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研究米玲,徐树林,魏强 著市政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城市运行的基本保障。《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研究:以河北省为例》通过对国内外市政基础设施行业的市场规模、发展现状和投资前景进行系统分析,构建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研究指标体系,并针对河北省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的现状与趋势、经验与问题进行归纳和梳理,提出促进河北省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提高的对策建议。
-
生态·交通·人居赵万民 著全书涵盖约50篇城乡规划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每篇6000字。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居住于山地区域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地处山地的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在新技术、新动能、新经济的催动下,山地城乡建设面临的转型与治理挑战将是城乡规划学科在今后几十年间所需回应的重大问题。本届研讨会围绕“智慧 交通 生态——山地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主题,聚焦“智慧规划与山地城乡建设、山地地区综合交通与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山地城乡产业适宜性、山地可持续建筑设计、山地城乡社区发展与治理、山地城乡公共健康与安全、山地城乡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山地历史城镇与建筑遗产保护”8个方面,二百余位学者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交流,形成了本论文集。
-
海上华章上海城市规划局 著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建筑师在上海建筑舞台上所取得的卓然成绩,他们的作品成为海派文化、海派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927年冬,第一个中国建筑师团体上海建筑师学会正式成立,翌年,直接改名中国建筑师学会,既标志着上海职业建筑师队伍的成熟,也标志着上海作为中国建筑设计中心地位的确立。风华正茂的中国建筑师如华盖事务所、基泰工程司,以及范文照、董大酉、庄俊等设计师,则以他们强劲的设计实力,与西方建筑师一争高低,逐鹿海上。本书中的许多设计图纸是第一次出版,史料弥足珍贵。在内容上,中英文对照,对本书内容的推广,使更多海外读者了解海派文化的精华具有很重要作用。
-
智能治理吴志强 著本书是“智能城市规划”丛书的第四本,汇聚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诸多院士的思想与智慧,以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35)——新时代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十九届四中全会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与能力创新战略研究”“国土资源合理利用与国土空间治理实施保障体系研究”为蓝本,从智能治理入手,应用人工智能指引的“大智移云链”技术,剖析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深入剖析城市发展规律,阐述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城市智能治理理论、战略与技术支撑体系,为我国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提出系统的政策建议。可以为城乡建设管理、城乡智慧治理、城乡规划决策等方面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参考思路,以实现更辛福的城乡生活,协同构筑和谐智慧的美好未来。
-
图解城市Paul Knox 著《图解城市》一书由全世界知名的城市研究的专家学者编写。旨在引领我们在伟大的城市中穿行,地域跨越全球、历史穿越古今。从古代城市雅典、罗马、亚历山大到中世纪的贸易中心伦敦、威尼斯、布鲁日;从伟大的帝国城市君士坦丁堡到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杜塞尔多夫、底特律;从现代的全球城市纽约、伦敦到第三世界的超大城市孟买、开罗、雅加达;从智能城市东京、绿色城市弗莱堡到创意城市米兰、巴黎、波特兰、洛杉矶。本书的文字、地图、访谈以及图表都揭示了建造与文化的相似性,同时概括了城市的多样性,以及用以区分它们差异性。本书以图解的方式,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概念较新。本书的出版对广大读者了解城市的历史,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指导意义。
-
风景融入日常生活-共享与活力张琦,周欣萌,谢晓英 著本书就城市公园规划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决切实可行、高效整合的解决办法——建设城市公园综合体,通过景观规划的手段有效整合城市河道、山体、公共建筑、城市广场、街道及开放式的小游园,形成绿色网络系统,带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公园综合体具有渗透性与开放性的特征,能够引领城市建设的大方向,在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特色风貌构建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通过实际案例展示构建城市公园综合体的全过程设计思路,每个案例包含项目分析、设计图纸、实景照片,对景观设计行业从业者有较强的参考借鉴价值。
-
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赵印泉 等 著本书共计十二章,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到第五章,主要论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知识、原理、技术与方法。第二部分为第六章到第八章,主要介绍了植物景观设计制图、评图、施工的技术与管理要点。第三部分为第九章到第十二章,以案例形式阐述了各类绿地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的原则、规范和特点。本书运用大量图示语言,理论结合实践,力求贴近行业工作实际,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高职高专风景园林、园林、环境艺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
