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
-
韧性人居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著本书为上下册,上册收录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师生身处新冠疫情的专业文章,力求为日常的生活空间和环境提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思考和建议;下册收录了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针对两个实际的抗疫医院建设项目的专业文章,这些文章从建设的各专业角度对项目建设进行了翔实的介绍,并探讨进一步优化和注意的事项,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此稿是对本次新冠疫情的快速响应,其涉及的抗疫建筑与环境的专业思考和实践技术具有前沿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本书可供建筑院校的师生、建筑设计研究院所的专业人士以及城市管理者阅读、参考。
-
木制玩具设计攻略陈思宇 著本书详细描述了木制玩具的生产及工艺流程,并介绍了常用选材情况,便于使用者快速掌握设计要素,避免了创意与生产脱节。本书还详细分析了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并据此对年龄段进行了重新划分,突破了原有以3岁作为划分界限的惯例,对设计定位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本书所使用案例基本都属于成熟项目,落地性好,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本书可供设计专业师生、玩具生产类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
数字平面设计王勇 编《数字平面设计》内容创意独特,涉及解构拼贴、手绘涂鸦、极简线描、字体设计、观念图形等多种技法,能很好地表达设计思想,激发观众共鸣。
-
中国开发区周边社会空间研究孔翔等 著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空间载体,开发区建设实质上是为吸引加工制造环节集聚而发生的空间生产过程。由于人文景观、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社交网络等的迅猛变化,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逐步成为本地失地农民与外来劳动力等“无根者”集聚的空间,转型升级和持续协调发展面临挑战。为此,《中国开发区周边社会空间研究》主要借鉴产品内分工、空间生产、地方感、新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上海闵行和浦东、江苏昆山、湖南长沙等地典型开发区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开发区的空间生产机理及其对所在地区社会文化空间的影响,主要包括开发区的经济活动特征和社会结构特点、开发区周边“无根者”的地方感、外来女性和儿童等的空间行为、开发区空间生产绩效的评估及优化策略等内容。
-
典型农房设计图集 桃源村孙君 著桃源村这个项目与郝堂村最大的不同是把住宿(乡宿)与运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之所以这样重视,还有一点就是桃源村还是传统村落(石头垒的村)。新村与旧村并存,有大山,有丘陵,有水库,有小溪,自然条件比郝堂村要好。桃源村地处武汉“两圈”范围,机会难得。“两圈一带”:“两圈”是指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带”是指长江经济带。“两圈一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三个板块简单相加。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既要统筹考虑、整合资源,又要彰显三个板块的个性特色。在这个大战略部署下,湖北省全力推进绿色幸福村。 项目基本达到了我们初步设想的目标。村里第一家咖啡馆有了,孙君的院子有了,引入了一家很有规模与艺术性的摄影基地,陆续有了村里的接待中心、知青客栈、乡村供销社、老汪的茶叶产业??