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融·界王树琴,梁传智,阎思达 著本书是一部探讨综合材料造型艺术教学与创作实践的工具类图书,全书涵盖学术理论研究和教学及创作作品图片资料。 研究综合材料艺术应当把握两个关键的维度,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其一,是如何看待“材料”在综合绘画艺术表现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这就将绘画艺术史的研究聚焦于绘画艺术的本体, “材料”在这一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中,不再是用于表现客观对象艺术形式的“载体”,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艺术表现语言要素,参与到整体艺术作品表现语言体系的构建之中。也只有将其视为绘画艺术创作中独立的表现语言要素,并“融合”到绘画作品的整体表现语言体系,才能赋予艺术作品应有的艺术表现力与生命力。其次,是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的主体创作意识问题。艺术家主体创作意识的缺失与否,不但可“窥见”其对材料语言的认知水平和把控能力,更是决定其艺术创作能力及作品品质的重要要素。 全书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关于“融界”思想的理论探讨,透过单元论文的形式,以综合材料绘画艺术生成的历史语境,及哲学、现代自然、社会科学等“外部”因素对绘画艺术语言演进进程的扰动作用为主线,探讨当代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下半部分探讨综合材料艺术实践的实践篇,透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论,探讨材料语言的“融合”问题,并选录了我的硕士研究生作品及学术探讨与创作心得,涵盖“材料”语言的运用与创作实践经验,以飨读者。
-
大数据与公共交通可达性石飞,朱乐,席东其 著,甄峰 编为应对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愿景,及城市绿色低碳交通的目标导向,有关公共交通的研究如火如荼。本书将从公共交通的发展绩效视角,面向公交可达性研究标的,拓展可达性类型,提出公共交通时间可达性、公共交通就业可达性和公共交通费用可达性和公共交通站点步行可达性的具体研究方法,并给出实证。研究中运用当前较为流行的规划路径大数据和手机信令大数据,提高了分析的科学性。本书受众面较为广泛,包括规划、地理和交通等领域的相关科研和工作人员,亦可作为研究生阶段教材或读物。
-
站城融合之综合规划李晓江,蔡润林,尹维娜,葛春晖 等 著站城融合发展,需要建立顶层逻辑和重视规划引领。本书从铁路和城市的相互关系研究出发,重点分析了城市视角下铁路客站的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了站城融合发展的三大动力,即区域一体化、城际客群需求、城市结构优化及功能集聚,进一步从人的视角确立了站城融合发展的内涵,辨析了“逢站必城”的发展误区、站城融合与TOD发展的异同等;强化实证研究,论证了站城融合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条件,指出了国内实践中面临的若干问题。 本书总结提炼了站城融合规划的总体发展理念和方法。站城功能识别和布局规划方面,强化多元客群的差异化需求分析,聚焦紧密站城地区,提出不同开发类型的规划要点和建设机制协同;站城交通一体化规划方面,充分保障面向区域和城市的双重可达性,确立绿色交通方式为主导,分圈层构建交通集散和组织体系;站城建成环境层面,围绕人的多元需求和空间感受,营造和体现特色、友好、人文的站城风貌和空间场所。 附录为作者所在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完成的上海虹桥枢纽、深圳罗湖口岸规划案例,以及国际站城融合发展的优秀案例,以供借鉴。
-
元大内规划复原研究徐斌 著元大都的规划建设,开启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上的「北京时代」,为首都发展奠定了千年基业。元大内是元大都的权力中心、规划重心,也是元大都规划建设的开端。本书以问题为导向,试图通过新、老材料的互证,对元大内规划复原研究中长期悬置的问题作出解答。内容包括:基础材料和研究现状的整体回顾、故官考古视野下的元大内规划平面复原、技术史视野下的元大内规划生成逻辑、从元大内到明北京宫殿的空间演变过程,以及元大都「象天法地」规划意象的建构。研究成果可为元大都整体复原、古代宫城制度研究、首都核心区域价值挖掘和展示提供参考。
-
场地规划与设计 上 认知·方法[美] 盖里·哈克(Gary Hack) 著,梁思思 译本册深入阐述了对场地规划与设计内涵的理解,重点介绍了三个优秀场地规划设计的实践案例,并全面剖析认知场地空间的各个层面,涵盖形态、自然系统、文脉、产权、建设规范等。本卷进一步重点分析了场地规划从策划、经济分析、土地细分、影响评估到形成设计方案的方法、步骤和过程,旨在构建从“价值观—认知方法—实践操作”一体的场地规划与设计体系。
-
