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历代建筑艺术舒生 著在祖国的文化宝库中,古代建筑艺术是一朵美艳耀目的奇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风格上,始终是承前启后,一脉相传,保持着一贯完整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载人世界建筑史册。读者朋友们!古代建筑和文物古迹是我们伟大祖国锦绣河山和文明古国的具体体现,让我们一起到祖国建筑的艺术殿堂里去漫步、欣赏、陶醉吧!《历代建筑艺术》介绍了建筑的起源与文明的产生、自然环境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艺术内容的表现形式等众多内容。
-
浙江民居丁俊清,杨新平 著作者经过广泛实地调查并博览众籍,提出了浙江民居的基本类型、文化地域分布、特色和成因,认为以河姆渡为代表的昊越古国悬虚构屋方式孕化、发展出来的干阑式、穿斗架民居体系,是浙人顺应多雨、潮湿、地形疏碎环境的最好选择和智慧结晶。浙江又因“山泽多藏背,风土清且嘉”的自然条件成为历史上中原人士南下的首选地之一,带来了礼乐文化和法典制度,使周朝的住宅制度得以创造性地继承发扬,甚至于一些很古老的形制得以保存、传流至今,如分布在浙中、浙东丘陵、山地中众多的“四面厅”、“套屋”便是实例。另一方面,浙江又因儒雅发达的文化条件和明清时期资本经济早期发生之地,产生了园林宅第、宁波大墙门等顺应新经济、新生活方式的住宅形制。就住宅和环境、社会、人文的关系,作者提出了浙江民居的适形、内省、崇装饰、环农业及“和而不同”的特征,又根据中国艺术的本质特征,提出了浙江民居建筑艺术园林宅第的“缩天之美”,宁波大墙门的“藏天之美”,绍兴台门的“测天之美”,十三间头、小天井住宅的“治人之美”,浙南长屋的“自然之美”。这些归纳,简单扼要,颇具中华文化哲理。作者还根据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对浙江民居的继承和发扬作了积极探索,提出有益的建议。本套丛书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元鼎总主编,各分卷主编为长期从事民居研究的国内专家。全套丛书精心编撰,集数十年民居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可供建筑工作者、建筑院校师生、民族学工作者、历史学者、美术工作者和广大读者阅读。
-
解读中国古代建筑宋其加 著我们研究古建筑,首先应当了解这些不同形式的建筑的不同构造,了解每种构造都是由哪些构件组成的,它们在整体结构中起着什么作用。《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用图文的形式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基本形式、基本框架结构、建筑构架组合方式、营造技术、各种古建筑的起源、主体建筑的工艺和技术,在建造房屋时选择自然环境及严格的建筑格局、建筑法规,以及对人类的作用。适用于建筑专业及相关从业人员、研究人员。
-
西安古城墙和钟鼓楼俞茂宏 等著西安古城墙及相应的城楼、箭接、钟楼和鼓楼都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是国内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垣和建筑群之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古城墙、护城河,环城林带、环城路和顺城巷构成了独特的西安环城立体公园。这本书是对西安古城墙、箭楼、城楼、钟楼和鼓楼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研究的第一次全面总结。是作者从1982年以来在箭楼、城楼、钟楼、鼓楼和城墙的抢险和修缮过程中进行长期系统研究的结果。特别是对这些古建筑结构的力学特性、抗震性能和城墙稳定性等古建筑的科学性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结果,很多内容是第一次公开发表。书中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和研究成果都有强烈的现实背景和历史涵义。它也是对“西安学”研究的一个特殊贡献。在书的后记中作者提出了建立钟鼓楼文化步行广场的建议,使钟楼周围的商场发展为博物馆和全国各出版社与世界著名出版社都来办书店的大钟鼓楼文化步行广场。全书图文并茂、史料翔实,融历史、艺术、科学于一体。除可供从事土木、建筑、结构工程、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力学、考古、城市学、西安学、摄影等科技工作者阅读参考外,对中外各界来西安观光旅游的人士也是一本很珍贵的读物。
-
石屏古建筑陈云峰 摄,吴志刚,张佐 编文建筑,承载着一个社会群体的记忆。不同民族通过对建筑理解,可达到艺术与精神的互通。特定地域的古老建筑群落,既是美不胜收的艺术珍品,又是鲜活的地方历史。它能够唤起人们本能的知觉,领引人们感触群落文化的内核与隐秘。 漫步在老城细雨轻洒的石板路上,深巷里传来几声狗吠……徘徊在斜照映暖的祠堂前,默数檐角花纹细腻的滴水……古朴的建筑,如同母亲的慈爱包容,收藏了石屏一代代的故事……历经了百年的风雨,透过静默的叙述,砖雕的墙檐、石雕的门坊、镂花窗牖、描彩的梁柱,依然使我们深深地折服熠熠生辉的历史与文化。
-