艺术家关注最多。 2019—2021年,是桃源村真正的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的时刻,桃源村从一开始就没有引入大企业,而是让村民自我成长,在市场与农业规律中一点点成长。 本套丛书集结了作者孙君以及农道联众同事的智慧和力量,在扎实调研、深入走访了解农民需求,结合当地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发掘河南、湖北等地浓厚楚文化、汉文化,设计出农民欢迎喜爱、当地政府满意的具有鲜明中原大地特质的乡村规划、典型农房,使农道联众、孙君等的中国新农村建设理念扎扎实实“做了出来”,充分展现了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之自然之美、和谐之美。
-
英国城市设计与城市复兴杨震,周怡薇,于丹阳 著作为****个完成高度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国家,英国的城市发展历来是城市研究的重要议题,英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也为许多“后发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参照。本书是作者在对英国主要城市(特别是英格兰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文献、政策研究及案例分析所撰写而成。本书主要聚焦于英国近30年以来的“城市复兴”时期,并主要基于城市设计的理论视点和实证框架。在本书的基本认知中,城市复兴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城市面貌全面提升的过程;其间,城市设计既是一种以塑造城市三维形态和公共空间体系为核心的技术工具,也是一种以调节空间利益和促进城市发展为任务的公共政策。本书首先对近30年以来英国城市设计与城市复兴进行了概要式的回顾和框架式的评价,然后选取伦敦、利物浦、卡迪夫三座城市进行重点研究,一共呈现了9个全面深入的典例分析。其中英国的首都及全球城市伦敦占据了本书的主要篇幅,而利物浦及卡迪夫作为两个举足轻重的港口枢纽及典型的后工业化转型城市,也呈现出别具意味的研究价值。英国的经验表明:高品质的城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推动城市复兴的进程,而城市复兴的目标指向与内涵演化也会反过来促进城市设计的技术进步和政策演变。应该看到,英国的案例既是值得我们参照的典范,在很多方面也值得我们警惕借鉴。
-
典型农房设计图集 樱桃沟村孙君 著农民房子基本要素是:重、牢、用、传,特点是省钱、气派、好看。 1. 重:厚重,像农民一样,踏踏实实; 2. 牢:牢固,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房子是要传宗接代; 3. 用:好用,功能齐全,满足生活、生产、祭祖、风水; 4.传:传统,要有中堂、灶王爷、祠堂、祖坟,这些是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房子重与牢 农民一生三件事:盖房、娶妻、生孩子。盖房是大事,这也是我们乡建的主体工作。 樱桃沟项目在堰河村与郝堂村之后,所以项目在规划与设计时做得更加成熟,尤其是在农民房子设计时更应考虑实用性与功能性。 (二)实用与功能 樱桃沟村设计了五套户型,从75平方米到260平方米。如二号房75平方米的小户型,投资约在6万元,这种户型就很实用,特别适合老两口或一人户,乡村的家庭人口已与城市差不多,老人与青年人都分户。这些房子建得比较好看,如果老人百年了,这些房子未来可以自己住,也可以独立出租给城市人来乡村度假与养老。正因为如此,房子在设计时基础建得比较高,防潮,功能也实用,朝阳卧室、餐厅、卫浴,中堂为客厅,采光与通风都有考虑。 房子在设计时没有什么不可创新,但是要把握“度”。樱桃沟村房子基本保持本地汉江流域的元素,农民房子朴素是重要特点,建筑材料本地化,工艺简单,做工很细,这样的房子属于传统中的经典样子。因为没有过度创新,才有了永恒性的感觉,永远也不会落后。相反过度设计、过度装饰、过度园林化的房屋就容易过时,也易损坏,感觉怪怪的,很易被拆除,因为乡村是一个约定成俗的社会,对异类与不合群的东西始终处在排斥状态。 在设计二号房子时,是在传统与习俗中做了局部微改,更多是将实用性与美观相结合。比如外表四个墙的角,我特别夸大由角改成面与柱的结合。