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让城市更智慧[澳] Martin Tomitsch 著本书关注于交互式城市应用的设计,即通常所说的智慧城市APP。因此,本书从用户体验和数字化的角度出发,内容涉及:1.什么是智慧城市以及智慧城市APP;2.如何收集关于城市体验的数据;3.如何开始设计智慧城市APP;4.选择智慧城市APP的原型;5.智慧城市APP的应用和发展原则;6.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快速增长的智慧城市领域本书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提供一种实际应用的观点。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预测表示到2050年这个数字会攀升到三分之二。这意味着相比从前越来越多的人会共享城市基础设施,导致产生更多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世界上各地政府在智慧城市技术方面加大投入。与此同时,思想领导者和学者们为智慧居民和实现更多的参与城市建设的方法争论不休。在《让城市更智能》这本书中,马丁●托米奇聚焦于智慧城市居民和智慧城市系统之间交互设计的探讨著述的过度审视。他将从用户体验和应用于城市环境解决独立于城市系统的挑战,例如为广大范围的用户和应用设计以及物理与数字体验的整合,转化为具体操作原则。这本书是用于解析城市居民作为终端用户的智慧城市应用体验设计的版综合出版物。
-
感知健康的城市设计徐跃家 著《感知健康的城市设计》是“健康城市设计理论”丛书的第二册。“城市空间”和“人类健康”的关系是建筑学永恒的话题。在近代城市发展史上,“建筑学”与“公共卫生”有过3次重要的结合。 “健康城市设计”作为建筑学的一个方向,在2020年新冠疫情后引发了热烈讨论。在“健康建筑学”的大框架下,城市环境对人群心理与感知健康的影响是一个隐性却影响极为深刻的重要思考维度。本书整合了作者近3年来的研究和思索,包含理论、案例和思辨三个部分。理论篇,详细梳理环境心理与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归纳城市环境感知健康的六大基础理论、综合论述城市感知健康研究的三大工具,总结感知健康城市环境要素与特征,为城市环境与感知健康的关系讨论建立理论框架。专题篇,包括城市案例研究与感知健康城市分析模型研究两部分,案例研究部分以哥本哈根、香港、东京、北京作为典型案例样本,分别讨论城市尺度、城市密度、城市环境要素三个层面的感知健康影响,分析模型部分从大小两个尺度详细论述两个描述、分析城市感知健康水平的模型。思考篇,讨论了城市感知健康层面的空间正义和城市感知健康在城市品牌全方位的影响两个议题,继而,结合如今多学科交叉、信息技术发展、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从感知健康的维度探讨城市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发展可能。本书目录A理论t1 环境心理与行为蓝图:从地球精神到环境偏好t2 城市环境感知健康六大理论t3 感官地图到感知模型到感知健康计算 4 感知健康的城市环境要素与特征B专题t5 感知健康城市的尺度塑造:哥本哈根 6 高密度城市与感知健康:香港、东京t7 城市环境要素的心理影响:北京 8 城市感知健康的地图:五感地图模型 9 城市绿色感知计算:动态绿视率模型C思考t10 健康感知城市的空间正义t11 从城市感感知健康到城市感官品牌t12 走向身心健康城市
-
儿童友好城市的中国实践刘磊,吴晓莉,雷越昌,任泳东,钟文辉 著本书共计十章。第一章、第二章翔实系统地讲述了儿童友好城市的理念和目标,以及在中国的实践历程;第三章以空间为重点,提出了儿童友好城市的空间建设体系,并强调体系的持续延展性;第四至第十章则突出实践与行动,提供了广泛覆盖各空间领域的策略与指引,对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总结梳理了近五年来国内各城市先行探索的经验和案例,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丰富的参考依据。通过本书,读者可以获得对儿童友好及儿童友好城市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以此为基础,再结合所在城市的特征需求,可为未来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伍江,唐燕 编《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商务印书馆出版,旨在从规划的视角探讨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规律,推进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科的发展。本刊植根中国问题,参照国际规范,推进学术研究,倡导人文复兴,致力成为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领域人文精神的守望者和思想盛宴的召集者。本刊主要刊登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科前沿性、开创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反映国际新研究动态,介绍国内外城市与区域规划学者的研究经历和科研成果,鼓励具有长期研究积累、多学科交叉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我们期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人居环境专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等,能够在这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汇中外之长”,成百家之言。
