编写。由于龙溪乡是羌族聚居地,有着独特的人文风情,如何在重建中发扬民族特色,成为本次规划的一个关键领域。项目组提交的规划方案,充分贯彻“尊重自然、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普通百姓的利益”的工作方针和方法策略,并结合龙溪乡实际情况,较好地兼顾了发展中保护和保护中发展的要求;在地方特色塑造上,规划师们尊重当地的历史风貌、建筑风格和民族习俗,注重体现羌族特色和本地风格,为建设具有独特个性的龙溪乡而不懈努力着、思索着、探讨着。由此可见,规划师不仅要做生存空间与精神家园的设计者,同时还应成为民族文化的维护者与传播者。《重筑生存空间:汶川龙溪乡灾后规划纪实》不单记录了项目组成员在龙溪乡的踏勘和研讨,还记录了规划师对龙溪乡灾后重建规划的思考与探索,以期从另一种角度去记录汶川大地震这个人类历史上重大灾难的片段。从这个真实的片段,可以看到同舟共济的关爱,可以读出科学的精神和理性的思考,更可以感受到规划师的胸怀、理念和对未来的态度,而这也是每一个关心灾区重建的人、每一个规划设计工作者都应该关注的。
-
交通出行率手册交通出行率指标研究课题组 编《交通出行率手册》是在交通出行率指标研究课题的基础上编写的,手册涉及了多类建筑性质近千个建筑的交通出行率调查,经过大量数据分析和处理工作,得到了相应建筑的出行率指标值,这对于从微观角度来分析各类建筑的交通特征、摸清城市交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手册根据各类别建筑特征和交通特征的分析,给出了相关性较高的出行率指标,分别以平均值法、图表法和公式法三种方式提供;主要内容包括:住宅、办公、综合性商业、专营店、金融、酒店、文化娱乐、医院、学校、图书展览馆、政法机关、仓库和综合类建筑等。《交通出行率手册》是从事城市交通规划、交通研究、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工作的技术人员必备的工具书,可供交通工程师、相关专业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
清华—MIT20年张杰 等编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清华一MIT联合设计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MIT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不同,大家走到一起,共同研究北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但又快速变化着的城市的前沿问题,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分歧,然而正是在这种不同观点取向的相互磨合、启发下,学生切实懂得了文化的多元性及其价值,懂得了开放的态度的必要性。无疑对中国文化的亲身感受对所有MIT的学生都是一次难忘的人生经历,而对清华的学生来说与MIT师生的密切交流、合作更是他们在思想和专业上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MIT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这对清华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进行多学科交叉合作的好机会,而清华学生扎实的设计训练又为MIT的学生提供了了解不同于自身的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2006年是第九届清华一麻省理工北京城市设计班正值20周年之际,在双方院长的共同倡议下,由清华大学师生负责组织举办了“清华一麻省理工北京城市设计合作教学回顾展”。这使双方有机会对过去20年的联合教学进行总结。在展览准备过程中,MIT的老师花了大量心血尽可能将原有的原始图纸资料、参加教师和学生的情况收集完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方面则邀请参加过教学、课程的相关老师对过去的九届北京城市设计班的选题、教学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回顾.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北京规划展览馆的大力支持下,回顾展于2006年6月18日在北京规划展览馆隆重开幕,整个展览历时一个月,吸引了大量观众。整个展览于2007年又越洋到MIT展览,得到极大的关注,成为清华一MIT两校交流史的重要里程碑。这本书正是在这次展览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增加了2006年的作业内容。全书较完整地再现了清华一麻省理工北京城市设计联合教学过程、原貌,完整展现了历届学生的设计作业,真实地反映了师生们对北京城市与建筑问题的思考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历史、展望未来的机会。
-
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构建研究张浪 著《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建构研究》以特大型城市发展的全球化为背景,针对当前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特大型城市里绿地系统发展现状之间的严重失衡问题,借鉴系统论与进化论的理论原则,通过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实践研究,提出并论证了城市绿地系统进化论。《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建构研究》具有五大创新点:1 首次以国内外特大型城市里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及其构建为剖析对象的系统性研究。2 较为全面地解析了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这一最重要、最难实施的问题。3 对特大型城市里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思维方式的突破。4 提出并论证了城市绿地系统进化论。5 首次从上海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规划及构建的时间、空间两个发展轴,对特大型城市的绿地系统结构布局规划及构建进行实证研究。
-
国外城市形态学概论段进,邱国潮 编著本书是第一部系统概述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成果的专著。全书分11章。第1章简要介绍城市形态学的概念演进和发展历史。从第2章起重点介绍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拉伯地区等数十个国家的研究概况,涉及以英国conzen学派、意大利Muratori-caniggla学派和法国Versallles学派等为主的几百位城市形态学学者,跨越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环境行为学、政治经济学和城市历史学等学科,涵盖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典型方法和未来前景等方面。本书可供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城市地理学’城市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人士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
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段进,揭明浩 著本书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为研究对象,以历史资料及现场调研为依据,分析研究了宏村古村落空间生长更替的五个历史阶段:定居阶段、发展阶段、鼎盛阶段、衰落阶段、再发展阶段,以及现状空间形态的村落建筑空间、村落街巷空间、村落整体空间。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全书从“自上而下的主导因素”和“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解析宏村古村落的空间形态。“自上而下的主导因素”的研究首先以纵向分析比较的方法,对村落及周边区域的经济、政治、地理、思想文化、技术等因素的发展演变与村落空间的发展阶段进行比较研究,同时从四个层面来研究村落空间形态的主导因素,即村落整体空间层面、村落内部空间层面、村落组团邻里层面、村落住宅单体层面。“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村落民居中基本建筑单元平面和界面的构成模式,接着分别研究了从建筑单元到住宅单体、组团邻里空间、村落内部空间、村落整体空间的构成特点。通过以上分析,本书总结了村落空间生长及村落不同层面空间形态的多种主导因素,并概括了建筑单元平面和界面的模式化特点在村落四个空间层面中的体现。本书可供从事建筑、城市规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者、设计者及管理人员和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