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图式语言张兵华 著本书尝试融合语言学的离散组合系统逻辑和图式的心智认知结构,构建图式语言分析方法,揭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组织模式和内在生成机制,并形成适应性的当代设计应用模式;旨在解决解读与转译技术瓶颈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即传统公共空间的可读性和营造信息的转译应用;以期加强传统空间营造的当代话语权和文化自信,对指导本土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对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与传承乡土传统营造智慧产生积极意义。
-
杨焕成古建筑文集杨焕成杨焕成先生在我国文物大省河南从事古代建筑保护、研究工作六十余年,积累了大量古建筑勘察第一手资料,撰写专业文章百余篇。他提出的古建筑地方建筑手法与官式建筑手法异同及中原地区明清地方建筑袭古手法的见解,得到业界的重视,被视为填补了此研究领域的空白,在数十年古建筑时代鉴定和文物价值评估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他的部分文章已于2009年结集出版《杨焕成古建筑文集》。现将其近十余年来发表的文章,特别是涉及古建筑建筑手法等时代特征的文章及其他作品遴选出版此《续集》。
-
向慕尼黑学习刘崇 李含悦如何实现历史城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宜居城市之一的慕尼黑可以给我们讲述很多的故事。首先,建设步行街,提升老城区价值,刺激经济增长。第二,用老街坊里的新建筑满足对环境品味挑剔的要求。第三,见缝插针地加建有电梯、有护理的养老住宅。第四,老城区里建设大学,拥有了年轻人和教授、学者,就拥有了未来。慕尼黑在“2018年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上名列帮手,这里不但很好地保存了各种历史遗迹,而且将这些僵住重新整合利用,为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场所。本书从六个方面介绍了慕尼黑对历史建筑可唏嘘发展的典型案例和经验。本书采用中英文对照,语言通俗易懂。
-
20世纪建筑遗产导读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20世纪建筑遗产导读》是一部献给建筑文博界与全社会的城市建筑、科学与艺术、设计与思想兼容的科技文化读物,其较高的趣味性使它既是文献,也是科普教科书。它从“教材”的视角出发,体现了内容的系统性与知识的完整性。从逻辑上看有源头、可追溯、有知识点,更不乏建筑文博的建言。每位专家撰写一讲,既相对独立,也彼此关联。《导读》重在传授“知识”,而非仅仅介绍事件与动态,所以该书在成稿时努力做到尽可能用“美颜”的图片,以体现风格迥异的城市、建筑、设计、艺术之特色。《导读》的可阅读、可讲授、可延伸性,使它成为有价值的20世纪建筑遗产知识“启蒙书”。
-
内蒙古古建筑地图袁琳、赵萨日娜、李倩怡、白雪悦、张亦驰、郭凇"“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历时十余年,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携国内建筑领域知名学者潜心打造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知识普及读物,包括“北京古建筑五书”“中国民居五书”“中国古都五书”“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中国古典园林五书”以及“中国古建筑地图”等子系列。 “中国古建筑地图”系列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将全国范围内目前现存的古建筑遗存进行梳理。介绍各文物建筑所在地概况、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保存状况等,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做出既具学术性,又通俗易懂的说明。既是一套科普性读物,也是一套实用性的旅游工具书。 《内蒙古古建筑地图》以内蒙古自治区现存1949年以前建成的文物建筑作为基本的写作、调研范围。《内蒙古古建筑地图》所收录的写作点以自治区级以上的古建筑类文保单位为主,也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以及部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等村镇、聚落。根据内蒙古地区现存地面以上古建筑较少的情况,适当补入了部分古墓葬、古遗址尤其是古城址、石窟寺及石刻。对于古建筑较为稀缺的地区,也适当补充了部分低级别的古建筑案例。对于每一处古建筑,按本丛书惯有之工作程序,通过查找资料、绘制图纸、调研拍摄、走访等方式,忠实记录以下信息:古建筑所在地概况;古建筑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古建筑保存状况;调研所得与古建筑有关的听闻、传说、故事。 "
-
