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
-
书籍装帧设计曹琳 著本书共分为7章,前4章系统、全面、详细、具体地介绍了书籍的历史与发展、书籍设计的内容、总结了书籍设计的属性与立意、书籍的分类与特征;第5章和第6章结合实例介绍了概念书籍的创新与设计、书籍的整体视觉设计的具体形态;第7章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部分优秀作品。本书为书籍艺术的历史梳理、未来走向、专业训练、创意开发,做了系统的思考和总结。该书图文并茂,言之有物,倾注了作者对书籍艺术多年研究的心血,对学生研究书籍艺术、提高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具有启迪和指导的作用。
-
设计与市场博弈董艺 著内容简介中国当代民营建筑设计机构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 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得益于行业政策放开和房地产蓬勃发展,凭借很接近西方建筑事务所模式的体制优势, 成为“中国设计”重要组成部分,谱写一段壮美奋斗史。本书梳理当代民营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历程,从“市场化”和“设计化”角度来剖析其发展模式和规律,研究其对设计道德、设计规模、设计机制所产生的不同映射,机构个体对这对要素的不同理解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的本质、特点和未来。民营建筑设计机构发展历程就是当代中国本土独立开业建筑师的奋斗史,通过《设计与市场博弈:当代民营建筑设计机构职业化发展研究》—书,可以洞悉当代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化历程图景,厘清过去,洞见未来,寻找“中国设计”崛起之路。
-
生物的艺术形态[德] 恩斯特·海克尔 著,五月 译《生物的艺术形态》是恩斯特·海克尔所绘制的自然科学插画集,其中既有对原始微生物的刻画,也有对高等动植物的描绘,其所描绘的自然生物形态异常精准,其准确性已借由现代的高倍显微镜得到了证实。《生物的艺术形态》用绘画重建现存物种发展史,对20世纪早期的绘画、建筑和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书使世人了解自然界中繁复、完美对称的各种构造,使科学和艺术的关联更加紧密。《生物的艺术形态》中的插画兼具生物形态美及几何构图的美感,使当今的读者能更好地领略生物形态的美妙之处。
-
质感制胜王绍强,张星 著印刷是使用印版或其他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复制过程。作为传达信息的社交媒体,印刷不仅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同时还是人与人之间信息扩散的媒介。设计师通过巧妙使用各种印刷工艺,引起大众对美学的关注和思考。 全书收录了100多件设计师印刷作品,全面展示了设计师在印刷行业的无穷创意和创作热情。16开的尺寸,四色印刷,颜色饱满、细节丰富,保证了悦目的视觉享受,让读者感受丰富的视觉体验。
-
E4V创新力 突破界限的TOC创新流程[日] 岸良裕司 著,佟凡 译TOC是颠覆固有概念的突破性创新理论。本书介绍的E4V正是集合了TOC知识体系的精华,为了创造出让世界发出惊叹的创新而开发出来的创新流程。本书主要介绍了TOC创新流程E4V的来源、特点、前提以及实现所需的三个重要环节——创造价值、传递价值以及铺平道路,实现创新。三个环节中都会介绍实践性工具,不过*简单的方法还是用这些工具来解决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让所有流程得以在实践中应用。本书图文并茂,理论与实例相结合,适合企业管理者、创新实践者阅读。
-
构成秩序视野下新型工业化建筑的产品化设计与建造罗佳宁 著本书首先介绍了传统的建筑构成和建筑秩序理论,并在建筑工业化的视野下对其进行了拓展,构建了“建筑工业化构成(秩序)原理”的理论框架,并以典型建筑类型-预制装配式建筑和典型工业产品-汽车(车身)为例,填充和完善了此原理框架的内容,然后基于此原理框架内容对预制装配式建筑和汽车(车身)进行了半定量类比分析。提出了“建筑产品模式”、“构件法建筑设计”等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与建造理论。很后,通过东南大学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实践和澳大利亚的预制装配式建筑项目展示了“建筑工业化构成秩序产品化”的一种将制造业融合进建筑业的可行技术策略和路线,为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国目前建筑工业化的研究角度、研究模式和研究内容提供了新的思路。
-
2019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张嵩 著本书为2019年在东南大学进行的中国建筑新人赛赛事记录,展现了赛程中专家前辈给与建筑新人(建筑专业1~3年级本科生)的点评与指导,学院领导对学生在专业发展方向的指引,重点展示了获奖学生的作品,包括其设计思路以及很终作品模型。本书以2019年在南京举办的中国建筑新人赛为主线,介绍了这个赛事从组织,选拔,到展览,评审的全过程,展现了一种学生设计作业竞赛的操作流程和全新思路,是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教育水平的整体展现。可为建筑专业学生提供借鉴和参考。
-
