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美国乡土建筑保护黄川壑 著1989年,我出生在川南的一个小镇。那光滑透亮的青石板路串起的幽长古巷,两边分布着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小青瓦房,后面山林里充斥着聒噪的蛐蛐叫声和嘹亮的蝉鸣……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画卷,一幕幕世代相传的风土人情,让我与乡土建筑结缘。尽管后来远离家乡,但许多记忆仍未抹去,因此时常与家人游历诸多各有特色的古镇、古村,寻找那一份乡愁。这些古镇、古村有的隐藏在深山之中人迹罕至,有的却在商业运作之下人流涌动。前者,虽然街道上近六成的门窗紧闭,只有个别理发店还有零星的老顾客,杂货店经营着一些本地的土特产和日常生活用品,诸多构造精巧的房屋由于年久失修已破损,但这种萧条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真实感与厚重感。至于后者,华丽恢宏的建筑群,由远及近的吆喝售卖声,反而让我感到莫名的焦虑。总想让它们回到时光的原点,延续那时的记忆。2013年,我开始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攻读博士学位,那种挥之不去的乡土情怀驱使我毅然选择建筑遗产保护作为论文研究方向,由此开始续写我与乡土建筑的故事。2015年,我获得公派留学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交流学习的机会,这给了我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研究建筑遗产保护。除了在图书馆翻阅诸多史料外,我也游走于美国各地调研乡土建筑保护成果。去过美国伟人成长过的老宅,游历过美国建筑保护史中有着浓墨重彩的城市——查尔斯顿,也走过美国的母亲路-66号公路,更多的是感知了我长时间生活学习的不平凡的城市——图森。通过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思考,渐渐翻开了这个国家丰富多彩的乡土建筑保护史,并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书。我在本书中对美国乡土建筑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归纳,探寻保护历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本书可以对我国的同类工作提供借鉴。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导师董璁教授对我的选题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也非常感谢清华大学罗德胤教授对我研究成果的肯定,并收入《遗产新知文丛》。同时还要感谢亚利桑那大学的Jeffery Brooks教授,在我留美学习期间给予我的指导与帮助,还有诸多在美国的亲朋好友,给予我的帮助使我终生难忘。
-
2022年建筑门窗幕墙创新与发展董红,刘忠伟,李福臣 编《2022年建筑门窗幕墙创新与发展》一书共收集论文37篇,分为综合篇、设计与施工篇、方法与标准篇、材料性能篇四部分,涵盖了建筑门窗幕墙行业发展现状、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新产品、标准规范、管理创新等内容,反映了近年来行业发展的部分成果。《2022年建筑门窗幕墙创新与发展》旨在为建筑门窗幕墙行业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技术交流提供平台,为该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2022年建筑门窗幕墙创新与发展》可供建筑门窗幕墙行业从业人员阅读和借鉴,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研、教学和培训使用。
-
石榴籽甜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编近年来,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创新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单元,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生态保护等紧密结合,有力夯实促进共同富裕、实现长治久安的基础。截至2021年12月,四川省共有124个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民委”)命名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代领示范、推广经验,深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将《民族》杂志“走进特色村寨感受美丽乡情”专栏中一批民居特色突出、产业支撑有力、民族文化浓郁、人居环境优美、民族关系和谐的特色村寨汇编成册,集中展示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成果,为持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努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路径探索。
-
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特征与评价研究魏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后发优势,同样也具有新老问题不断涌现的后发劣势。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迫切需要系统解决“我是谁”、“我要去哪”、“我怎么去”的城市发展命题。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瞻远瞩,于2009年批准“城市系统规划与城市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立项,将其纳入了部级科研计划,并组织泛华集团进行研究。泛华集团秉承为城市创造价值的理念,注重为城市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历经多年的发展和累积,创建了以城市聚集力理论为基础,以城市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城市建设为着力点,以产业金融有机结合手段以城市系统规划,城市投融资体系完善为基本实施路径的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
-
