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
-
土木工程制图何铭新,李怀健 编本书在第4版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土建制图方面有关的国家标准,以及为适应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的趋向修订的。主要内容有绪论;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点、直线、平面和平面曲线的多面正投影,投影变换,平面立体、曲面、曲面立体、空间曲线的多面正投影,平面、直线与立体相交以及两立体相交,轴侧投影、标高投影,组合体的多面正投影和组合体的构型设计,钢筋混凝土构件图和钢结构图,房屋的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给水排水施工图,道路、桥梁、涵洞、隧道工程图,建筑信息模型简介等。本书可供高等学校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包括原有的房屋建筑、给水排水、道路与桥梁、市政工程、地下建筑等有关专业)的“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近的其他专业选用。
-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创新技术林鸣,刘亚平 著《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创新技术》依托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隧道建设,介绍了深插钢圆筒快速筑岛技术、地基基础沉降机理及控制成套技术等13项创新技术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内容涉及人工岛的建设和沉管隧道的基础沉降、回淤、沉管制作、安放等,施工过程中攻克了一系列外海沉管隧道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了沉管隧道大型化、工厂化、装配化、智能化的工程理论与成套技术。
-
青山筑境何崴,孟娇 著乡村文旅建筑包括民宿、客栈、精品酒店、书吧、餐厅、咖啡厅、游客中心等多个概念,是乡愁之思,是设计艺术,更是人文关怀。 本书汇集多家设计院所、设计师与设计团队的20余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为民宿酒店及餐饮空间以及文化及服务空间两大类型。以设计一手资料作为出发点,而非停留在调研采风体验的表面阶段,深入解构这些“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山间庭院与居所隐庐,为设计从业人员、建筑相关专业师生、文旅爱好者们,呈现这些诗意栖居地的选址、改造、设计、建造以及经营利用等设计思路、建造资料、分析图与破解图。以文字结合具体案例的方式,*终向读者们展示了文旅建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流程与专业协同优化指南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了加强对建筑绿色设计业务的管理,保障项目各阶段绿色设计质量,特制定本指南。本指南是职业建筑师和职业工程师在建筑绿色设计工作中可参照的业务指导手册。指南首先明确了项目绿色设计文件要求。其次,基于对常规设计流程的研究,提出了经优化的绿色设计流程。第三,以绿色性能为导向,提出了各专业整体协同的决策模式和工作模式,并分别规定了专业分工与职责以及岗位分工与职责。后,结合设计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了适宜的协同设计平台建议。
-
砖筑生态村镇同筹绿水青山王全辉,王久臣,宋波,周炫,方放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农村地区推广应用节能砖和节能建筑应用所需的技术、政策、方法及相关经验,为今后进一步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把建设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真正纳入新农村建设的主流工作打下了基础,也为中国构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本书共五章,第一章为砖筑生态村镇,同筹绿水青山;第二章为基于乡村生态宜居的超前谋划;第三章为技术与政策创新;第四章为示范引领科学推广;第五章为综合推动持续发展。可供推动乡村振兴、农村建筑节能、生态宜居相关领域工作的同志学习和参考使用。
-
公共建筑与空间营造[丹] BIG建筑事务所 等 编,于风军,林英玉,辛敏裕,罗茜,张可新 ... 译长久以来,我们因公共建筑的作用、范围和功能及其对某一地方、某个国家或特定社会的影响而对其进行定义。它们曾经代表着神圣、崇高、特权和荣耀,而如今的公共建筑似乎更倾向于服务于人文价值,通过提供一种“空间感”,让人们在同一屋檐下实现空间共享和交流互动。这种空间的建造过程绝非一成不变,也不仅仅追求审美效果;相反,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政策、人文地理、社会一致性、城市拓扑结构以及意识形态、文化、遗产、象征性表现等因素。因此,建筑只是在全局方案中发挥自身作用,而非凭借一己之力控制公共建筑的范围和视野。然而,本文中所提到的建筑案例表明,建筑可以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来应对这些复杂的问题:阅读字里行间的意思,并以具有洞察力和创造性的方式解释一个特定的设计。通过这种方式,要想使建筑能吸引社区人们的眼球,首先要使其成为一个能吸引眼球的地方。
-
历史价值的适应性再利用[丹] BIG建筑事务所 等 编,司炳月,许正阳,姜博文 译在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的同时,更多的现存建筑需要得到认真的考虑。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人口,新的大楼、新的基础设施和便利设施的建设正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持续快速地涌现。建筑趋势发生了明显的转变,适应性再利用对于旧建筑来说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寻求在有趣而又有历史价值的现存建筑上工作,通过友好的再利用方式来保护建筑遗产和文化价值。本书就提供了这样一些建筑案例,希望能为有志于此的建筑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
高密度住宅设计典范[西] 亚历杭德罗·巴哈蒙,玛丽亚·卡米拉·圣希内斯 著,王建武 译《高密度住宅设计典范》主要介绍近年来竣工的20个高密度住宅方案,均是世界各地新的成功案例。与场地条件宽松、容积率较小的低密度建筑不同,高密度住宅要求在有限空间内容纳更多的居住者,提供集约化的生活设施,因此各种设计条件一般较为苛刻。《高密度住宅设计典范》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如何使高密度住宅与城市和谐共处,如何塑造积极的公共空间,如何组织和设计户型及各类设施,如何创造丰富的造型等。 目前市场上关于高密度建筑设计的图书很少,而且都是很多年以前出版的,选取的案例也都很陈旧。《高密度住宅设计典范》选取的范例都是近期新的项目,从建筑与城市关系,公共开放空间,建筑功能与户型设计,维护与造型几方面进行论述,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相关作品的设计要点与经验。目前,我国住宅建设以高密度、高容积率、建设周期短为特征,《高密度住宅设计典范》的内容非常符合我国发展现状,对症下药,为我国的设计实践提供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经验。
-
知识生产驱动的设计研究李洪海 著本书基于知识生产视角,应用知识生产新模式、知识建构合法化语码等理论,提出了三个层级的设计知识生产理论研究模型,然后应用这三个模型,展开了对六个设计研究案例的分析,并提出了实践型设计研究的项目规划策略、目标建立策略以及质量控制与评估策略。本书为设计研究与设计知识领域的交叉研究,是一种探索与尝试;本书引入了知识生产、实践型设计研究、合法化语码理论等多个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期望可以与设计同行们共同学习与讨论。本书可以满足国内设计领域、学术界对于设计研究、设计知识类书籍的需求。
-
感应式建筑鲁道夫•埃尔-库利,克里斯托•马尔科普洛斯,卡罗尔•穆海贝尔 著,魏秦,张昕 译本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横跨多学科领域,将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自动化等多学科协同的科学研究平台;向读者呈现了多伦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香港大学等研究者的大量实践成果。作者通过感应式建筑的工作原型,从人工自然、沉浸式空间、能动构件、可变覆盖面、表面作为接口与个体感应等六个部分,从城市整体到建筑构造细部的不同层级,以一种全景的视角展现感应式建筑的实践研究,突破了对建筑空间的传统思维与认知,使人与建筑之间的交互过程呈现一种新的激活状态:建筑成为一个可感知、可呼吸、会思考、可行动,并满足居者个性需求的生命体。本书为国内建筑学专业开启了前瞻性的研究视角,提供了未来建筑与城市发展的新思维与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