大美中国 手绘名物系列 中国古镇刘颖 文,赵楠 黄泽鑫中国古镇历史悠久。《中国古镇》不仅有温柔的江南水乡如乌镇、西塘,水墨画般的徽派建筑如西递、南屏,还有天府之国的巴山楚水如阆中、李庄。所选100个古镇,从古朴大气的北方宅院,到山水甲天下的岭南风情,再到“诗和远方”的彩云之南,皆在国家评定的历史文化古镇名录里。这些古镇历史悠久、古迹相对存留完好,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一道桥、一座寺、一方城,在等一个人……桥——连人心,寺——净人心,城——融人心,这是上下5000千年的人文厚度,也是960万平方千米的生活艺术。“大美中国”系列之《中国古桥》《中国古寺》《中国古镇》有着273幅手绘插图,273篇优美短文,穿越几千年、横跨数万里,成就中国古韵传承之书。古桥,或聚集绽放,或悠然独立;古寺,或艺术史上留名,或自然风景优美;古镇,或古朴大气或清雅灵秀。历史、地理,自然风景、人文建筑,文学、艺术,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自在徜徉,瞬觉天南地北却近在咫尺,上下千年也不过弹指之间,既能领略到古人的精神和智慧,也能触摸到文化的厚度与广度。这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
大美中国 手绘名物系列 中国古桥管维、沈晓雷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以来就有“桥的国度”之称。本书不仅有“中国四大古桥”——洛阳桥、赵州桥、卢沟桥和广济桥,还涵盖了名园胜景中的古桥,如颐和园的十七孔桥、苏州园林的九曲桥。75 幅手绘插图,75 篇优美短文,从古镇桥群,到古城名桥,或聚集绽放,或悠然独立,勾勒出了中国古桥独特的韵味。一道桥、一座寺、一方城,在等一个人……桥——连人心,寺——净人心,城——融人心,这是上下5000千年的人文厚度,也是960万平方千米的生活艺术。“大美中国”系列之《中国古桥》《中国古寺》《中国古镇》有着273幅手绘插图,273篇优美短文,穿越几千年、横跨数万里,成就中国古韵传承之书。古桥,或聚集绽放,或悠然独立;古寺,或艺术史上留名,或自然风景优美;古镇,或古朴大气或清雅灵秀。历史、地理,自然风景、人文建筑,文学、艺术,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自在徜徉,瞬觉天南地北却近在咫尺,上下千年也不过弹指之间,既能领略到古人的精神和智慧,也能触摸到文化的厚度与广度。这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
泰安岱庙石质文物预防性保护研究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 编;孟令谦 著本书是以山东省泰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岱庙博物院中的石质文物为研究对象,对岱庙内的100多块石碑、石刻、经幢等重要石质文物进行三维数字化建模、病害勘察,环境监测、结构安全监测等预防性保护技术的应用研究,并对运用于古建筑群的石质文物的保护体系进行了梳理与探索。同时,对这些石质文物的保存现状及存在的各种残损病害,进行了详细的数字化信息采集。本书在石质文物的无损检测与预防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
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历史文化形态与保护赵玉春著本书内容是文化和旅游部资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类科研项目。“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传统技艺”类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是该项目的申报单位和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的中国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亦是该项目的申报单位和保护单位。作者结合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内涵和外延,第一次系统完整地梳理和总结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体系架构,并以此为叙事的基本框架,这对今后相关问题的研究有着完整的示范意义。
-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中国建筑史》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参阅古代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宋《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本书的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总括地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继而提出建筑史分期: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逐代阐述中国古建筑“词汇”、“文法”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讲解各个系统建筑自身之优劣,解析他时他民族与我之异同,从而将一部古代建筑艺术的“鸿篇巨作”历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