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
-
苏州师俭堂刘延华、黄松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由江苏省计划委员会、文化厅,吴江市建设局,需泽镇政府共同出资,在吴江市文物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对师俭堂进行修缮,并完成复活原陈列。该工程分二期施工,历时近三年,投资近千万元,于2004年4月全面竣工。自此,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沧桑后,师俭堂再次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资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本书包括120幅图片及各类图纸40版,是江苏省第一本系统、完整地记载传统江南商贾民居的保护、修缮、人文史料信息的书籍。全书内容包括七章:研究师俭堂的目的与方法;师俭堂研究的内容;师俭堂的启示;师俭堂的价值与修缮过程;师俭堂修缮前的残损调查与相关定位;师俭堂修缮工程方案;部分修缮施工图等。
-
门当户对刘枫 著《门当户对:中国建筑·门窗》作为《中国文化遗珍丛书:古建筑卷》丛书中的一本,谈的是传统建筑门窗。门户乃进出之道,窗牖是聪明之所,作者是把它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乃至传统文化之堂奥的一个发掘与发现工作来做的,充满好奇更充满激赏和尊崇,这也是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门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是古建筑的灵魂;门窗虽属“小木作”,但却有非同小可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建筑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最佳体现。 如今,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一座座古建筑灰飞烟灭,它所承载的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以及千百年风雨雕刻留下的岁月幽思和先人的印记一并化为乌有,后代将如何看待这样的劫难。 我们探索中国传统建筑的美,追寻它承载的文化精神,梳理中华文明的一条血脉,也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更多的良知,来珍惜和保护我们宝贵而又珍稀的传统文化。
-
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乡土建筑贵州省建筑厅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观念,人类的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贵州山地民族至今还在使用的干栏建筑可以说这两种性质都具备了。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说,在今天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和制度保证,要把干栏建筑的物质形态,即具体的干栏建筑本身保护下来,这项工作本身不会有太大难度;比较困难的倒是干栏建筑的非物质的这一个层面,这涉及到干栏建筑的工艺、功能以及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还有它内在的文化理念、文化记忆等等方面。如果说贵州干栏建筑真的是一种值得人们保护的文化遗产的话,那么,这项保护工作理所当然的就应该包括它的非物质性的这一层面,而只有这种保护才能够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保护。《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乡土建筑》这本书的文字和图片,将会给人们提供有关贵州干栏建筑的许多丰富的地方性知识。我希望这本书在打开人们视野的同时,激发起人们欣赏、研究和利用干栏建筑的冲动,并在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和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过程中,进一步打开城镇的民族文化底蕴。
-
中国古代建筑图片库张振光,李敏 编著内含1200张专业建筑摄影师拍摄的高品质中国古建筑砖石琉璃艺术图片,每张图片40M,检索图册1册和授权书1份。
-
古建春秋庄裕光本书为著名建筑学家谈中国古建筑。上篇“中国古代建筑史话”。探讨中国古建筑的营造法式和流派沿革;下篇“建筑文化纵横谈”,穷究建筑与其他艺术、学科的异同,论证东西方建筑思潮的交锋与融会。
-
未完成的测绘图梁思成、等本书是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梁思成、刘致平、莫宗江等根据学社在1939-1940年对云南、四川、西康(现属四川)西南诸省约53个县、市古建筑的野外实地调查成果,整理、撰写的报告及绘制的实测图。其间工作被迫停顿、资料遗失、搁浅多年,最终没有完成。近年林洙女士将之整理成册,向学社前辈致敬,并为建筑院校师生、古建筑研究人员、古建筑修缮单位以及史学界和文化界人士等提供研究学习的参考。
-