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中国古戏剧台研究与保护》话题组 著《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套装上下册)》是国内外第一部综合研究中国古戏台的著作,也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由于古戏台研究涉及戏曲、建筑、宗教、民俗、考古等多个学科,且需要进行艰苦的实地考察和田野调查,故迄今尚无作者独立完成对全国古戏台的综合研究。《《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套装上下册)》系由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并在全国范围遴选戏曲、建筑、戏曲文物等业内有名望的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借鉴以往各家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历经3年多攻关完成并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组鉴定评为优秀成果的科研项目。全书60万字,由古戏台的历史演变(同时涉及古代演剧史、各地演戏观戏习俗)、古戏台建筑形制及类型(同时涉及古代剧场建筑史、各地不同风格的建筑以及装饰对戏台建筑的影响)、古戏台匾联艺术(同时涉及匾联艺术史)、古戏台保护与维修、古戏台遗存状况及保护对策等五部分组成,对我国戏曲与戏台的形成和历史演变、戏台形成建筑化对戏曲发展的影响、不同时代戏台的建筑艺术、戏曲戏台与宗教的关系、古戏台匾联的文化内涵、古戏台的科学保护与修缮等方面阐述深刻,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特别是对我国古戏台的形成和演变、古戏台对戏曲发展及在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中的影响和作用等重要问题考证严密,见解独到,其理论构架自成体系。《《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套装上下册)》于我国戏曲史、古代剧场建筑史的研究是极大的丰富,对新形势下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古戏台、弘扬民族文化是有力的促进,对在世界上宣传我国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全面生动的展示。《《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套装上下册)》首次集中公布的一批罕见的我国宋元戏台及其演戏图像、清代戏台及其演戏的照片、外国画家200多年前绘制的我国戏台及其演戏的图画、我国最早研究古戏台文章手迹和80年前绘制的历代戏台图谱极为珍贵。全书收入民国以前图片60余幅,新拍照片及古戏台测绘图1100多幅(附有全国70座古戏台测绘实例),记录有自宋(金)元至清代700多座古戏台历史沿革与现状的相关信息,资料翔实、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
清代建筑年表单士元 著《清代建筑年表(第3卷):单士元集(套装全6册)》包括了《清代建筑年表(第3卷):单士元集(1)》《清代建筑年表(第3卷):单士元集(2)》《清代建筑年表(第3卷):单士元集(3)》《清代建筑年表(第3卷):单士元集(4)》《清代建筑年表(第3卷):单士元集(5)》《清代建筑年表(第3卷):单士元集(6)》。作者分本《年表》为四编,第一编为宫殿、壇朝类、关于《序》中未及明言的陵寝、園囿、府北等内容。
-
西北民居王军 著《西北民居》介绍了西北(陕、甘、宁、青)地区的自然条件与民居类型,论述了西北严峻的生存背景下,各地民居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适应。总结了西北民居以生土材料为主体的共性特征,以及以不同民族文化为底蕴的装饰形态特征。全书展示了窑洞民居、回族民居、撒拉族民居、青海庄廓民居、以及以农耕文明为背景的关中、陕南、天水民居的风貌特色。对西北经典民居案例也作了较详尽的介绍。《西北民居》以生态文明的视角,对西北民居的营建智慧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如何使西北乡土民居、生土建筑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以及为此而作的一些探索。本套丛书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元鼎总主编,各分卷主编为长期从事民居研究的国内专家。全套丛书精心编撰,集数十年民居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可供建筑工作者、建筑院校师生、民族学工作者、历史学者、美术工作者和广大读者阅读。
-
东方建筑遗产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 编《东方建筑遗产(2009年卷)》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立足地域,兼顾浙东乃至东方古建筑文化,以多元、比较、跨文化的视角,探究东方建筑遗产精粹,其中涉及建筑文化、建筑哲学、建筑美学、建筑伦理学、古建筑营造法式与技术;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东方建筑对外交流与传播,同时兼顾古建筑专题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等。
-
山西民居王金平,徐强,韩卫成 著《山西民居》根据山西的历史地理、衣耕区划、语言系统,以及民居建筑的內部结构与外部表现特征,对山西民居的地域分区进行了科学界定;从聚落研究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山西城乡聚落的构成要素、类型、结构与空间布局特征;详尽介绍了山西不同地域民居的形态与风格:简要归纳总结了山西民居建筑的技术与艺术成就:最后对山西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合理性建议。本套丛书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元鼎总主编,各分卷主编为长期从事民居研究的国內专家。全套丛书精心编撰,集数十年民居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可供建筑工作者、建筑院校师生、民族学工作者、历史学者、美术工作者和广大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