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
-
唐风建筑营造李百进 编著本书作者对“唐代建筑”(营造于隋朝和唐代——581~907年)和“唐时代建筑”(汉朝以后,南北朝转型期开始到元代末年——420~1368年,依唐风为体的营造方法来营建的建筑——唐风建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收集了较多的唐风建筑遗构调研和唐宫复原研究设计资料,从壁画启示、遗构调研、复原研究、东瀛唐样、构架探微、斗棋解析、细部构造、设计要点、设计实例、装饰纹样十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配有大量的图样。 本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且直观,易懂,能帮助设计人员较好地掌握唐风建筑的构造原理和方法,并在建筑设计中参考运用;本书为相关的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进一步探讨唐风建筑提供了较多的信息,可供学习参考。
-
上海经典历史建筑游王慧敏、孙洁、徐颖 撰文为方便旅游者选择,本书在编排按照主题进行分类介绍,全书分为九个部分:一个重点地标建筑群和八个主题建筑,包括外滩建筑群,古典园林建筑、宗教建筑、名人故居建筑、酒店与餐馆建筑、纪念旧址、文化娱乐建筑、里弄建筑和公共建筑。每栋建筑均配以精美图片和简要文字说明。在每个主题内容后,设有同主题建筑一览表和分布示意图,以便读者广泛了解和游览。
-
乾隆御品圆明园郭黛姮《乾隆御品圆明园》是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圆明园研究》课题组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乾隆御品圆明园》所采用的圆明园复原图,也是由课题组的成员辅导本科生和研究生来完成的。历史上的圆明园有着一百多处园林景观,从使用功能来看,不仅有临朝理政的仪典性殿宇、日常生活的寝居建筑,还有表示孝悌精神的礼制建筑,书院、书楼、戏台等文化建筑,寺院、庙宇一类的宗教建筑,供帝王考察农情的观稼、验农建筑以及大量的景观建筑,不仅功能性、实用性建筑的数量很大,而且为满足帝王们审美的需求性的建筑类型也很齐全。皇家园林在一般人的概念里,不过是帝后起居生活、游乐玩赏的场所。然而圆明园不仅仅有着多姿多彩的建筑、山水、花木供帝王后妃们享用,还是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更是帝王审美理想的物化表达,这里不仅有帝后生活的篇章,还反映着帝王治国的理想和方略。如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那么圆明园便是用园林造就的一部活生生的社会文化史。
-
老房子王川平 编著本套丛书作为体现重庆地方文化的重磅书,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和底蕴,多角度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分为老风尚、老行当、老钱票、老档案、老广告、老地图、老码头、老街巷、老房子、老城门等,图文并茂。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文化类的书要么角度新,要么做深,而且要形成规模。《老房子》是其中的老房子分册。领事馆,大使馆,水师兵营,别墅,剧院,银行,洋行……陪都的各个角落,经济政治的各个领域,都能见到各种各样洋楼的身影.正是它们的存在,为陪都增添了摩登,华丽的“海派”都市风情.而吊脚楼,木构房,捆绑房,穿斗房,院落,天井……老民居的特色和魅力和重庆独特的山地人居环境是分不开的。
-
俞源村陈志华 著本书论述部分共分十部分。一、二、介绍俞源的地理交通、山形水势、村落布局、山产、建筑类型,俞源是历史上富庶且内聚性很强的村落。三、“建村小史”,分析村落的家族姓氏构成,并阐述两大姓氏——俞氏和李氏先祖的始迁,发展,鼎盛、衰落、复兴历史。四、“弃儒从商”,分析俞、李二氏利用俞源自然条件迅速发展,发家致富,但在宗法社会下有所保守和局限。五,六,详细介绍宗族组织以及宗祠、香火堂等礼制建筑的建筑形制,论述宗教信仰生活在村落中的体现。七, “文教建筑”,体现出俞源早期的文化优势,以及商业成功后村人读书不乐仕进。八、“商店”,引申出当地商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九、“住宅”和十、“装饰与装修”,是压轴之章,以具体建筑为例介绍“大型住宅。”、“中型住宅”、“小型住宅”的建筑空间构成,以及大木、小木装修、装饰等。
-
