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吴越民系民居丁俊清 著“南方民系民居建筑丛书”编写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南方汉族民居、聚落、村落的由来、发展与血缘、地缘、习俗、社会文化的关系,族群、民居和村镇的迁徙、演化过程,以及各地的生活方式、居住模式、族群特征、地域特色等样态,给现代住宅建设积累资料,提供信息和经验,为创造我国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建筑服务。溯流穷源,南方汉族村落、民居,基本上是北方汉民族南迁与当地土著同化、融合演化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民居研究主要流行从器物本身或文化的角度进行,而从人口的流动、地缘角度进行的研究不多。村落和民居,原初意义是日常生活场所,包括物质实体、使用住宅的人和环境三要素。而这三个参量是构成不同族群的主要条件,其中乡音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家乡显著的特征,人们从小就用方言进行思维,方言影响着人们对建筑空间的需求,进一步影响建筑形式和营造习惯。因此,采用人文、语言、自然条件相结合的方法——从“民系”角度进行研究,较易深入“民居”的内核。出于同样的原因,《吴越民系民居》侧重探索民系民居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不是侧重它的历史。《吴越民系民居》采用阅读史籍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为使读者不至于产生阅读疲劳,凡引用他人资料或观点的,尽量在文内说明,每节后不设注解;同时,使用通俗语言,一些构件名称采用当地称法。目录的格式和取名,是从文化角度出发的,尽量突出地域特色和尊重当地人对大屋的称谓。
-
编木拱桥刘妍 著本书聚焦于“编木拱桥”,一种用木材交织起拱的结构形式、在人类历史上罕见而非凡的桥梁建筑。尽管特异,编木拱桥广泛存在于不同建筑文明、历史时期中,并在各个文化语境中被视为d创或特例。这种“普世的独特性”,使它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奇特的建筑现象。 本书将探讨来自不同时间与空间的编木拱桥,讲述它们的故事与历史。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下两篇设计为五个独立的“故事”链环,分别涉及意大利、日本、中国宋代和明清以降的桥梁案例或学术史。笔者化身为一位“侦探”,引导读者观察各异的桥梁案例、解读不同的匠师头脑、体验不同的文化历史。每一段时空叙事都是独立的,围绕着相同的内核:它们如何诞生于世?又因何等的原由、以何等的姿态生长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中?而在结论篇,五个独立的链节将终于聚合在一起“召唤神龙”。 以编木拱桥作为一条引路的红线,我们将深入踏足于多种不同文化的腹地,观览众多“旅行指南”不会提及的异常景观。当我们将在所有这些从不同的目的地发掘的宝藏展放在一起,它们魔法般地构成了一幅更为宏伟的视图:一张以构造思维为核心的人类历史地图、一部特殊的技术史与社会史。
-
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历史街区保护复兴段文 著本书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视角讲述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产权界定、交易费用、制度保障方面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国内外案例经验借鉴和对济南两处历史文化街区的实证研究,论述历史街区保护复兴策略。本书采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制约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的产权制度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构建了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历史街区保护复兴的框架。 本书主要面对从事城乡遗产保护利用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研究生,对经济学与城乡规划跨学科研究感兴趣的其他读者亦会从中有所获益。
-
什么是建筑史安德鲁·里奇 著此书考量了自19世纪末建筑史学科出现以来建筑史学家所提出的问题。建筑史学家如何把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如何将历史考据转化为历史叙事?建筑史对建筑从业者是否有用,又在哪些方面起作用?里奇将建筑史视作一个开放的学科,并围绕建筑史知识从三个领域展开论述:艺术史、历史学和建筑学。他认为,本书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富有启示意义,为从历史角度研究建筑学提供了多种路径。 通过对西方及全球建筑史的介绍性回顾,本书将会扩展建筑学、艺术史和历史学的学生的研究视角、理论框架,推动研究生和建筑史学家对当前相关研究领域的探讨。
-
潜口巽峰塔修缮工程报告黄山市徽州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王洪明 著《潜口巽峰塔修缮工程报告》是安徽省第一部古塔修缮工程报告,是省内文物保护工程的首批成果。报告共分六个章节,详细记录了巽峰塔的历史沿革、价值评估、修缮方案设计、修缮工程实施及采用的相关技术,并收录有现状实测图、设计图、竣工图、施工照片、修缮前后对比照片等,以期留存尽可能完整的技术资料,为文物建筑积累一份历史档案,也为其他类似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