新发展阶段的城镇化新格局研究汪光焘 等 著本书通过对现代化都市圈概念进行辨析,探讨都市圈的概念及划定标准,针对我国大尺度国土范围、高密度人居环境模式下的都市圈发展理论,探讨都市圈的相关规划建设技术标准,因地制宜来制定规划,促进形成高效、低耗、可持续的轨道交通网络,引领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其研究成果是对已有城镇体系、城镇群发展学科基础上的丰富与完善,也是践行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径的有益探索,落实了“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培育和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要求。本书包含10章。 第1章梳理都市圈的概念,提出现代化都市圈的界定方法、建设原则和建议。 第2章提出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四大关键点。 第3章从国际角度提出借鉴。 第4章到第9章分别从通勤圈、交通圈、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生态协同、行政区划六个角度对都市圈概念和识别界定展开分析。 第10章探讨都市圈交通与空间组织的协同发展对策。 第1章 新发展阶段的城镇化新格局研究——现代化都市圈概念与识别界定标准 对现有都市圈概念及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进行了梳理;运用大数据系统定量分析,得出向心通勤率不适合作为我国都市圈界定标准的结论,认为交通、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生态协同规划应纳入考虑;提出了以市域城镇体系为依托,以一级腹地和二级腹地界定都市圈范围的方法。强调了都市圈建设应坚持整体思维、城乡统筹等五项原则,同时对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出了建议。第2章 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若干思考 从我国法律制度,国际都市圈发展历程,讨论解决资源错配、城乡割裂、市场壁垒等城市问题的可能性,分析中国都市圈发展特征与风险,提出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四大关键点:超越地理空间行政边界的都市圈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要素配置、坚持基于资源禀赋差异互补的产业空间重构和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国家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提供保障。 第3章 国外大都市圈跨行政区治理模式研究 为西方全球城市区域及相关理论研究,这不仅能丰富对都市圈的认识,也能对我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当今城市发展极具竞争力的空间组织形式,全球城市区域无论是在空间形态还是在功能联系上都极为复杂,它们大都具备形态多中心性或功能多中心性空间结构,经历了职能多元化、功能多核化、内向提升与外向扩张的空间组织演进过程。第4章 通勤视角的都市圈范围界定研究 通过大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主要城市都市圈的通勤空间由中心城区、中心城向心通勤区和外围节点城市辐射拓展区三个圈层构成;空间半径为60~80km,时耗90分钟是通勤承受上限,也是都市圈通勤空间延伸的边界。基于网络连接度指标,构建了一种新的都市圈通勤空间边界识别方法,能够更准确地界定都市圈通勤空间。 第5章 中国主要城市1小时交通圈的空间特征研究 围绕经济功能的互补性,对都市圈1小时交通圈进行讨论。1小时交通圈是一个由高速铁路、高快速路网络和枢纽-产业格局构成的复合空间形态。同城化圈层,空间半径约50~200km,呈现沿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走廊延伸的空间特征。 第6章 典型都市圈产业协同特征及边界识别研究 对中国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都市圈产业功能布局与网络特征进行分析,基于经济、商务、休闲跨城功能联系,提出基于产业协同的同城化都市圈边界界定标准。经过数据实证分析,我们认为来自中心城市的投资占吸引总投资的比重≥10%、以中心城市为目的地的商务出行人流量占比≥10%、与中心城市的周末休闲关联强度≥1%可以作为划分都市圈边界的标准。 第7章 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的讨论 利用大数据,从公共服务设施的人均数量、空间覆盖率、可达性、多样化等角度,对中国主要都市圈地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情况开展评价,识别了都市圈公共服务空间配置的现状特征;基于国际都市圈发展趋势,分析了都市圈不同类型地区在公共服务配置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配置建议。 第8章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对都市圈发展要求的讨论 通过梳理生态环境政策,分析了生态优先和生态环境容量思维对都市圈的重要性,提出应通过都市圈内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带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结合生态本底对城市进行生态环境绩效评估;以市域城镇空间体系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底图,识别都市圈边界,合理确定目标、指标,系统性修复生态环境;完善协同管理制度,建立包括生态补偿在内的共赢机制,推进都市圈协同治理进程等要求。 第9章 行政区划视角下的都市圈城镇体系组织与跨界协同 首先整理了中国主要中心城市1999年以来的行政区划调整情况,分析都市圈发展与所在中心城市的行政区划调整的合理关系;其次讨论了中国都市圈跨行政区区域协同面临的问题,梳理了各地都市圈在规划协作、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做法;最后,结合中国特色提出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组织的规划建议。 第10章 都市圈交通与空间组织协同发展研究 针对都市圈交通层次不清、功能定位不明、与城市空间发展脱节等问题,探讨都市圈交通与空间组织的协同发展对策。研究提出:基于都市圈首位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实际需要,完善市域(郊)铁路系统,强化枢纽与功能中心的耦合,明确各层次交通设施与空间组织的要求,构建高效、绿色、覆盖城乡的都市圈多层级、网络化客货交通运输体系,助力建设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
-
城市更新空间内容探索毛大庆,贾晓萌,王翔 著《城市更新空间内容探索》一书采用全彩印刷,图文并茂,文字部分由空间基础信息、建筑设计理念、空间内容构建等部分构成,全部为中英双语,并辅以空间项目案例的大量实景图片。 与过往的建筑设计类书籍不同的是,《城市更新空间内容探索》一书更加强调对于空间内容搭建的理解与思考,而不仅限于简单的建筑体排布展示,其中包括城市既有建筑体的再利用,还有文物保护类建筑体的活化开发,也有戏剧综合体的空间整体策划与运营,甚至还包括对于乡村空心化农宅的设计与激活路径。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对于中国城市更新的前沿理念和成功实践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
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张向冈,陈宗平,薛建阳 著本书系统地研究和探讨了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全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指标计算与模型建立、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指标计算与模型建立、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本书可供土木工程领域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