文物建筑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 编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多年来对河南文物建筑进行勘查研究、保护维修的同时,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的资料和成果,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为了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广泛交流,传之后世,特组成了专门的编辑部门,创办了以主要介绍河南建筑文物的刊物《文物建筑》,以实现这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工程。本书是《文物建筑》之第1辑,它是河南省文物系统第性刊物,该书以“立足中原,提领域科研水平;面向全国,促进文物保护事业发展”作为办刊指导方针和宗旨,将提供一处高水平、专业的文物建筑保护理论与实践交流平台作为目标。全书共分7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论建筑文化》《试谈辽庆东陵墓葬建筑和壁画的特点》《明清会馆建筑室内环境研究》《乡土建筑保护论纲》《谢辰生访谈》等。该书适合中国文物建筑研究与保护领域内的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
中国老村王炎松、何滔《中国老村:阳新民居》作者研究阳新民居,从学术和文化的双重维度切人,彰显如下四个特点:一是主旨精当,从历史的探源出发,确定其移民建筑的历史方位,以消除学术上的盲点,填补此项研究的空白:从价值的讨论出发,揭示阳新民居的基本特征,为更深的研究和更新的发展投石探路。二是方法独特,围绕地缘和人脉展开关于民居的四个关系即历史传承关系、地缘山水关系、宗法社会关系和建筑空间关系的研究。三是见解新颖,阳新民居系徽派传风——粉墙黛瓦马头墙,族祠家祠支祠聚族而居,“朴野而守礼”;阳新民居有湘鄂赣文化圈的典型特征,是湖北移民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四是提示津粱,把阳新民居作为湖北乡土文化和传统民居文化的“源”来重视和研究,以拓展关乎湖北民居“流”的更深更广的范畴。《中国老村:阳新民居》分为下雉古郡、赣乡族源、肇基钩沉、鄂东佳构、现状与出路5大部分内容。
-
北京东交民巷谭伊孝作为“人文奥运文化北京建筑旅游”系列丛书之一,本书系已故北京文物工作者谭伊孝女士之遗作,以其特殊的视角对原北京东交民巷近现代史作了较翔实的史构钩沉,并辅之以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客观上记录下东交民巷建筑面貌的百年沧桑,向读者展示了北京城内一角“西风东渐”的奇特建筑景观。
-
苏州古村落保护规划朱建胜古村落的保护,建立在文化、社会、公众和政府四个层面上,“政府主导、学者主张、公众参与”是古村落保护的关键。《苏州古村落保护规划》从规划层面对前一阶段古村落保护工作进行了总结汇编,期望通过保护规划方案展示,汲取社会各界对古村落保护规划的反馈意见,达到抛砖引玉、集思广益的目的。
-
义县奉国寺建筑文化考察组就中国建筑历史而言,自中唐至北宋末年约三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所遗存至今的23座木构建筑堪称为最可珍贵的中古时期建筑文化遗产,而辽代建筑显然占据着其中大部分的和重要的篇幅——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建筑技术水准的巅峰之作,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两建筑以其设计严谨、制作精丽见长,而辽宁义县奉国寺大雄殿则以撼人心魄的大体量、大气势雄冠一时。辽代建筑展示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无穷魅力,代表着中国建筑的最高技术水平,更因在时间跨度上与北宋同期而在文化价值观上取向唐代,兼有唐代遗风和宋代建筑技术与规范方面的影响,是研究唐宋建筑发展变化乃至文化形态衍变的关键环节。《义县奉国寺》以近年来最新的实地测绘为基础,四位论文作者分别从历史文献梳理、实测数据采集与分析和建筑设计手法与理念等方面入手,对义县奉国寺大雄殿建筑艺术及技术水平等课题做了较全面、深入的探讨,阐释了该建筑的结构特点、建筑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明确了奉国寺建筑主体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所占据的主导地位。《义县奉国寺》是继陈明达《应县木塔》(1966年)、《蓟县独乐寺》(2007年)之后,又一部集研究论著与测绘图、摄影资料于一身的经典建筑实例专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建筑艺术欣赏图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