中国古代界画研究王贵祥,李菁 著界画是中国画中一个独特的画种,是借鉴建筑绘图里界划的方法,用毛笔借助界尺所绘,多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或舟桥等。界画起源很早,先秦时期已有记载,隋唐五代始具规模并趋于成熟,至宋代达到界画发展的盛期;元代界画精细工巧,独具风格,明清画坛由于受文人画影响,逐渐少人问津。目前界画已濒于失传,有必要加以保护和传承,而出版本书就是对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界画的保护与传承的一种手段。本书是研究界画与古代建筑关系,以及研究界画史的一个重要成果,其主要内容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字与绘画史料中所见唐宋、辽金与元明木构建筑的空间、结构、造型与装饰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本书从古代建筑造型、空间与结构的基本原则出发,对宋元以来的中国古代界画加以系统的梳理、分析,从建筑学与古代建筑结构的角度,对界画中的建筑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从中发现一些现已不存的古代建筑艺术与技术成就,并是首次发表中国古代界画中重要建筑群与建筑单体、典型建筑类型等的复原与虚拟再现成果。本书将填补中国古代建筑史和中国古代绘画史两个领域的研究缺憾,并还原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真实历史。本书通过对古人绘制界画的方式与技法的探讨,以及对界画中所表现的建筑空间、形体与结构之可能原状的复原性探讨,结合书中大量精美的细部放大图,能够追溯到古代工匠们在建筑构造与建筑装饰处理上的一些已经佚失的技术与工艺,深入地理解古人在建筑空间组织上的机敏与巧妙,及房屋建构技术上的精致与细密,有助于对古代建筑信息的了解和进一步深度解读,对学习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建筑画的思想与技法有所助益,从而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中国古建筑。本书装帧精美,设计立意高远,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并获资格参评“世界最美的书”。本书设色古朴稳重,不同纸张材料和印刷的组合以及不同尺寸和纬度的古代画幅贯穿书中,形成丰富多样的视觉感受。
-
写给小小建筑师梁励韵 著建筑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每个地域和时代的建筑师们都创造出了形式独特的建筑物,令我们深深敬佩!不但有能对抗地震的斗拱,还有防御堡垒一样的圆形的土楼,而你能想象,大歌剧院的房顶初来源于鸡蛋壳吗? 本书紧扣“智慧”一词,通过挖掘古今中外建筑中蕴含的人类智慧,用精美的插图和简明易懂的语言,向小读者们展现建筑中,除了我们直观能看到的造型、色彩、空间等视觉元素外,其实还蕴含着功能性与技术性的一面。不仅能带你了解几千年来人类生活的变化,更能帮助你了解蕴含在每一栋建筑里的奇思妙想,体味妙趣横生的建筑知识,是一部同时囊括了历史、人文、艺术和科学的综合性科普读物。
-
海南陵水新村疍家聚落空间蔡梦凡,潘莹 著,施瑛 编《海南陵水新村疍家聚落空间》主要分成五个部分:首部分为绪论部分,是对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的简述,并通过厘清既往研究的基本情况,突出《海南陵水新村疍家聚落空间》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对新村蛋家聚落空间基本特征的总结,涵盖宏观、中观层面的聚落空间要素及其空间形态。第三部分从生计模式的角度切入,结合新村蛋家人生计发展的过程,重点分析蛋家聚落产业空间的分布、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以及空间节点的构成、整合与更新。第四部分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新村蛋家人适应水陆环境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聚落居住空间,并对应不同层级的社会结构归纳总结居住空间的特征。第五部分主要探讨了新村蛋家人的信仰文化与仪礼活动及其所对应的聚落仪式空间特征,关注仪式过程中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
-
丝路甘肃建筑遗产研究孟祥武,叶明晖本书为“丝路甘肃建筑遗产研究”书系之一的《丝路甘肃建筑遗产研究:阶州古建筑实测图》卷,收录了丝路甘肃境内陇南地区(古称阶州)现存的建筑遗产的现状勘察测绘资料,包含陇南八县一区典型的古建筑测绘图稿,并且着重对各县区的传统建筑特征予以了研究和阐释。不仅提供了每一处古建筑翔实的手测绘资料,同时对每一处古建筑的营造特征加以总结提炼,全面展示了古代丝路甘肃阶州区域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填补了甘肃陇南地区建筑遗产研究的空白,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了珍贵的基础资料。
-
保护建筑遗产 留住历史辉煌强万明 著二十多年来,强万明同志带领技术团队在长城文化带遗产、大运河文化带遗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革命文物建筑、工业遗产、古寺庙等建筑遗产的修缮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程实践,多个项目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项,推动了河北省乃至全国文物建筑保护技术的进步,得到文物界专家的一致认同和赞许。《保护建筑遗产 留住历史辉煌:古建筑保护精品项目集》内容丰富,所述项目分布在多个地区,涵盖不同工程类型,是我单位建筑遗产保护技术研究和实践的总结提炼。《保护建筑遗产 留住历史辉煌:古建筑保护精品项目集》主要介绍了长城文化带遗产、大运河文化带遗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遗产、革命文物建筑等项目的修缮保护技术及图集。
-
唐宋建筑的多元技术系谱考察喻梦哲《营造法式》作为我国建筑领域为重要的一部文献,围绕其开展的研究呈现出方法多元、成果丰硕、争鸣频繁的特点,以之为纲目,兼及实例与其他文献、图像等旁证资料,是深化对于我国建筑发展历史全面认识,建构传统营造智慧立体评价体系的必然途径。然而,即便经过了近百年的挖掘,《营造法式》的文本中仍存在大量未能厘清的细则性问题,这是过去的研究重文献考据、释读,重文本与实例的二元互证,而轻图学自身逻辑建构的大趋势所造成的。作为一部用于指导设计施工时间的专业法规,《营造法式》同时兼有“文法课本”的功效,其所列举的大量数据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用于示例“范本”,以资工匠参酌损益的。因此,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以图示分析的方法,去论证《营造法式》所载诸制度是否切实可行?若可行则其间蕴藏的数理逻辑为何?其算法原则是否能够囊括同时期的不同案例?若不能,则法式之外与之并行的技术传统应如何归纳?即以图学的、数学的方法,去进一步对《营造法式》若干存在争议认识,或既有研究未曾关注的重要部分,展开系统的梳理和澄清,以此进一步丰富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对中世营造技术更为客观、全面认识的需要,其中揭示的若干规律性问题(如昂的斜率控制方法),对于学界未来的研讨或有一定刺激促进之效,对于遗产保护实践及文化特质的展示与阐释工作,亦可提供一定的前期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