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知行合一董丹申 李宁平衡建筑追求在建筑创作中践行平衡的建筑之道,其思想基础源于传统哲学“知行合一”的思辨。建筑从设计到落成的过程,正是建筑从虚拟走向现实的过程;从“人(业主、设计、施工、管理等多方主体)”的主体动作角度来分析,有“讲理、求变、共生”等三个方面的着力;从“物(建筑、基地)”的客体实现角度来分析,则有“人性化、创造性、包容性”等三重内涵的呈现;彼此交错,气象万千,在永恒的矛盾变化中把握相对的动态平衡,则是万变之宗。本书围绕平衡建筑的实践模式通过一系列建筑实例有针对性地对此加以辨析,对平衡建筑理论如何体现在设计、施工乃至建筑生命的全周期进行讨论,从中也验证了平衡建筑从理论到实践正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
-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类型文化地理研究梁步青 肖大威暂缺简介...
-
镇记陈易,沈惠伟本书以特色小(城)镇实践与调研作为基础,从特色小(城)镇发展机制、产业、空间、治理和规划几个维度,用通俗性文字阐述了对特色小(城)镇发展的思考。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五大方面:(1)精致增长:特色小(城)镇产生背景、概念内涵、发展逻辑的认知与思考。(2)精细产业:特色小(城)镇产业升级路径,以及农业、文旅、影视等不同类型小镇的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分析与研究。(3)精致空间:特色小(城)镇整体风貌、公共空间、滨水空间、道路交通、海绵城市、智能化设施等如何建设、运营。(4)精明治理:特色小(城)镇的政府、企业、公众治理模式,如何向市场宣传与运营等。(5)精心规划:南京大学规划院北京分院近年来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典型规划实践案例简介。
-
古厝留声机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古厝留声机》选取福建省福州地区极具代表性的120处历史建筑,挖掘相关的人或物的故事,聚焦福州历史,展现福州的城市空间与社会生活变迁,并以文史散文的形式加以呈现。该书分为上、下册,共7辑、82篇,其中还有500余张建筑美图,排版装帧赏心悦目;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可以收听其中部分篇章的朗读音频(喜马拉雅APP“古厝留声机”专辑),充分体现了“讲故事、轻阅读、易传播”的主旨。
-
世界建筑史 东南亚古代卷王瑞珠本书详细介绍了东南亚地区(包含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诸国)的社会、宗教背景,并以历史时期为轴线,分阶段分析、讲述了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城市发展脉络,以及世俗、宗教建筑的独特形制和建筑艺术成就。 按照本套书之前运作的惯例,本书由王院士负责正文及封面的设计、制版,由利丰雅高印厂负责印装。
-
虚拟的帕拉第奥[美]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马特·罗曼(Matt Roman) 著安德烈亚·帕拉第奥(1508—1580年)的论著及作品已被公认为世界建筑史上的里程碑,他的设计语言既丰富又蕴含着根本的形式原理,对后世的影响延续数百年,不仅在西方各国形成了帕拉第奥主义及新帕拉第奥主义,甚至还拓展到西方之外的世界,并渗透在现代建筑及其之后的形式理论与设计实践之中。本书是解构主义大师彼得·埃森曼和马特·罗曼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通过300多张全新的分析图和模型,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帕拉第奥别墅的演变过程(从展现古典对称体量的别墅,到那些完全不包含建筑体而变为景观中碎片的别墅),开创性地通过形式分析阅读这位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并对其作品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探索了他的设计方法及与现代建筑的关联与差异。本书是对帕拉第奥建筑理论、设计方法及其世界性影响的深入解读和阐释,是对帕拉第奥研究的重要增补,同时也证明了帕拉第奥在当代建筑思考中的持久地位。因此,本书对建筑历史与理论、艺术史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参考价值,可供建筑师以及高等院校建筑理论与历史等相关专业在校师生阅读。
-
《营造法式》彩画研究李路珂本书首先在前人注释成果的基础上对《营造法式》彩画原文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校勘和标点,并补充了图样版本比较、体例格式的分析。其次,对《营造法式》中与彩画相关的百余条术语进行了深入解读。后,作出56幅彩色及线描图解,在视觉上还原彩画的历史图景。本书还对《营造法式》反映出的装饰概念、彩画的设计法则、历史的独特性诸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中归纳出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中的大壮、适中、和谐三项总体原则,提取出5个蕴涵重要设计原则的概念:“鲜丽”——色彩原则;“圜和”——造型原则;“匀”“宜”“分明”——构图原则。分别从时代和地域两个维度对这些特征的形成与演变,这些原则在彩画、装饰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以《营造法式》为参照,对同时期的两组典型建筑装饰实例之形式特征和设计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
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筑话语演变曾巧巧 著20世纪以来,中国建筑学科作为一个话语生产的试验场,许多新兴理论和批判范式被不断地生产出来,并影响着当代中国建筑学的走向。本书通过对当代中国建筑话语研究,呈现近四十年来中国建筑学科围绕着“中国性”观念展开的“民族/国家形式”“现代性”等历史话语的论述及思考;梳理和归纳四十年来重要的论争议题及其观念的历时性演变,有效促进当代中国建筑师借助理论和话语工具对自身创作实践进行反思,推动实践与观念话语的变革。
-
红色文旅融合的规划探索与实践苏航 刘小妹本书在深入研究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梳理国家战略层面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一系列红色旅游规划项目相关实践,总结提炼出“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方法与技术路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红色文化遗存的系统保护、红色纪念空间的塑造提升、红色历史场景的营造展现、红色经典故事的空间叙事、红色精神文化的教育传承、红色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等。本书内容特色包括如下三点:1、研究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本书提出的红色文旅融合规划理论,均是基于近年来笔者主持的系列红色旅游项目实践而总结提炼,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本书涉及项目均成功入选了2020年9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文旅部发布的60个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榜单,具有较为突出的市场影响力与品牌美誉度。基于规划实践与成功案例总结提炼的技术方法,具有更强的指导性与科学性。2、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人们学习革命历史、感受革命文化的热忱空前高涨。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庆祝建党百年华诞,应进一步开展好红色旅游,科学探索红色文旅融合的规划路径,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旅产品与服务。3、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前沿性。目前学术界针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鲜有基于文旅融合角度的研究成果。随着2018年国家文旅部成立、文旅融合跃升为国家层面战略思维,亟待从文旅融合的研究角度切入,探索红色文旅规划技术方法。1、理论方法的创新价值。目前学术界针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鲜有基于文旅融合角度的研究成果。本书立足“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核心思路,积极探索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技术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2、时代导向的实践价值。我国红色旅游规模即将突破年15亿人次,已超过年全国旅游总人次的1/4。我国红色旅游已深入人心,但对供给侧的要求也日益增高。本书以红色旅游的现状问题与未来需求为导向,立足丰富的规划实践案例,积极探索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技术方法,实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
博物馆之美鞠叶辛 著本书选取文化消费作为研究视角,以大量篇幅详尽论述这一特殊背景对博物馆机构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原因即在于传统的类型建筑学研究已经不能涵盖当代博物馆建筑所发生的巨大飞跃。从根本而言,博物馆建筑所呈现出的种种转变恰恰是博物馆发展更新的直接体现。本书在概括与梳理博物馆及博物馆建筑发展现状的前提下,对当代博物馆与文化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归纳与总结,阐述了当代博物馆在社会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三方面发生转变的深层动因以及转变后的具体表现。以此为基础,提出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的三大演变趋向,即综合社会效益博物馆的策划定位、大众体验需求博物馆的空间营造、自律他律平衡博物馆的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