房檐下扣墙面收束,让厚重的房子显得有一些灵气与美感,在色彩上特别调整,以70%为灰色(灰砖),20%为黄泥深色,10%为白色(石灰),因亮色显得格外精神,又不失厚重,这是吸取汉风。 老人到了黄昏之象,尽量显有精神之气,有颜色之美。还有未来老人故去,作为乡宿与居住也能感觉是一个有艺术品质的民宅。 类似这样老人的房子,小体量,投入在5万~6万元的房子要想设计得美与实用,其实很难,作为投资人或政府也不愿下功夫,尤其是弱势群体,他们的房子都不好看,品质与美观一般,如移民房、养老院、搬迁房、拆迁户等。我恰恰相反,越是大家不关注的房子我越感觉更需要被重视、关爱,要好好地进行设计。 (三)非标准 乡村建筑尤其是农民房子,设计师与农民需求相差甚远,现实中很难做到农民能百分之百按图施工。今天的农民80%以上都进过城或到城里打过工,见得多,看得多,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与审美(受欧式建筑影响),特别是农民这个群体,他们因一直生活在一个以熟人与血缘构成的信任关系中,所以一般对外来事物与契约不易认同,几千年以来,农民的信任一直没有跳出熟人圈。 所以在设计樱桃沟村房子时,特别小心又小心,尽量做到让他们信任,并能够按图施工。在樱桃沟村设计这五套房子,村干部把设计的房子照片放大,全部贴在村委会的楼梯口,全村的人都进进出出,看后感觉很好,都说盖房时可以按这个样子去盖。樱桃沟村在五年间新建了三十多栋房子,都说按图建造,要我设计,可是我给他们的五套图没有一个会严格按图建房,几乎百分之百地会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调整改动。位置、地形、人口、风水、邻里关系、钱的多少、个人爱好与审美、老房子剩下的材料等,什么事都出来了。三十多家房子,三十多种设计,三十多种要求,三十多种造价,可是样子一定要按村委会墙上的,那个样子是他们小时候的印象,也是村委会楼道里的印象,是他们自己记忆中的样子。 可以看到,乡村的房子看上去全都一样,实际情况是每一户都不一样。 (四)传统伴随生活 农民的房子与城市人的房子有很大区别,农民房子不仅仅是居住,他们还有自己的小院、晒场、菜地、农具房、养殖区、视觉与风水空间等,那是千变万化的要求。比如说大门朝向,中堂的进深(考虑老人寿终正寝),房子左右的高度,大门面对的门、窗、角、树、山、路、山头、山脊、山沟等。房子在设计时,屋檐长度,屋脊、瓦的坡度,滴水台,房沟,朝向,大大小 小门的尺度,中堂的进深,土地庙,院落中的工具房,养殖,菜地,晒谷场等,都要一一考虑,实用是农民建房最最重要的要素。 樱桃沟村的五套房子,其实只是樱桃沟村房子的样子。一个风格,一个美感,一种定位,让农民心中敬畏,这大约就是文化,也是文明,这就是设计的意义。 也因为有了樱桃沟村五套房子的定位、风格、美观、造价、施工图、庭院绿化等,这个项目才有了持续性,有了由村到县的全域化乡村振兴。 (五)文化引领时代 乡村不像城市是一个标准、法律、制度的社会,乡村规划设计是一个动态设计,乡村是一个温度社会,天地相接,人与自然相融,自治与法治兼顾,四季变化,还是一个在苍穹之下的“农生镇,镇生城,城生中国之道。” 在樱桃沟村,我们不仅仅为农民设计了新房,也改造提升了旧房。把我们这个时代的杂种建筑,没文化内涵的设计,有违乡村常识的房子进行了微建。50山居、60院、70院、80院、90院,还有“孙君的院子”,这些房子与我设计的五套房子慢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村落感,有新有旧,有传统有现代,这种感觉更像传统村落的感觉。 正是如此,樱桃沟村的房子设计得像乡村、像农民的房子,像汉江流域的风格,融入自然。樱桃树四季不同,年年绽放,让我们(城市人)有了敬意之感。看见村庄,看见农田里的农民,看见宗祠,看见门前的奶奶与孩子,心中就有了温暖,文化有了方向,设计有了生命,建筑成为风景,乡愁有了家园。
-
典型农房设计图集 水没坪村孙君 著水没坪的设计理念并不是我们从城市带来的,而是水没坪的生存环境与村民的生活需求告诉我们的——水没坪的新房该如何设计,老房该如何改造。 设计改造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老房。这里的老房有80~120年的历史,村后有千年的遗迹。建筑材料完全本地化,房子很低矮,屋黑窗下,潮湿味霉。房高约2.7米,每户有一个小院。户户门前有千年以上的银杏树,让人震撼,也让人知道这个村的历史。房间与院落很规范,院门在东南,主卧为东,养殖在西北,房中设中堂,厨房有灶王爷神龛,大梁有? 建记事,院外有土地神…… 这些信息告诉我们,这个村虽然很小,可乡村的文化与伦理却很清晰,传统文化一直延续完整,这些对我们来说就是建筑文化与风格活的参考文献。 