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从感性走向理性郐艳丽 著本书从名著中用规划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城乡建设与规划历程,解读城乡空间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城市规划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门基于制度和责任的学科,社会责任感是城市规划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用专业知识解读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本情怀。
-
历史万州环境空间图解袁犁 等 著本书主要内容是通过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整理,并建立模型复原图,采用图解形式分析万州重要历史空间主要节点与变迁,主要包括空间演变特征以及对重要建筑与环境的分析与场景节点模拟表达等内容。本书内容共分为万州的历史空间发展变迁和演化;运用逆向空间原理讲解空间层次;研究历史万州城区环境空间组合与不同时期的演变特征;重要历史空间环境节点解析和空间环境复原恢复等四个部分。
-
我们梦想的未来都市[日] 五十岚太郎,矶达雄 著本书共分为“大阪世博会与20 世纪60 年代”“未来的两张面孔”“对于东京的想象力”“作为未来都市的东京”“近代乌托邦的系谱”“从乌托邦到科学”“亚洲与电脑”“虚拟空间的另一端”“21世纪视角与爱知县世博会”九个章节,详细阐述了日本两位建筑师五十岚太郎和矶达雄结合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对“未来都市”的思考和对城市未来的构想。 本书由建筑评论家五十岚太郎与建筑专门记者矶达雄共同撰写,两人分别从日本战后至今的建筑家的思维、现实中曾经提出过的未来都市计划构想,以及小说、电影中虚构的未来都市两个方面入手,旁征博引地谈论那些与时代紧紧相扣的未来的梦,也从中看见此刻指尖所指向的可能未来。
-
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评价与辅助决策胡云锋 等 著本书在系统和模块总体设计基础上,依托“高分遥感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评价与辅助决策指标(专题产品)体系”研究成果等,应用信息技术,基于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模型方法,将各种通用和专用的区域评价和区域规划辅助决策模型方法转化为计算机模块,书中对每个模型的模型概念、模型算法、输入输出定义、算法流程图、模型界面等进行了定义、设计和研发论述。
-
生态中国童家林 著本书是在适应国家海绵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情况下提出的,通过精美的图片、细部图纸和详尽的描述展示了中国城市立体绿化的建设成果。图书分为两个部分,从基础知识到案例解析,从概念介绍到细节剖析,分析了影响立体绿化的各个因素,介绍了屋顶绿化和垂直花园的设计要点以及建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解析了每个案例的设计理念、设计过程及其实现效果。本书对于一直致力于和即将投身于城市立体绿化建设的人士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美丽中国陈可石 著特色小镇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建设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可以为地区的发展建设开辟新的路径,也可以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本书通过设计师的经验分享与优秀的案例解析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成果。按照类别分为生态旅游小镇、历史文化小镇、农旅小镇、产业小镇和康养小镇,每个小镇都有其独特的地貌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图书通过精美的图片、图纸和详尽的设计说明,深度解析了特色小镇的设计背景、灵感来源、设计理念、设计过程及其实现效果。此书的出版可以为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小镇规划者和投资者带来一定的灵感和启发。
-
双修与再生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成果 著本书为第5届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双修与再生:南京滨江地区城市设计与更新学生作业集。基地位于南京主城北部长江之滨,主要包括选题介绍、竞赛释题、获奖名单及作品展示几部分。本书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公益活动所配图书。已经出版4本,反响很好。
-
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评价与辅助决策胡云锋等 著《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评价与辅助决策:京津冀地区》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京津冀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目标及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采用时空格局变化的分析方法,开展了京津冀主体功能区规划不同时期国土开发、城市环境、耕地及生态保护变化特征与分阶段区域差异的分析,清晰刻画出不同功能区和不同时间段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及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契合程度,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未来规划提出决策建议。
-
从海绵城市到多维海绵朱闻博,王健,薛菲,陈珊 著《从海绵城市到多维海绵 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基于国内城市,尤其以深圳市为重点的30余年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实践经验,融合了水利工程、市政给水排水、生态技术、城市规划和园林景观等专业,创新性地提出了“多维海绵”“流域海绵”“离岛式填海模式”“浅表流雨水收集系统” “全域人工水生态系统” “街区水系统”等城市规划建设新思维,探索了将传统的水务灰色基础设施融合到现代绿色城市的新方法。 《从海绵城市到多维海绵 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阐述了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的综合方案,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方法和技术参考。相信书中所呈现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实践,将对全球城市规划与水务工作管理者、政策和决策制定者以及相关领域工作者有所助益。
-
区域城市彼得·卡尔索普,[美] 威廉·富尔顿 著本书描述了三种相关的现象:区域主义的出现、郊区的成熟以及旧城街区的复兴。每种现象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另两种现象相关联的。 本书试图提出区域城市的框架,考察正在兴起的区域、正在展开的郊区以及得到更新改造的城区之间的关系。本书的第一部分“蔓延的终结”,提出了这种新都市形式的性质和原则。我们认为,不能用传统的城市和郊区的理论来解释“区域城市”, 甚至也不能把新都市形式的原则解释为政治司法的汇编。必须从经济、生态和社会的角度把“区域城市”看成一个单元,它由街坊和社区综合而成,这些街坊和社区把大都市联合成一个整体。 第二部分“区域城市的建筑学”,提出了把我们的都市转变为区域城市的政策和形体设计原则。必须在区域和街坊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对区域城市和街坊层次的建筑环境和公共政策进行设计。如同区域城市,这些设计和政策本身也是一个整体,它要求包括联邦政府在内的各类相关机构的参与,比如不能忽略联邦政府在决定区域性质上所起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区域规划的兴起”,记述了整个美国究竟有多少大都市正在通过形体设计、社会和经济政策向区域城市转变。我们集中研究了三个走在*前列的区域城市:波特兰、西雅图和盐湖城。我们也考虑到了在特大都市区域执行区域尺度上的政策的困难,特别注意到美国州政府所扮演的潜在的角色,如佛罗里达、马里兰和明尼苏达。 *后一部分“更新区域的社区”,集中讨论了两个街区尺度上的现象,蔓延郊区的成熟和市区街区的更新,这两个街区尺度上的现象正在地方层次上影响着都市区域。我们虽然分别研究了这两种现象,但是,事实上它们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都需要在区域上加以考虑。郊区的成熟和街坊的更新需要面对大规模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也要考虑形体规划问题,例如,如何把那些失去的城市设计艺术重新安排在我们的街坊中,这些都需要在区域上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