中国古代木楼阁马晓本书以我国古代木楼阁为对象,同时仅论及木楼阁建筑技术的某些方面。书中以“累叠式”、“架构式”两种古建建构思维为主线,在释名楼、阁的基础上,探究楼、阁与平坐之关系;比较楼阁与重檐、披檐、副阶之异同;试释“殷人重屋”;研究高台、干栏建筑与楼阁建筑相关之文化、技术渊源。 此外,本书着力诠释建筑史学难点——《营造法式》所载之缠柱造、永定柱的可能形式,及其与楼阁内外圈柱网发展、演化之关系。
-
梅县三村陈志华、李秋香★本书浓郁的乡土风味,首先体现在独具匠心的装帧设计上。中国地域辽阔,北方气候干燥,南方则潮湿多雨,常见的胶订图书如果历经迁徙,容易因空气水分的变化导致松脱,不利久存。这本关注地域人情的书,居然连这方面问题都考虑周全了,特地在书脊上打了眼,读者可自行穿针引线,把它加固成一本线装书。这样处理开本较大又以图画居多的书,既科学,又别具韵味,值得藏书者把玩。此书是作为《中华遗产?乡土建筑》丛书一本,介绍的广东梅县南口镇侨乡村所辖的三个自然村,三村中建筑形制皆为“围龙屋”式,逐栋依山而建,疏朗有致,令人有如住进了大自然之中,兴起和谐、平安之感。龙屋是中国传统五大民居建筑之一。梅县三村处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区,留存有创建于清代中期以前的早期围龙屋;加上19世纪后期以来,华侨开发南洋后回乡所建的后期围龙屋,因此成为认识传统围龙屋,以及其改进、发展的代表村落。本书客家文化的特征 “村落建筑”典型形制以及各种 “图版”。梅县三村是广东省梅州市南口镇侨乡村所辖的三个自然村,包括寺前排村、高田村和塘肚村,有四百多户人家。三村中建筑形制皆为“围龙屋”式,逐栋依山而建,疏朗有致,令人有如住进了大自然之中,兴起和谐、平安之感。究竟这样的宅院,是如何产生的呢?客家围龙屋是中国传统五大民居建筑之一。梅县三村处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区,留存朽创建于清代中期以前的早期围龙屋。加上重9世纪后期以来,华侨开发南洋后回乡所建的后期围龙屋,因此成为认识传统围龙屋,以及其改进、发展的代表村落。本书第一篇“人文历史”,首先说明客家文化的特征:即长期迁移过程中产生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以祖堂为中心,建构严谨的大型集体住宅。接着溯本探源,说明潘姓家族的发展过程和宗族组织,围龙屋形成的背景和原因。第二篇“村落建筑”,剖析其典型形制:即矩形四合院、后面的半圆形围屋,以及前面的禾坪、水塘,每一部分都含有风水意义和实用功能。接着比较早期。后期围龙屋的演进和变化,指出由大家族上百个小家庭共同居住的形态,转变成一个家庭。几代人居住的独立宅院,家族凝聚力减弱,小家庭的生活空间和功能更为舒适。另外还记录了围龙屋构造,施工的特点和技术。第三篇“图版”包括村落总图、居住建筑,教育建筑。商业建筑。拓片五项内容,完整呈现寺前排村,高田村和塘肚村所处的环境以及个别屋的不同特色,配合着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更能一窥堂奥。“人禀乾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常纲。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这首客家人传唱的民歌,道出了先人拓殖四方的艰毅不屈。梅县三村的围龙屋正是见证了“发迹海外,心系故乡”的精神。
-
北京清王府窦忠如王府,是封建社会等级最高的贵族府邸。大清王府自清朝初年始建至今,已经经历了350余年的历史风雨,昔日王府由华丽而沧桑,甚至颓败残破得无迹可寻,即便是顺治至乾隆年间建造于北京城内的王府建筑,现存较好者业已寥寥无几。本书将至今在北京城里保存较好或还留存有部分遗迹,以及少数其主人具有特别意义的王府,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角度进行详细解密,引导人们走进已经被冷落了一个世纪的北京王府,共同去追忆历史旧事,揭秘事件真相,展示中国传统皇家文化那曾经绚丽。北京王府,作为中国古代皇室文化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其蕴涵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等价值都非同一般。全书共分五部分,对北京的睿王府、庄亲王府、英亲王府、瑞亲王府、諴亲王府、敦郡王府等48个清朝王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另外,本书还采取了图文并茂式体例,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王府的魅力。
-
中国佛教建筑寺院讲座张驭寰 著是中佛教寺院建筑精美、壮丽,不仅具有佛教的特征,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色,是中华文化宝藏的一部分。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注重野外考察,跑遍中国名山大川,对古建筑尤其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进行实地测绘、现场分析。本书是作者几十年积累和研究的成果。书中对中国佛教寺院建筑作了全面的阐述和探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读者从中能详尽地了解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这一中华文化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