建筑风格与大山外的民房区别不大,只是通风、材料、工艺、实用性没有山外的民房讲究。正因为如此,老房的保护、维修就会很费时费钱。村庄耕地稀缺,住房自然拥挤。房子连着房子,一切随意而又实用,拥挤的感觉到处可见。 水没坪的规划设计,重点是老房改造,保持原有的感觉,提升生活舒适感,增改卫生间、洗浴、保暖、通风。保持原状与少设计是我们这次的设计重点。 正是以上的一些问题,我们在新房设计时首先考虑房子的实用性与功能性,房子占地面积不大,以山地坡地为主。防潮通风与采光都是村民(主要是在外打工回来的青年提出的要求)反映的问题。另外他们说的更多的是希望房子好看,要像城里等。这些要求有一些我们接受,还有一些我们不会接受。比如房子要像城里,我们认为他们的愿望只是房子要洋气一些。这个需求是正常的,所以在设计时,尽量向实用与漂亮看齐。 另外一部分是新设计的五套房子。因为水没坪的特殊环境与现实条件,房子在设计时,以小体量、实用、好看,更多是从未来这个村的产业考虑出发。 新房设计目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目标,近三五年是建不了,主要是没有钱,还有一个就是没有盖房子的地。建也是新旧交替,新设计的房子估计要三五年后才能实施。 目前村中有一户是保留一部分老房又新建了一部分建筑,这部分新建的部分与老房之间的融合让我们费了很大的脑筋,建了前后三个多月,也得到了村民的认可。正是有这样一个磨合,有了村民内心深处的期待,我们最终才有了设计这五套房子的初心。 这里的人大部分姓杨,属一个家族,心很齐。第一户改造成功,后面几户学得就多了。第二户是旧房改造,要求更高,不在乎多花钱,室内一定要比第一户还好…… 可是问题又来了,主要是这里与世隔绝,现代建筑材料很难购买,买到也难运进村,于是无论新房与旧房设计改造都基于这样一个条件再次调整,建筑材料本地化成为我们这次规划设计的基本定位。于是我们又坐下来,放弃原有城市建筑的想法,听取本村村民的需求,一户一户地讨论,才有了今天的五套属于水没坪的新房。 五套房屋的户型、功能、外观是根据村民意见讨论出来的,我们把最终的设计稿展现给他们时,他们很是激动。不过他们对房子二楼的阳台与走廊有很大的争论。老人都反对,年轻人喜欢。争论的结果是老人服从年轻人,在老人眼里,年轻人在城市生活过,见过世面,他们说的话在村里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紧接着,客店镇领导让人把五套房子设计稿打印出来,做成展板放在古老的村落前面,每天有很多村民在看,在琢磨…… 这个村太漂亮了。老房子,金黄的银杏叶,百年大树与低矮的茅屋,人与羊群,晨曦与炊烟。还有美丽悲哀的杨玉环的传说,让人们对这里有了神秘的遐想。有美丽的传说,有一些梦想,往往就会有美好的愿望,也自然有美丽的村落——水没坪。
-
《洛阳名园记》详注详析新译王彩琴,王元明,杨頔 注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记载了宋代名园共19处,依次是:富郑公园、董氏西园、董氏东园、环溪、刘氏园、丛春园、天王院花园子、苗帅园、赵韩王园、李氏仁丰园、松岛、东园、紫金台张氏园、水北胡氏园、大字寺园、归仁园、独乐园、湖园和吕文穆园。这些名园园主的身份有三种:一是公卿贵官;二是贵族富户;三是僧人,即“僧坊”。主要记述了名园的历史变迁、景物形胜、亭榭布置、花木种类等内容。旨在说明“洛阳之盛衰者,天下治乱之候也”“且夫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作者对其进行详注、详析和新译,力求准确地对其中的文字进行释义、翻译和赏析;在每篇赏析文章之后,附上一首或者数首诗词,增加其文采;在每个“名园”之后和全书的后面都有附录,收录与该名园有关的诗词文,以丰富和充实“名园”的内容。
-
设计现代城市[美] 埃里克·芒福德(Eric Mumford) 著建筑和城市史学者埃里克·芒福德在作品中进行了工业革命以来关于城市化和城市设计的综合性考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比较视角。19世纪下半叶,技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和世界人口出现了大规模的增长。芒福德考察了城市设计中的关键性因素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回应这些变化,并最终创造出应该如何设计城市环境的主流观点,以及创造出一个叫做“城市化”的概念。同时,他也回顾了在欧洲、美国和亚洲城市中出现的复杂多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