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发现徽州建筑赵焰,张扬 著如果说建筑是花朵的话,那么地理和人文则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现徽州建筑》一书,寻求的正是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对徽州建筑所寄托的地理、历史、文化等进行解读,突出人文色彩和建筑的精神气韵。全书文笔流畅生动,洋洋大观,作者以翔实的资料、典故,从微州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戏台、古园林、古书院、古桥、古塔、古亭等方面,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葩——徽州建筑,其间穿插介绍了“徽州三雕”的装饰工艺,再现了徽州建筑或简雅或繁复的工艺特征和艺术风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专业性和知识性。
-
承德普宁寺孙大章普宁寺是承德外八庙之一,是一座藏传佛寺,建筑艺术成就十分辉煌。它不但反映了清代初年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成就,也表现了各族建筑艺术的密切交流。普宁寺作为第一批确定的全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清代重要的大型建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为读者提了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详尽的测绘图,以及珍贵的建筑数据,是作者对普宁寺深入研究的重要成果。这种对传统建筑个案进行的科学的价值评估,明确了普宁寺在社会学、历史学、技术科学、艺术学诸方面的科学价值,不仅有助于作为文物保护单何的建筑具体保护工作的落实,而且弥补了我国在传统建筑研究工作上深度方面的欠缺。本文内容丰富,文字平易,图片精美,不仅适合建筑史研究人员收藏,也适合建筑文化爱好者阅读,可谓雅俗共赏。
-
村落陈志华 撰文,李秋香 主编〔乡土瑰宝〕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士心华、楼庆西、李秋香等在1988年以来进行乡土建筑调查的基础上按照专题编写而成,文字凝练、平实,并配有丰富的手工绘图和精美的照片,具有历史档案价值和极强的观赏性。 本书介绍了中国乡土建筑的有机系统——村落的类型、选址、结构、管理机制和社会功能,陈志华教授在〔村落〕中对村落形态、建筑形制与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关系有着精彩的论述。
-
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谭刚毅中国民居历史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选取两宋时期这个历史阶段,在整理大量文献、绘画、考古资料的基础上,以民居的构筑行为和居住行为为主线,“缀合”各种研究方法对两宋时期的民居和居住形态进行了系统的历史研究,并对该时期民居的形式空间和聚落形态结构作出了全景式的描述和多角度的分析。《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总结了两宋及辽、金、西夏的住居形制、材料选择、构造技术和审美意向,勾勒出宋代民居的营建过程和仪式,阐释了两宋时期居住生活的变化及其影响。不仅从自然环境、技术和工具的角度分析了两宋时期民居和聚落的演进,还论述了两宋时期的国野制度、宗法制度、人口模式和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对民居的影响,并以丰富的例证阐明了宋代民居和居住形态转变和定型的背后经济生产和技术、商业革命所起的推动作用。《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信息量大,图文并茂,不仅适合于建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学生、建筑师和建筑历史研究工作者,也适用于从事两宋、辽、金、西夏历史和相关民俗历史等研究的工作人员和爱好者,还适合于对民居、绘画、传统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本社 编《中国古建筑大系》(英文电子版)是一套主要为国内外非本专业读者编写的专业性与普及性兼顾、技术性与艺术性齐备的电子读物。它以精炼的文字和适量的图片向读者全面介绍了中国古建筑五千年的发展演变概况和技术与艺术的杰出成就。本书根据同名大型丛书缩编而成。全书共分十大部分:宫殿建筑、帝王陵寝建筑、民间住宅建筑、皇家苑囿建筑、文人园林建筑、礼制建筑、佛教建筑、道教建筑、伊斯兰建筑、城池防御建筑。
-
中外环境艺术设计简史苑军 编著《中外环境艺术设计简史》将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历程中的精彩纲目遴选出来,进行简要介绍。书中包括中国与国外的环境艺术,从建筑环境装饰、家具、陈设等环境艺术延伸到陶瓷、雕塑等艺术领域,文字表述简明扼要,语言平实, 内容系统全面, 图文并茂,是一本兼具指导性和实用性的历史研究教材。《中外环境艺术设计简史》不仅适用于全国各地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进行课堂教学使用,也适用于各类中等美术学校的艺术设计考生参加高考参考, 同时还适用于广大青少年的美术爱好者提高艺术修养的普及需要。
-
当代北京四合院史话陈义风 著四合院的历史和北京城一样悠久,作为当时中国北部政治中心的主要民居样式,四合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辽金时代。北京那时称为蓟城,是幽州的首府。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蓟城变得日益繁华起来。居住在西辽河上游的契丹人,男子个个能征善战,但经济并不富庶,生产力水平低下,契丹首领很早就觊觎城池繁华的蓟城。公元938年,契丹的军队攻入这座汉人的城池,将其改为南京,又称燕京,作为陪都。从此,燕京由地区性的行政治所开始向全国性的政治中心转变。新的统治者上台,燕京地区自然就要大兴土木,为数以万计的官员和随从建造办公地点及住宅。大批能工巧匠从各地被征调上来,各种各样的建设方案送到了统治者的手里。契丹统治者大概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最后选择了比后来的北京城小得多但格局很相像的燕京城建设方案。 《辽史·地理志》记载:燕京城“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广一丈五尺。城上设敌楼,共有八门”。 《契丹国志》记载:燕京城“户口三十万,大内壮丽,城北有市,路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
-
嵩山古建筑群任伟 主编嵩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是中国古代建筑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寺、庙、阙、阉、宫、观、塔、台、坛、殿、阁、坊、亭、桥等种类齐全、数量从多、绵延不断,构成了一部中原地区自秦汉至清上下两千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嵩山古建筑群》以嵩山古建筑为研究对象,着重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以简洁、朴实、流畅的文字,既向读者综合介绍了嵩山古建筑群及其圣山背景、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和不同类型的建筑实例,也对嵩山古建筑群的建筑特点、文化内涵、遗产价值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此外,书中还配有古建筑测绘图和照片170余幅,书后附有200余条嵩山古建筑群研究相关文献目录。前人对嵩山古建筑的研究颇多,但大多侧重于某一处或几处建筑,或这些建筑的某一领域,缺少全面而宏观的研究和探讨。《嵩山古建筑群》把“嵩山古建筑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介绍和研究,较全面地揭示出嵩山古建筑群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特点,不仅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而且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和艺术性。既适合文化遗产管理者、相关科研人员和建筑院校学生作参考资料,又便于广大文物、文化爱好者对嵩山古建筑群的全面了解。
-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时间观念研究孟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这种整体时空观念得到完美体现。本书研究了由时间到空间进行转换的可能性,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各种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方式,通过这种转换,抽象的时间借助空间得到表达。时间作为能动的因素,统领着空间,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空间形式,而且赋予了建筑丰富的意义和场所精神,这种场所精神是一种生命精神。 本书主要供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建筑设计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理论研究人员和师生参考。
-
北方民间建筑木雕冯茂红,郭兵 著《北方民间建筑木雕》收录的近300件(套)北方民间建筑木雕,来源于山西。不论从时间跨度,还是从形式、地域方面都具有一定代表性,较为集中地展示了我国北方建筑木雕的发展轨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这本《北方民间建筑木雕》,汇集了冯茂红先生多年收藏的部分木雕,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北方民间建筑的风格特征,为我们研究北方古建木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使我们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木雕有了一个更完整、更深入的了解。