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结构演变及机制研究童新梅 著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重要议题,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结构变化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问题,对优化城市老年人口的居住和社会空间布局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结构演变及机制研究》利用广州市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首先分析广州市老龄化空间分布特征,其次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划分老年人口社会空间地域类型,将两者叠加分析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结构并划分老龄化地域类型区,进而应用时间变量对比分析不同老龄化地域类型区的社会属性变化特征,总结老龄化空间演变特征和模式,揭示老龄化地域类型区形成和老龄化空间演变机制。
-
汉口社会治理结构变迁与城市规划及建设模式演变研究王刚,王骏,钱玉莲,李丽 著本书以汉口为研究案例,分析汉口肇兴至1978年以来社会治理结构的历史变迁和规划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探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社会治理结构与城市规划关系谱系,不但可以解密过去历史中规划的深层逻辑,而且旨在探讨城市规划学科的一个重要问题——城市规划决策结构的问题。不同主体在社会运行框架里的“位置”关系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治理结构,决定了社会的运行轨迹和规划建设模式,本书力求“图式化”不同时期汉口的治理结构,并最终提炼出规划决策的理想形构。
-
超大城市生态空间格局和功能评估技术与方法高吉喜 等 著《超大城市生态空间格局和功能评估技术与方法:基于上海市的实证研究》综合采用遥感反演、 地面调查及模型模拟等技术手段, 以上海市为案例调查分析了超大城市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 运用景观生态学技术解析讨论了城市土地覆被及生态空间格局特征, 并结合典型生态空间的生态过程及功能监测, 测算评估了气温调节、 生境维持、 固碳释氧等重要生态功能, 进而分析提出了上海城市生态空间的优化路径与管控措施, 为我国超大城市生态空间的优化与管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观察城市[美] 阿兰·B.雅各布斯 著,王璐,汤颖颐 译本书是阿兰·B.雅各布斯的代表作之一,他第一次倡导以“观察城市”作为城市设计研究的主要方法,并对观察城市的方法、对象、要点进行了深入阐释,为“观察”建立系统性方法,搭建实践框架,并在美国和意大利等多座城市验证其结论。通过作者流畅、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城市场景照片和手绘图,您可以跟随大师的脚步,漫步于美国旧金山、圣何塞、辛辛那提,以及意大利罗马、博洛尼亚的大街小巷,在步行中发现每座城市的特点和隐藏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一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本书对于我国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房地产等专业师生及从业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深圳农民工聚居区空间演变及形成机制研究杨高 著相对于西方研究的跨国移民而言,中国规模*大也*受关注的移民群体为跨地域的农民工,其规模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几百万增长到2020年的2.8亿。农民工*主要的居住空间为农民工聚居区,已成为中国学术界、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深圳农民工聚居区空间演变及形成机制研究》选择农民工流入*早、*多的深圳作为研究地,全面阐述不同类型农民工聚居区的演变历程、社会空间特征、形成机制和反作用,并初步探讨中国农民工是否出现了同化、多元化和异质本地化。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类型农民工聚居区的异同,希望不仅从理论上与西方移民聚居区研究进行比较,也为中国农民工的市民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
2020国际大学生建筑和结构设计丁帅 著“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秘书处所编辑的《2020 国际大学生建筑和结构设计竞赛作品集》一书,共收录竞赛征集的来自6 个国家17 所高校的50 件作品。其中建筑设计方向作品27 件,土木结构方向作品23 件。 竞赛以“一带一路·建设未来”为主题,分为建筑设计、土木结构两个方向,分别聚焦“历史城区中的未来图书馆设计”及“融入周边环境的特色桥梁设计”。组委会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崔愷院士为特聘专家进行指导,邀请国内外建筑、土木学科知名专家组成了竞赛作品评审专家委员会。竞赛为“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搭建了科技创新与教育交流平台,有效助力国际化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为参赛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沟通融合的平台,引导、促进了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本书可供广大工科院校师生以及建筑设计师、结构工程师、城市设计研究人员参考。
-
广州市中产阶层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特征代丹丹 著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深度转型与空间重构,中国社会阶层不断分化,中产阶层迅速崛起,对城市空间、社会结构和城镇化发展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广州市中产阶层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特征》从社会分层、时间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等视角,界定了中产阶级、日常活动等相关概念,划分了广州市中产阶层,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讨了中产阶层的特征,综合并具体分析了广州市中产阶层总体日常活动、通勤活动、购物活动、休闲活动的时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归纳了城市中产阶层日常活动时空间决策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因素,*后对城市时空间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图解齐慧峰,王林申,朱铎 等 著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是使用普及率*高的城市规划标准之一-旨在保障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质量-规范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本书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以图示、表格等形式形象地表达出来-使条文内容通俗易懂。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章目与条文顺序编排-逐条展开详细图解-方便读者直观、全面地理解专业内容。本书是学习《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力求满足规划设计、规划管理、规划教学等多种需求。 本书适合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的人员阅读-可供建筑管理与设计的技术人员、房地产开发从业者参考-也可作为城乡规划、建筑类、房地产类大专院校学生的常备学习资料。
-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段进 著近年来,我国采取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城市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在技术上更为复杂,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更高,人们必须与当地居民进行更深的互动,并充分反映当地的发展需求。各个城市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城市设计的行动框架也是千差万别,因此有必要探索创新性的策略。本书所载的11篇论文,是2019年届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国际会议所征集的优秀论文。在各个篇章中,各位作者结合不同国家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尽地描述。结合具体的城市设计案例,对以人为本城市设计的实践、策略与政策进行了讨论。本书既可作为城市设计、国土空间规划、风景园林史等领域的研究资料,又可作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城市设计发展变迁的参考用书和读物。
-
大面积填筑黄土地基地下水工程效应谢春庆,潘凯 著《大面积填筑黄土地基地下水工程效应》以西北地区某重点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调绘、水文地质遥感技术、无人机航测技术、水文地质钻探、原位试验、室内试验、大型物理模拟试验、数值模拟、地下水动态监测等技术手段,从水文地质角度,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大面积填筑黄土地基地下水作用引起的“强度劣化效应”“增湿加重效应”“渗流潜蚀效应”“孔隙水压力效应”“冻结层滞水效应”“锅盖效应”等工程效应,并分析了地下水工程效应造成的地基过大沉降与不均匀沉降变形、季节性冻胀破坏、填方边坡变形失稳等一系列工程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其研究思路、方法、成果,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