场地规划与设计 中 要素·工具[美] 盖里·哈克(Gary Hack) 著,梁思思 译本册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逐一剖析场地的各项广义上的基础设施,其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多样化交通、能源管网、电力设施、给水排水、供热制冷、通信系统、景观等方面。本卷在分析阐述全球实践的传统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创新规划设计的相关理念和方法工具,以响应全球城市当下和未来场地规划可持续、智慧化、实时按需等新的发展趋势。
-
场地规划与设计 下 类型·实践[美] 盖里·哈克(Gary Hack) 著,梁思思 译《场地规划与设计下类型·实践》结合优秀实践案例,分类阐述了场地规划设计的范式和原型。案例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住宅、商业区、工作场所、休闲区、大学校园和公共空间等,所选实践涵盖全球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多座城市。本卷旨在分析物质空间的形体塑造和功能要素组织的设计技能基础上,深化场地规划和设计“为人”和“永续”的价值内涵,勾勒场所营造的全球优秀实践。
-
中国城市更新发展报告2019-202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著本书依托于众多中国城市更新研究者的成果,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地将中国城市更新现状呈现给大众读者。内容包括对近几年城市更新年会的回顾和更新的经验总结、近年来城市更新研究综述;城市更新工作指导和未来发展方向;不同城市更新实践的调整分析、总结和归纳,进一步加强创新实践;针对城市的更新案例进行研究等内容。本书的出版不但有利于相关政府工作部分准确地把握数据和资料,同时对不同层面的城市更新项目工作者和我国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该系列报告目前已出版3本,此次报告为第4本,从以往三本报告的销售来看,均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之国家、住建部对于城市更新行动重视和出版社的“十四五”规划中对于城市更新相关方向的选题策划方向的引领。相信这本报告的出版对于当下城市更新行动的开展和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设计人类学耿涵 著设计人类学是一个将设计学与人类学在视角、理论和实践三方面相结合的学术领域,其既是设计学理论建构的扩充,更是对人本主义设计实践的强化,其最终原则是以人的需求为设计导向。 本书包含理论建构与实践方法两个层面:首先是设计人类学的理论建构,搜集整理国内外与本课题直接或间接关联的文献,梳理设计人类学的学术史脉络,厘清其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熟稔设计人类学建构所需要的理论工具。通过分析整理人类学家的主要理论,将其导入到设计学理论的书写之中,基于反复比对,形成设计人类学的自身理论。 第二层面是设计人类学实践层面,探索总结出若干设计人类学调查分析的工具模型,以具体设计项目为案例,通过田野调查、参与式观察等方式开始设计项目,最终用量性分析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检验设计实践的效度和信度。
-
宜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徐轩轩 著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一直到发展成为著名的水电之城,宜昌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城市。本文以宜昌的城市空间营造为研究对象,以翔实丰富的史料为基础,深入研究宜昌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以宜昌从建城初期的军事镇邑发展到如今的湖北省副中心城市的演变脉络为主线,梳理出宜昌城市空间营造的全过程,分析在各个历史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规律;并由此分析宜昌城市空间营造的特征及机制,试图为宜昌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为宜昌在新时期的城市空间营造提供参考意见。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一直到发展成为著名的水电之城,宜昌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城市。本文以宜昌的城市空间营造为研究对象,以翔实丰富的史料为基础,深入研究宜昌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以宜昌从建城初期的军事镇邑发展到如今的湖北省副中心城市的演变脉络为主线,梳理出宜昌城市空间营造的全过程,分析在各个历史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规律;并由此分析宜昌城市空间营造的特征及机制,试图为宜昌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为宜昌在新时期的城市空间营造提供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