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市县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理论与实践张云 等 著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及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本书以空间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为支撑,以各类规划数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开展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等技术体系研究,研发多规合一规划信息平台解决同一区域空间内原本存在的社会-经济-自然完整的系统,在做规划时被分割成若干相互独立的专业或专项规划,既相互交叉又相互分割,或相互矛盾、相互牵制,达不到整体协调、优化、节约的目标。同时本书以绵竹市、内江市试点工作为例,适时地集中探索多规合一的理论框架、方法技术、实施程序、组织管理,形成较系统新颖的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理论和技术基础,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
-
从城乡统筹到城乡发展一体化陈晨,方辰昊,陈旭 著城乡关系从两元走向一元这是社会进步和建成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放眼全球,可以发现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了一体化。我国目前尚处在努力打破城乡两元结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阶段,进一步发展的导向应是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也是化解我国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道。中央已经提出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命题。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以“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为主题,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
-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指南张素燕 等 著本书基于课题研究成果,在安全评价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安全预评价、竣工验收安全评价、运营安全评价、施工安全评价等多个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的方面进行阐述,并用一个详尽的案例作为附录,让读者对轨道交通安全评价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对我国目前城市轨道建设如火如荼的现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健康城市建设策略与实践吕飞 著本书分为理论篇、策略篇、实践篇三大部分,从健康的人群、环境、社会三方面对健康城市的构成与标准进行了分析,提出适合国情的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健康城市建设主体及其角色定位。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创建健康城市的总体对策;从城市规划的层面出发,提出创建健康城市的相应对策;提出创建健康社区的建设对策,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多角度、多层面出发探讨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城市建设途径和策略方法。
-
拼图城市-AECOM重新定义亚洲新城新区[美] 卡莱尔·杰克布森,[美] 丹尼尔·艾尔西 著《拼图城市AECOM重新定义亚洲新城新区》一书展现了AECOM在亚洲各地所创造的崭新的城市环境,从香港新城新区到关乎印度未来发展的工业走廊,不一而足。这些项目形形色色,错综复杂,汇集了在建成环境方面的各方专业人士,包括建筑师、工程师、岩土工程技术及环境专家、景观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经济师等。本书所展示的案例表明,大多数成功的新城新区建设都源于对城市管治、建设规模、(交通和密度的智慧组合。新城新区的建设从一开始就需要强大的政治决心做后盾、以高瞻远瞩的思想为指导,其规模要足够宏大以实现各种用途,并与现有的交通系统良好联结,其规划还应鼓励密集而紧凑的城市生活。把这些要素汇集在一起,将有助于一个处于变革发展过程的地区缓解城市化的压力。
-
城市能量过程及其结构解析张力小 著《城市能量过程及其结构解析》基于能量的视角,系统解析城市的结构 - 过程 - 功能特征与规律,以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系统动力学及系统生态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基于静态核算与结构解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城市能源消费的空间差异,能源转型特征、驱动因素及部门重构规律等;基于动态过程模拟,对北京市未来城市发展的能源需求与碳排放进行分析与预测,提出了峰值拐点与路径实现,并综合考虑公平、效率和能力等因素对区域节能减排指标进行分解; 基于生态能量视角,系统核算了北京市物质能量流动与资源代谢效率。相关研究结论可为科学建设低碳城市、优化城市能源结构、促进城市节能减排、提高城市生态竞争力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广州旧城形态演变特征与机制研究黄慧明 著广州是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旧城区一直以来都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具有深厚底蕴的商业名城。悠久的历史与长期的积淀造成了旧城丰富的城市空间形态。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与内城的高度集中建设,广州旧城正面临一系列城市病问题,城市传统空间形态也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选择。建国以后的广州旧城区经历了几次城市更新改造浪潮,逐步形成了这个高楼大厦、骑楼街、工人新村与西关大屋共生的多元形态,复杂的城市形态的演变也深刻的记录着城市变革的历史印记。《1949年以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演变特征与机制研究》一书结合城市形态学研究方法,主要进行了三个视角的研究:一,基于形态分区理念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研究。以康泽恩“城镇平面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中国城市的具体情况,构建了基于“形态单元”的系统分析框架。第二,基于自组织机制的城市形态演变动力机制研究。在形态分区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城市形态演变的内生动力。第三,基于形态类型学的城市形态设计干预控制研究,提出形态设计干预控制的有效手段。希望本书能为广州旧城的有机更新与中国城市旧区形态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性工作。
-
城市公共艺术中国建筑文化中心 著公共艺术的概念与界限非常广泛,城市雕塑、壁画、公园、商业街区等皆包含其内。公共艺术体现了城市的形象、品牌、文化,城市人文复兴、创新科学的规划、市民生活、城市民主与和谐皆离不开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似乎有些姗姗来迟,但自进入中国社会后,它也参与到了中国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随着中国申奥成功,“鸟巢”“水立方”等大型公共设施也随之落成,其创新、拟态的外观和多功能的复杂结构同时满足审美和实用两方面的需求,体现了时代感与中国的大国精神,成为国际公共艺术上耀眼的一章,也为奥运会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但是,多样的行业需求、多样的作用对象以及身份背景不一的公共艺术从业者,使当前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显得鱼龙混杂,处境尴尬,同时也出现了资金、管理、安全、专业度等诸多问题。在全国各地还出现了一些不合理、不雅的、与城市环境相悖的设计,被人诟病。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高城市设计水平,这就要求在倡导城市特色、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和谐的今天,进一步彰显公共艺术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在这个背景下,作为全国建设系统从事城市公共艺术与城乡创意文化景观研究的专业性机构,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公共艺术部结合自身项目及研究经验,于2015 年开展了“国内城市公共艺术项目案例调查及规划建设路径初探”的研究工作。意在对国内公共艺术项目进行案例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公共艺术研究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归纳公共艺术之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规律性,对国内公共艺术项目的规划、建设途径、设计要素、发展态势等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探讨。同时,也从资金来源、规划标准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全方位剖析规范化的公共艺术项目技术指标及流程。通过这项研究工作,可以提升我们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和认识水平,推进公共艺术规划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也为中国公共艺术的实践提供指导性的、科学有效的支撑。 本书从公共艺术规划纳入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角度出发,第一部分绪论梳理了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以及发展背景;第二部分选取国内当代公共艺术典型案例,如广场、公园绿地、街道、地铁、商业设施等进行形态归类,逐项展开分类论述与评析;第三部分以城市公共空间为核心,从设计学、美学的角度,展开城市空间与公共艺术策划的讨论,举出具体的城市色彩、公共广告、照明、城市雕塑等设计方案,并讨论城市公共空间社会学意义;第四部分对公共艺术的规划及建设路径进行了论述,具体到管理制度、参与机制、作品征集及经费保障;第五部分为尾声,展示了几位当代艺术家对于公共艺术的观点。全书在中国当代艺术以及城市发展的背景下编写,结合具体案例,对于我国公共艺术的研究及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中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发展报告2016-2017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监理管理局 著本书为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编写。全书收录了行业各知名专家以及地方执行部门人员对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域内的相关政策及标准解读、相关理论研究、创新技术、各地方城市实践报告,数字化城市管理重要事记等。回顾了2016年中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发展情况,也明确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的提升路径,梳理了今后的发展战略和行动方向,提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向纵深发展的措施和建设,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向智慧城市服务管理决策系统的进化。
-
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理论与实践邱建 等 著本书是跟踪研究汶川、芦山地震重建规划及实施的成果。提炼出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理论技术体系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讨论了应急安置、城镇选址、文化遗产、避难场所等领域规划的关键技术;形成了重建规划管理的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