诗话桥何旭辉,杨雨 编本书将从古桥建筑技术的发展历史、古桥基本建筑类型及艺术赏鉴、特定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桥梁精神、影视作品及古代文学经典中桥梁意象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历史古桥从实体建筑通往诗化意象的嬗变轨迹等诸多方面,试图全面而立体地呈现桥梁之关与桥文化之美。
-
二十四史司马迁 著《二十四史》是我国官修正史,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内容通俗易懂,非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和学习。本版以清光绪年间五省官书局合刻本为底本,经重新整理、编撰而成。
-
大万世居曾观来 著坪山是深圳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是深圳客家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建成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的大万世居,位于深圳坪山中心区南部,为古堡式客家围龙屋建筑,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共有房屋400余间。这是深圳地区较具规模保存完整的客家围楼之一,也是曾氏家族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保留了客家人的历史民俗遗物和文化精粹。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本书以坪山客家围屋大万世居为主题,从“曾姓起源与大万先祖之迁徙”“围屋九天十八井的独特形制”“围屋附属设施”“客家文化民俗”等讲起,通过大万世居的建筑起源、历史传承、文物保护及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回溯与探索,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大万世居背后的故事,对了解客家民系及其源流和研究坪山近代革命史有着积极价值。本书为《我们深圳》系列丛书的一本,《我们深圳》文丛是一套定位深圳人文的非虚构丛书。计划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层面,带领读者发现深圳,题材包含人物、自然、地理、科技、艺术、创意、历史以及人文共100个主题。从内容上我们将围绕小切口深挖掘,讲述一个民间的深圳、个人的深圳、充满情怀的深圳,深入挖掘,撰写内容,做到原创、独特和深入。
-
清华大学近代校园规划与建筑刘亦师 著《清华大学近代校园规划与建筑(套装共2册)》分为三编。上编是对清华校园规划和建设的历史研究。上编共10章,前9章分别论述从建校早期、清华学校时期到国立大学时期,以及侵华日军占领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复校时期等阶段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标志性建筑和建筑师的贡献,综合讨论清华校园空间的若干特点以及近代校园建筑的建筑艺术、结构形式和构造细部等问题。最后一章简述1949年至20世纪60年代的清华校园发展概况及其与近代时期的关联。中编汇集了部分与清华建设密切相关,但此前学者罕少使用的海外文献,如耶鲁大学墨菲档案中有关清华规划和建设的设计书、墨菲与周诒春的会谈纪要、各种信函等。此外,洛克菲勒基金会及其下属各机构档案中也包括不少与清华相关者,其中发现了在商讨生物学馆建设时由罗家伦校长签字的书信。这些不同的史料来源和类型补充了我们对清华发展图景的认识,使历史人物和事件变得更加鲜活和饱满,也使建筑历史的研究更富张力。下编将历年测绘的20幢(组)建筑分为4组:建校初期的重要建筑、“四大工程”、国立清华大学时期的建筑和学生宿舍,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图纸汇集起来,旨在补足此前研究中一些来不及深入的课题,也为将来开展更大范围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积累宝贵、丰富的一手资料。这也说明,要切实推进近代校园和近代建筑史的研究,需要“置身其中”地努力拓展史源并丰富其种类,这是推进其他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清华大学近代校园规划与建筑(套装共2册)》适合对清华校园和近代中国大学校园规划及建设历史感兴趣的一般读者,也可作为近代建筑史研究者的参考书。
-
中国建筑史料编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著本书第一册为研究成果,附史料名索引和作者名索引。 第二册至第二〇〇册为影印史料,执行编委会对355种、近80000页史料进行梳理,按内容分为六编,并编订目录。 第一编为近代建筑及其历史研究,包括当时大学所用的建筑教材,如华南圭的《房屋工程》,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成果等; 第二编为近代建筑结构及工程研究 ,包括力学、岩土及相应的期刊等内容; 第三编为近代建筑技术研究,包括建筑的物理、构造、材料设备,以及消防与防空等内容; 第四编为近代城市研究,除收录论述城市规划和市政工程基本原理方面的著作外,还汇集了近代时期各个主要城市相关的文件; 第五编为近代建筑规章、机构,包括全国各地的建筑规章、项目工程说明书和代表了近代建筑业发展的若干章程和文集; 第六编为建筑期刊及其他,收录了重要的近代建筑期刊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