观念的演进沈榆 著中国现代设计是伴随着现代化现代进程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史》作者搜集资料十年,梳理、研究、写作五年,为读者还原一段真实的中国现代设计史。作者将研究坐标放在“设计”也是由设计师们的活动或行为所组成的,是一种人类活动。这样一种行为是在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而作者在研究设计观念史的时候,融入了社会学、科学、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在研究中,作者突破贴“标签式”的研究方法,在真实的设计实践与探索中反思,引出了许多有趣且深刻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关于中国现代设计思想资源的辨析一般认为“图案”是现代设计思想的重要来源,但从“共时”的角度来看,上世纪20年代以来与西方国家,特别是德国的技术合作及工业产品输入是另一支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市民阶层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这种思想资源的发育;2、中国建筑设计实践最早移植了国际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资源;3 、1949年以后,国际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主要依托“工程技术”与中国设计相联系,其“明言知识”与“意会知识”为其留下了空间,从“郑可系”师生谱系中发现“设计实践智慧”的价值。这种价值同样可以从“产品”的具体设计中得到印证;4、中国对外贸易需求的拉动,使得中国设计能够保留其客观作用,为以后中国设计的复兴奠定了基础;5 、20世纪80年代初在“品牌更新”与“生活品质提升”双轮驱动下的中国设计曾经试图通过国际先进技术购买形成的产品来刺激中国消费者的欲望,这种基于“工程”制度特征的设计改良所产生的市场效应只维持了短暂的时间,与此同时在南方却进行着新型工业化的实践。以南方工业设计事务所、青蛙工业设计公司等为代表的新兴设计力量的崛起,带来了崭新的设计观念;。6、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随着派遣到国外学习工业设计留学生的归来,一场关于设计观念的大讨论持续了近10年时间。从表面看是关于“工业美术”与“工业设计”谁能主导当代设计的讨论,但实质上是一次“理论智慧”的大集聚。而港、台地区设计成功的经验也刺激了观念的拓展;7 、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哲学的符号学转向之风吹进设计领域,历经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洗礼的各种设计观念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设计师还通过参与国际设计竞赛来进一步检视自己的设计观念;8、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设计思想资源的积累使得中国设计走向观念的实验。
-
立体构成与设计应用李征,王欣欣 编“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大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高职高专、应用本科等课程中比较抽象难学的课程之一。编者针对学生立体构成基础薄弱的学情,根据艺术设计大类各专业培养基本目标提炼本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遵循职业能力培养基本规律,以“三维一体”为主线,即以培养学生立体构成的分析应用能力和设计制作创新能力、细致认真的工匠精神及团队协作职业素养为主线,将知识模块化,技能实训任务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共设置七个模块:模块一为认识立体构成;模块二为半立体构成与设计应用;模块三为多面体构成与设计应用;模块四为线材构成与设计应用;模块五为面材构成与设计应用;模块六为块材构成与设计应用;模块七为综合构成与设计应用。每个模块都以设计项目为平台,先分析立体构成在设计项目的应用,再将理论知识和实训内容融为一体,并以任务形式学习,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无缝对接。每个模块都配套微课视频、示范操作、立体构成项目库等立体化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知识点、技能、行业和企业项目经验有机融为一体。通过拓展训练环节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
绿色包装与设计张立雷,赵俊杰 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包装产品行业要审视自己的包装是否符合新的消费趋势,包装设计者有责任设计出具有品牌个性、凸显人文绿色心理和文化自信的包装。 书中不但厘清了传统绿色包装的理论内涵与现状趋势,更进一步提出了人文心理层面的绿色设计,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统文化或地域文化的再设计应用,并结合了大量案例来展示分析。本书作者作为中国联合设计委员会成员,多年来致力于绿色包装的研究。设计委员会也为其提供了一些优秀绿色包装设计案例作为支持。书中的工作室访谈部分让我们能够直面国际大奖作品,发现设计者之匠心独运。 本书无论是对产品包装客户还是设计从业者,都具有很好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