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船坞水力学理论及应用徐海珏,白玉川,张效先 等 著本书针对1997—2019年建设30万吨级及其以上特大型船坞工程中所遇到的关键性水力学问题:大型船坞坞门设计及船坞灌泄水流道设计中的水力学问题开展项目研究。为保证研究成果达到最终的研究目的,采用了理论分析、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对上述水力学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第一部分为大型船坞气控式坞门设计运行的水力学理论研究,第二部分为大型船坞灌水流道设计和运行的水力学理论研究,第三部分为船闸水力学。本书内容可供港口工程、海洋船舶工程、海洋技术及土木工程相关研究方向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生、大学生参考。
-
青岛海绵城市的实践探索陈勇《青岛海绵城市的实践探索》为总结四年来青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青岛智慧”而编写。本书从青岛海绵城市建设的初心和使命入手,系统总结了规划管控、组织领导、制度保障、技术支撑、模式创新、协同发展等各方面青岛海绵城市的建设推进模式,深入剖析了北方丘陵型老城区的海绵城市系统化方案编制要点、方法和思路,同时提供了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河湖水系、新区开发等不同类型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为全国同类型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青岛海绵城市的实践探索》可作为市政工程设计部门的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环境工程领域的管理和工程设计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供对海绵城市有兴趣的人员参考阅读。
-
街区室外微气候优化设计方法开发与应用陈宏 著本书通过对城市温暖化与城市热岛现象的研究,描述了其形成的原因及缓和策略。首先,利用对流、辐射耦合模拟进行街区室外微气候评价,包括对居住区夏季室外微气候的模拟及模拟精度验证和对建筑表皮绿化的室外微气候调节效果进行分析。然后,基于遗传算法与对流辐射耦合模拟对街区室外微气候优化设计方法进行开发,提出来室外微气候多目标的优化与决策方法。*后,通过对街区室外微气候优化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从单目标优化到多目标优化的街区室外微气候优化方式。
-
大都市地区镇村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乔晶,耿虹 著大都市地区是城乡关系*为复杂、镇村发展*具活力的区域。本书以武汉市为对象,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城乡关系演进对镇村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影响,尤其对大都市地区镇村发展在空间格局与社会经济方面的特点和潜力进行了深度剖析。进而以武汉市为实证对象,基于对国内外乡村发展案例的借鉴与学习,在充分剖析武汉镇村发展多维度特征与乡村振兴瓶颈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在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网络化与信息技术革新的影响下,创新性地以“产村复合单元”的空间组织形式引导镇村发展,并针对不同类型进行差异化模式应用研究。
-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李骁天 著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参与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以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共享、社区体育俱乐部协同治理为主线,选取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作为研究的核心要素,揭示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总结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并对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理论展开论述;提出协同治理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与体育场地设施,并对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
-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程茂吉 著该书根据国家有关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要求,提出我国将在“多规合一”的基础上建立“五级三类”的规划体系。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这一类中,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属于一个地区总体战略部署和刚性控制的顶层设计,在整个规划体系和国家空间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学界、管理界对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内涵和技术体系尚没有统一思想,处在探索过程中。结合正在编制的南京市和其他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实践,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系统梳理我国各类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基础上,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国家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定位和规划体系设计,提出了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组织、技术思路、内容体系、技术重点、成果构成、实施机制等方面的要求,并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理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对如何编制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行了系统梳理阐述。
-
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理论与实证研究胡庭浩,余慕溪 著本书围绕“如何制定适用于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案”这一核心问题,综合运用了地理学、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和生态规划学等学科基本理论,对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特征以及构建方法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绿色基础设施本底要素识别-绿色基础设施构建优先级评价-不同需求导向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的方法体系,并以徐州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与阐释。 本书内容包括:1.文献综述与研究述评,2.资源型城市GI的特征分析,3.需求导向下的资源型城市GI构建方法,4.资源型城市GI本底要素识别研究,5.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6.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导向下的GI构建策略。
-
街区空间微气候营造策略陈宏,韩梦涛 著本书选择武汉市汉口的一个沿江街区进行微气候实测,采集了湿度、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地表面温度、风速、风向等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全面了解街区环境的现状,然后分析现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江面冷空气对街区微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书绘制了街区的城市气候图,主要包括气候分析图、气候建议图。通过城市气候图的绘制,提出街区微环境改善的策略,并绘制规划建议图。通过设计手段优化街区规划,从而营造良好的街区环境,这对于改善城市气候及实现城市节能减排有着实际的应用意义。
-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关系研究施建刚,温世平 著《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关系研究》在我国“多规合一”重大战略部署的背景下,探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协调发展问题。以区位理论、地租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等为基础,以8个中国大都市为研究样本,运用复杂网络方法,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作用,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促进作用,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关系。
-
区域高速交通基础设施可达性研究蒋海兵 著《区域高速交通基础设施可达性研究》系统地探究高速交通基础设施驱动下的区域可达性空间分异规律,透过可达性视角系统地揭示高速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和城镇体系以及城市客运联系等方面的演变机制,阐明高速交通可达性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机理。《区域高速交通基础设施可达性研究》分三个部分,第1~3章为区域交通可达性研究的理论部分,重点阐述区域交通可达性理论、研究进展及分析方法;第4~6章为实证部分,重点分析我国高速交通网络设施作用下的区域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空间效应、高速交通可达性对城市铁路客运联系的作用机制;第7章和第8章为总结部分,主要根据区域高速交通可达性规律研究,提出区域综合高速交通空间组织与空间优化的建议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