-
城市微更新张海翱 著本书紧扣时代发展趋势,结合多项工程案例,详述了当前城市存量发展时期城市区域微更新项目经验。从城市微更新发展背景和时代特点入手,通过截取不同城市典型区域的微更新实践项目特有设计原理、决策机制、设计实施过程、项目运营和后评估等特点,回顾并总结了苏州市平江路街区、湛江市鼎龙湾区域、广州市新河浦区域、上海市愚园路街区、上海市新华路敬老邨社区、上海市江川路社区、粟上海社区美术馆等区域微更新案例的更新实践经验,以及“机械之家”“垂院”“猫之家”等大城市发展过程中极小住宅更新问题。
-
纽约城市更新中的形式逻辑周林 著本书以17至21世纪纽约的形式源流为切入点,以建筑思潮脉络为纵轴,资本作用、艺术介入和空间再生为横轴,深入探讨纽约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形式逻辑。在历时四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纽约经历了植入、探索、重构与反思阶段,在大量吸收移民文化基础上创立了极具包容性的建筑形式。艺术家也通过多种多样方式介入城市设计、表达社会关切,对城市空间中的垂直界面进行微更新。城市中的弱势空间则延续着历史文脉,其再生设计体现了叙事美、仪式美、生态美和符号美。
-
健康社区设计指南李煜,徐跃家,刘平浩 著“城市空间” 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受到持续关注的传统问题。当代城市居民每天有90% 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居住和工作的社区空间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健康。这种影响既可以是正面的促进健康,也可以是负面的导致疾病。事实上,社区空间的不良和不当设计,是导致多种大城市流行病的元凶。作者十余年来持续聚焦健康建筑学理论与实践, 2016年出版的专著《城市易致病空间理论》聚焦城市空间与疾病的影响关系。 本书整合了《健康住宅评价标准》、《健康建筑设计标准》《WELL健康社区标准》的健康社区评价规范,包含定义社区、元素、原则、实例四个部分,定义社区部分说明了什么是社区、社区与健康的关系、空间导致疾病的类型以及社区中促进健康的元素;元素部分详细罗列了社区中所涉及的所有空间、建筑、植物、人物、设施以及设备;原则部分将三本规范中的详细条目进行图示化;实例部分选取通过了WELL健康社区评价的实际案例,将其与原则部分进行结合,使读者能够能清晰地体会到健康社区的设计方法以及呈现形式。
-
激发·共构·整合张芳 著我国城市小街区空间形态的重构和更新中,城市建成区实体要素受到多方面制约,城市规划由关注街区的土地利用发展为关注街道、道路等外部空间要素构建,以及一人为本的活力营建。立足数字化平台,可对复杂城市问题分层剖析;构建数字模型展示街区空间结构变化与街区活力之间的复杂作用机制,对街区形态、空间行为、区域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进行预判,展示街区要素调整前后的系统对比;最终针对不同性质的街区营造提出设计方法及政策建议,为城市街区重构、更新、活力激发提供新思路。
-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史导论刘亦师 著该书作者具有很强的全球视野,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系统整理了20世纪初西方城市规划概念形成及学科建立以来的核心思想,如田园城市思想、带形城市思想、功能主义城市思想、楔形绿地思想、区域规划思想等。具体内容见附件目录,其中部分文稿已具。该书的特色及学术创新点有二:1)考察了前后相继出现的各种规划思想的联系,并非单独梳理某一种规划思想及其相关事件和人物,而是在规划学科创立和发展的整体脉络中加以研究,在大量发掘新鲜史料的基础上,形成了网络和立体的理解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分析框架;2)在全球背景下考察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全球传播,尤其注重与近代以来中国规划实践和城市建设的关联。 该书采用规划思想史的研究取径,注意各思想和设计手法间的联系、梳理提出这些思想的规划家间的过从往来和相互影响,兼具规划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为国内少有的尝试,有其重要意义。
-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再造道路选择关海长 著全书从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建设与发展的政策入手,研究新时期乡村再造的基础理论,评价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效果,重构乡村发展的战略构架。借鉴和改造城乡二元经济理论、小农经济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以及人口变化和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乡村农业经营业态、农村发展模式、农民人口流迁转变的特点和规律,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确定影响乡村发展的关键因子,为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乡村再造政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